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中成药安全用药通则规律,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8月医院创伤骨科使用中成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43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对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基础资料及给药途径、临床特征等信息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以此总结创伤骨科中成药安全用药通则规律与护理对策。结果:各年龄阶段中60岁及以上患者使用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1~19岁患者发生率最低,与其他年龄段比较,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男女性别方面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注射中成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外用,三组两两相比,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特征及分布方面,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等发生率较高,精神与行为障碍、听觉及前庭功能损害发生率偏低。结论:创伤骨科中成药使用中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患者表现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在预防及控制用药安全管理中,应注意此类安全用药通则规律,并加强创伤骨科中成药使用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中成药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方法:选择医院2018~2019年收治的120例呼吸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成药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使用的中成药包括百令胶囊、玉屏风颗粒、银杏露、枇杷露、补肺活血胶囊、清咽滴丸。2019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2018年,不良反应类型较多,不同年龄段均有发生,其中≥60岁者发生率较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较高的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主要发生在用药后24 h内;有25例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医院呼吸内科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有升高趋势,与不合理用药有关,60岁以上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对此应加强用药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保证呼吸内科中成药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急诊科老年患者中成药使用情况,为急诊科老年患者中成药使用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8~2019年急诊科收治的400例老年患者的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中成药使用的类型、合理性和安全性。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高于胶囊、片剂、口服液和颗粒剂(P<0.05),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急诊患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高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耳鼻喉科疾病(P<0.05);中成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种为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香丹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其中中药注射剂明显高于其他口服用药(P<0.05)。结论:医院急诊科老年患者的中成药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其中注射剂使用率较高,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今后需加强对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不断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与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所有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系统或器官、临床表现、年龄及性别分布、发生时间、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联用药情况。结果: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性反应;发病年龄以>60岁及41~60岁最为高发,其他年龄段较少,男性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女性患者(P<0.05);发生时间以用药后30 min内和用药后30 min^2 h最为高发,其他时间段较少(P<0.05);不良反应以轻度最为多见,中度及重度较少见(P<0.05);单一用药和二联用药发生率较高,三联及以上用药较少(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大多发生在用药2 h内,程度较轻,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以二联用药后发生率最高,临床应加强监测,提高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管理对策。方法:随机抽选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2~10月期间收治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药注射剂治疗,观察记录用药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管理对策。另随机抽选管理对策实施后神经内科收治行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600例,再次记录用药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管理前比较差异,评估管理对策应用效果。结果: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析发现,60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引起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用药方式以静脉用药为(7.17%)主,其次为口服和外用给药;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累及主要器官和系统包括:皮肤及附件(3.50%)、消化系统(2.83%)、呼吸系统(2.33%)、循环系统(2.00%)等;管理对策实施后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静脉用药为主,累及器官和系统多样,制定针对性改进管理对策,对保障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萍  卢岚英  王学军 《陕西中医》2012,(10):1411-1412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发生的中药注射剂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男性ADR38例,明显高于女性19例(P<0.05);年龄超过60岁,ADR发生率明显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ADR发生类型以药物热、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最多见;ADR分级多数为一般,并且和其他组比较(P<0.05);ADR发生时间多在用药10~30min之内,和其他时间段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ADR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以药物热、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最多见;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10~30min之内,临床使用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中药注射剂超功能主治与联合用药的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11~12月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629例出院患者病历医嘱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其合理性。结果:使用注射用血栓通者280例,其中超功能主治用药158例(56.4%),联合用药201例(71.8%);使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者349例,其中超功能主治用药222例(63.6%),联合用药276例(79.1%)。结论: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存在超功能主治用药与不合理联用现象,医务人员应合理辨证施药,谨慎联合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研究关节外科中成药安全用药通则规律与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将医院骨科关节组2020年1月—2022年10月的130例关节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的调查对象,根据关节疾病患者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治疗方案及管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中成药安全用药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医护人员通过临床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诊断及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进行不良反应的诊断和统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相关等,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由科室管理人员使用关节疾病中成药处方不规范调查统计表进行调查及统计,处方不规范包括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不宜、未辨证用药等方面,分别计算和统计中成药处方不规范发生情况。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用药管理效果评价指标,指标主要包括用药指导、用药审核、不良反应干预、中成药医嘱维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疾病患者配伍禁忌发生率、用法用量不宜发生率、未辨证用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指导维度评分、用好审核维度评分、不良反应干预维度评分、中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探讨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发生的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回顾性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中药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针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发现,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0岁(27.2%)和61岁及以上(28.3%)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 h以内(78.9%),差异与其他时间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中药剂型是静脉注射剂(53.9%)和中药口服制剂(17.8%),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66.1%)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等其他给药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附件(38.3%)、消化系统(26.1%),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中药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依然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的认识,应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高临床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报的2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段、报告人员身份、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大于60的患者;报告人员比例较大的是医生,药师的报告比例最低;引起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剂型为注射剂;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敷、肌注等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集中在30 min以内,非注射剂患者不良反应多在1~24 h内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主要累及器官。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性,针对不良反应集中发生的年龄段、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23-112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诊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高脂血症诊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0.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