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老年髋部骨折后手术治疗患者169例(年龄> 60岁),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患者分为无血栓组157例(男43例、女114例,平均年龄78岁)和血栓组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76岁).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术前、术后1~5 d、术后6~ 10d的血浆D-D值及FIB值.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术前和术后6~10d D-D和FIB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础疾病、术后1~5dD-D和FIB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单独检测D-D和FIB时,术后1~5 d的D-D值和FIB曲线下最大面积分别为0.801和0.746,位于ROC曲线左上角的值为截断值,血浆D-D>1 587μg/L和FIB>4.69g/L,D-D和FIB联合检测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较单独诊断时高.结论 根据ROC曲线,髋部骨折术后1~5d,D-D>1 587μg/L和FIB>4.69 g/L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大,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研究组)术前及术后第3 d进行血清FIB和D-D检测,并根据彩超结果分为DVT组10例和非DVT组7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FIB和D-D水平。结果研究组中的FIB和D-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VT组术后第3 d FIB和D-D均高于术前(P<0.05),非DVT组术前和术后第3 d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DVT组与非DVT组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 d DVT组FIB和D-D均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FIB和D-D水平呈正相关,r=0.834,t=14.020,P<0.01。结论 FIB和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8,(3):302-304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凝血指标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332例,根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组(DVT组)141例和非深静脉血栓组(非DVT组)191例,对比分析两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3、5d凝血相关指标。结果:经超声确诊DVT141例,发生率42.47%,其中左侧116例,右侧25例;完全充填92例,不完全充填49例;累及股浅静脉2例,腘静脉18例,腘静脉合并胫后静脉9例,腓静脉16例,肌间静脉96例。DVT组术后第1、3d血浆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和非DVT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7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皮温升高,挤压腓肠肌出现疼痛,134例患者无典型DVT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PE症状。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以肌间静脉为主,对于术后1、3dFib及D-D同时升高,并发DVT风险较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临床中超声联合动态监测凝血纤溶指标,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相关参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78例IFF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前和术后1、7 d行凝血五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TEG[反应时间(R值)、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块生成率(α角)、最大血栓幅度(MA)]检查,所有患者随访3周,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DVT诊断,以DVT形成者为血栓组,从剩余无DVT形成者中选择同样例数患者为对照组,比较血栓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凝血五项指标、TEG参数,分析术前血栓组凝血五项与TEG参数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术前凝血五项、TEG参数中相关指标对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血栓组的FIB、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值、K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α角、M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血栓组R值、K值与PT均呈正相关,与FIB、D-D均呈负相关(P0.05);α角、MA值与PT均呈负相关,与FIB、D-D均呈正相关(P0.05)。术前FIB、D-D预测DVT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0.840(P0.05),血栓弹力图参数R值、K值、α角、MA值预测DVT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580、0.722、0.589(P0.05)。结论:围术期行TEG检查可反映IFF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可预测患者DVT形成风险,对DVT形成评估及预防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2组疗程均为7 d。对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全血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40/42)和76.19%(32/42),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7/42)和11.90%(5/42),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治疗3 d时(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提高DVT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骨二科诊治的17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血栓亚组32例和非血栓亚组148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3 d、7d、14 d检测D-D和FM水平。另选择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亦行D-D和FM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价D-D、FM单独及联合检测对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血栓亚组、血栓亚组D-D水平于术前1 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栓亚组术前1d及术后各时点均高于非血栓亚组,FM水平于术后各时点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血栓亚组(t/P=6.925/0.000、10.874/0.000、8.271/0.000、13.039/0.000、3.659/0.012、3.797/0.008、5.038/0.000);D-D诊断DVT的截值为9.55 mg/L,FM诊断DVT的截值为20.54 mg/L,D-D联合FM预测DVT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80%和76.00%,高于FM和D-D单独预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可在深静脉血栓早期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对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DVT可分为DVT组(25例)、无DVT组(55例).观察2组血栓弹力图、血浆D-D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分析血栓弹力图联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对早期诊断老年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在术后并发DVT划分为并发DVT组(n=15)与未并发DVT组(n=57),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与术后7 d的FIB、D-D水平变化,并对单独与联合FIB、D-D指标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并发DVT组术后3 d及7 d的D-D水平、术后7 d的FIB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两项指标水平均高于未并发DVT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FIB、D-D水平及术后3 d的FIB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FIB联合D-D指标特异度为94.74%、灵敏度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0.82与阴性预测值为0.98,FIB联合D-D指标检测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下肢骨折采用FIB联合D-D指标检测可有效提高术后DVT形成早期诊断真阳性检出率,对早期预防DVT形成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凝血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接受超声及凝血指标检测,分析超声及凝血指标诊断DVT的价值。结果90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8例发生下肢DVT。超声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7.37%、98.08%;D-D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21%、94.23%;Fbg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8.95%、92.31%;联合检测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100.00%、94.23%。38例DVT患者分为慢性血栓9例、亚急性血栓15例、急性血栓14例。按照DVT的发生位置,将DVT分为左下肢血栓14例、右下肢血栓18例、双侧血栓6例。按照DVT的堵塞情况将38例患者分为完全堵塞20例、不完全堵塞18例。累及股静脉1例、腘静脉4例、腓静脉5例、肌间静脉20例。急性组血浆D-D、Fbg水平高于亚急性组及慢性组(P<0.05),亚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超声与D-D、Fbg诊断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三者合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116例老年髋部骨折并行手术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为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组58例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与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3dD-二聚体与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检测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D-D)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胸腰椎结核术后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22例和无DVT组110例.比较2组患者抗凝治疗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14.
