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椎间盘的后外侧突出,压迫附近的神经及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神经发生水肿、无菌性炎症、周围组织有增生和粘连.开始时神经根受激惹,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放射性疼痛、感觉过敏、腱反射亢进等症状,病人出现腰及下肢麻木、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损伤或退变,造成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从而导致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冯天有[1]从脊柱椎间力的平衡、失稳,分析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的动态变化,总结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型变化四步规律:Ⅰ型,腰曲变平;Ⅱ型,腰骶上移;Ⅲ型,旋盆翘臀;Ⅳ型,旋腰挺胸.从而可依此判断病情的轻重,病程长短,治疗难易及预后等.我科于2005年6月8日收治1例青年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损伤或退变,造成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从而导致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冯天有[1]从脊柱椎间力的平衡、失稳,分析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的动态变化,总结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型变化四步规律:Ⅰ型,腰曲变平;Ⅱ型,腰骶上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间盘、椎体及后纵韧带部分切除,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伴有后纵韧带压迫颈髓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单个椎间隙者13例手术采用前路间盘及相应部位后纵韧带部分切除,其余手术采用前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及相应部位后纵韧带部分切除,18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38例采用钛网笼内填充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最后均予带锁钢板内固定. 结果术后复查MRI:见颈脊髓神经压迫去除满意.56例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3~4个月骨性愈合.术后已恢复椎间隙高度没有发现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弧度恢复良好. 结论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大部分切除术,颈椎及后纵韧带大部分切除术适用于部分伴有后纵韧带颈脊髓神经和神经根压迫症患者,有利于彻底解除神经压迫.  相似文献   

5.
回顾分析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CT表现。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程较长,好发45岁以上人群,以神经根或颈神经受损症状为主,多为上肢、肩及头颈部,为局限型骨化灶,80%呈乳头状及块状型,界清,密度均匀,并常合并该部位或上、下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相似文献   

6.
苏颖 《护理研究》2007,21(11):987-988
腰椎间盘突出症95%发生于腰4与腰5、腰5与骶1椎间隙,压迫了腰5和骶1神经根,故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症状[1]。2005年6月—2006年3月我院选择性地为120例腰4与腰5、腰5与骶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侧隐窝椎间盘内外联合注射臭氧(O3)治疗,同时在术前、术后给予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护理  相似文献   

7.
齐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76-1978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因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感觉和运动障  相似文献   

8.
脊柱椎体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相连。其中,后纵韧带、黄韧带参与构成椎管,其骨化可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造成脊髓、马尾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伤,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脊柱韧带骨化症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后所形成的内容广泛的一类疾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临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等,因颈椎病变对邻近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刺激和压迫的不同.可发生各种不同症状,使得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很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目前国际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方法[1],其主要分成两大类,即未破裂型(contained)和破裂型(puptured)。破裂型包括:后纵韧带下型(Subligamention Exterution,SE)、后纵韧带后型(Transligamentous Extrution,TE)、游离型(Sequestered,SQ),其中,SE型为未完全穿破后纵韧带的突出,而TE、SQ型均为穿破后纵韧带的腰椎间盘突出,一般应手术治疗。但据国外最新报告[2~5],SQ、TE型的突出临床上有可能自行缩小或吸收。本文兹对此作一探讨。1 后纵韧带穿破的影像学表现腰椎间盘突出后穿破后纵韧带与否,目前主要根据磁共振(MRI)…  相似文献   

11.
兔腰神经根慢性压迫后超短波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腰神经根慢性压迫后次日开始应用超短波共治疗 1 0次的效果。方法 纯种新西兰成年兔 2 8只 ,4只作神经定位解剖 ,其余 2 4只全部做手术造成腰神经慢性压迫 ,随机分成 2组 ,未处理组和超短波组 ,每组又分 1 0d组、30d组和 1 80d组。压迫模型 :将硅胶管从椎间外孔缓慢塞入椎间管内 ,压迫腰 6和腰 7左侧神经根直到实验兔被处死 ,右侧为自身对照侧。电生理测定潜伏时 (latency,Lat)和神经传导速度 (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脉冲超短波于手术后的次日开始应用 ,无热量 ,1 0min,对置 ,治疗间隙 3cm ,每日一次 ,共 1 0次。结果 未处理组中 1 0d组神经根手术侧与非手术侧比较 ,潜伏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差异 ;而 30d组与 1 80d组的潜伏时显著延长、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超短波治疗的神经传导速度 1 0d组的 1 2 .31± 2 .41m/s逐渐恢复到 1 80d组的 1 6.78± 1 .36m/s(t=3 .2 4 ,P <0 .0 5) ,与非手术侧的 1 7.69± 1 .2 4m/s基本无差异 (t=0 .1 8,P <0 .0 5)。而未处理组的神经传导速度为 1 1 .2 6±1 .2 5m/s,虽有逐渐恢复的趋势但仍明显慢于非手术侧的1 8.0 7± 1 .36m/s(t=3 .65,P <0 .0 5)。结论 腰神经根慢性受压后 ,由于其可塑性 ,存在自行恢复的能力。若早期应用超短波治疗能及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al arterial insufficiency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SA)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CSA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各种机械性压迫及牵拉导致椎动脉的狭窄;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导致的血管痉挛;椎动脉本身退行性病变及畸形;血管内皮素等体液因子的参与等.  相似文献   