郝虎萍 《血栓与止血学》2019,(3):462-463,466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D-D)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状况,探析其在预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方面体现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11~2018.2期间80例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30例术后发生DVT(甲组),50例术后位发生DVT(乙组),并选择同期52例体检健康的老年人(丙组),检测入选对象D-D和血小板参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D-D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第3 d、7 d甲组D-D水平进行性增加,高于术前与同期乙组(P<0.05);术后(7 d)甲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明显高于乙组(P<0.01)。结论术后加强D-D与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DVT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凝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以12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据开始抗凝时间分为A组(n=40,受伤后入院开始抗凝时间在24 h内)、B组(n=40,抗凝时间在伤后至入院24~48 h)、C组(n=40,抗凝时间在伤后至入院48 h或术前12 h)。对比三组DVT发生率,并分析影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C组(P<0.05);B组DVT发生率与C组比较无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性别、骨折类型、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Hb)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年龄、手术方式、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65)、D-D(OR=1.256)与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DVT的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 抗凝时机越早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越低,年龄及D-D与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并发DV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七味三芎汤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不同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抗凝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七味三芎汤。评价治疗后DVT血瘀证型(气滞血瘀型23例,气虚血瘀型22例,寒凝血瘀型22例,水瘀互结型22例)的临床疗效;2组术前、术后7 d、14 d血清APTT、D-D、FIB、PT变化情况;术后7 d、14 d 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七味三芎汤对DVT不同血瘀证有效率均 60%,以气滞血瘀证疗效最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7 d、14 d的凝血指标APTT、D-D、FIB、PT均有显著差异(P 0.05);与术后7 d比较,2组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APTT、D-D、FIB、PT均有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术后7 d的凝血指标D-D、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APTT、D-D、FIB、PT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在术后14 d DVT发生率为6.7%,与对照组的1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与对照组的3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七味三芎汤在髋部骨折抗凝治疗中,不仅能双向调节患者血清中的凝血因子表达,抑制血栓形成,还能够改善微循环,减少抗凝治疗中出血,降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胡1]月就诊骨一科及骨二科的骨折患者70例,研究组以是否并发DVT分为并发DVT组及未并发DVT组,选取同期体检科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结果 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8例并发DVT,阳性率占11.4%。并发DVT、未并发DVT术前Fbg和D-D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与未并发DVT术后Fbg和D-D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凝血功能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压力泵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于术前10 d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观察组在静脉注射LMWH同时联合患侧肢压力泵处理。统计两组术后1个月DVT发生率,观察术后肿胀疼痛程度、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DVT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联合压力泵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可减轻患者肿胀疼痛和改善血液流变学,增益DVT预防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75-78+8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在妊娠高危高凝抗凝治疗终点并发DVT患者中的预测效果。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孕20~40周妊娠高血压孕妇90例,设为妊娠高危组;取同期入院普通孕妇6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均给予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对两组进行评估;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两组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妊娠高危组根据评估结果分为高血压组(n=78)和高血压用药组(n=12)。高血压组不采取措施处理,高血压用药组采用阿司匹林抗凝处理,利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完成D-D水平的测定,分析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在妊娠高危高凝抗凝治疗终点并发DVT患者中的预测效果。结果高血压用药组血块动力(K)低于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用药组凝血指数、血块强度、D-D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妊娠高危高凝抗凝治疗终点并发DVT预测效能较好指标依次为:Alpha、MA及CI联合D-二聚体,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相对较高。结论血栓弹力图中Alpha、MA及CI联合D-二聚体能预测妊娠高危高凝抗凝治疗终点并发DVT情况,能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