13.
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是腰椎间盘的退变突出 ,腰神经根通道附近的椎间盘突出当是压迫腰神经根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充填侧隐窝与腰神经根压迫的关系密切 ,故称之为侧隐窝填塞。笔者就侧隐窝填塞在腰神经根压迫的CT诊断中的指导意义与手术结合作一对照分析。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收集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 ,CT扫描示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但无明显硬膜囊压迫变形 ,而主要表现为侧隐窝被高密度影填塞者 6 4例。其中男 37例 ,女 2 7例 ,年龄 2 6~ 6 8岁 ,平均为 42 3岁。 6 4例都经手术证实 ,手术方…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资料【例 1】 男 ,5 3岁。主因腰及左下肢疼痛半年 ,加重并行走困难 1周。查体 :腰4,5左侧脊旁压痛并放散至左小腿外侧 ,直腿抬高试验左侧 3 0°、右侧 70° ,左跟腱反射未引出 ,左足趾背伸力弱 ,双下肢皮肤痛觉正常。CT示 :腰45椎间盘向左后突出 ,压迫神经根。椎管造影见神经根袖鞘不显影。诊断 :腰45椎间盘突出症。行左椎板开窗术 ,探查椎管见腰45椎间盘未脱出 ,左侧侧隐窝有一 10mm× 5mm× 5mm静脉团块 ,位于神经根肩部 ,压迫神经根。神经根张力高 ,有水肿。将静脉团块分离 ,静脉主干用双极电凝烧灼结扎 ,吸收性明胶海绵压迫。…  相似文献   

15.
我们自 1 994- 0 5~ 2 0 0 0 - 0 5共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突出症2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 2 0例中 ,L3 -4 1例 ,L4-51 3例 ,L5~ S1 6例。椎间孔型 1 2例 ,椎间孔外型 8例 ;呈现同位神经根受压定位症状与体征的 1 3例 ,下位神经根压迫 5例 ,同位与下位神经根同时受压 2例 ;以下肢放射痛为主 ,有 5例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平扫影像特征为椎间盘突出或脱出 ,移位至椎间孔或孔外 ,并见神经根周围脂肪影消失 ,代之以与髓核密度相当的软组织团块影。1 .2 方法 依据突出部位 ,分别采用以下 2种手术入…  相似文献   

16.
杨胜菊  谢少清 《家庭护士》2009,7(10):894-89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综合征,多发生在脊柱活动度大,承受较大或活动较多的部位.因此腰4~腰5,腰5~骶1发生率为90%~96%.我科在2006年1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症状体征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1 1 2 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 ,依据常用临床诊断指标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调查 ,项目包括 :一般情况、症状和体征、CT检查 ,计算各指标所占比例。对直腿抬高试验本文采用自制测角器确定直腿抬高的度数。结果 ①症状和体征 :间歇性疼痛 84.2 8% ,麻木 58.0 8% ,行走引起腰腿痛 59.1 5 %。腰椎前屈受限较少 ,腰及患下肢压痛 73 .0 0 %其中放射性疼痛 2 1 .0 5 % ,肌肉萎缩 6 .75 % ,皮肤感觉减退 5 .2 4 % ,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 2 6 .82 %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为 86.86 % ,30°~ 60°受限者 65 .0 1 % ,跟臀试验阳性率 1 1 .63 %。②CT扫描 :1 1 2 6例患者有 1 0 67例做了扫描 ,L4~ 5、L5~S1 突出占 91 .52 % ,突出物 <8mm者 97.46 % ,其中 <5mm者 83 .2 5 % ,中央型和侧后型突出占 95 .41 % ,突出合并关节突增生 1 9.31 % ,黄韧带肥厚或骨化 6 .65 % ,后纵韧带骨化 1 5 .1 8%。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男多发于 2 0~ 50岁人群 ,有近半数的患者无明显诱发因素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高 ,CT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L4~ 5、L5~S1 节段多发 ,以中央性和侧后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调衡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通过140例患者随机分组观察。进行四方位生物力学调衡手法治疗。结果此法具有调整脊柱内外平衡,纠正神经根与突出物的压迫关系,改善腰椎内外静力,基本恢复腰椎静力平衡,解除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结论总有效率96.4%,此法能脊柱稳定性,恢复关节囊及后纵韧带的弹性。  相似文献   

19.
苏颖 《护理研究》2007,21(4):987-988
腰椎间盘突出症95%发生于腰4与腰5、腰5与骶1椎间隙,压迫了腰,和骶,神经根,故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症状。2005年6月-2006年3月我院选择性地为120例腰4与腰5、腰5与骶,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侧隐窝椎间盘内外联合注射臭氧(O3)治疗,同时在术前、术后给予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该病是指棘上韧带的急慢性损伤 ,亦称棘上韧带炎 ,是引起背和腰部疼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目前胸棘上韧带损伤比腰部多 ,这可能与伏案工作过劳或坐姿不良有关。1 局部解剖稳定脊柱的主要韧带有 :①前纵韧带 ;②后纵韧带 ;③黄韧带 ;④棘间韧带 ;⑤棘上韧带。棘上韧带处于最外层 ,其作用是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棘上韧带呈连续的细索状突起 ,是一条连接棘突的坚强韧带 ,为纵行胶原纤维组成 ,上端起于颈7棘突 ,向下附着于胸椎、腰椎棘突上 ,止于腰4 棘突上的占 73 % ,止于腰3棘突的占 2 2 % ,只有少数止于腰5棘突。腰5骶1之间没有棘上韧带。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