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24例,年龄51~70岁(平均59.06±5.72岁),全部男性.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5例,下壁及右室梗塞5例,前间壁梗塞4例,前壁梗塞9例及心内膜下心肌梗塞1例.患者入院距胸痛发病1~6h(平均3.4±1.2h),PTCR开始距胸痛发病1.5~8.0h(平均4.5±1.5h).UK用量;96万u10例,再通9例,120万u9例,再通8例,144万u5例,再通1例,总共18例再通,平均再通率75%.PTCR开始至再通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90分钟,平均45±15分钟.其再通距发病时间2.0~9.5h,平均5.5±1.7h.再通时间<3h者近期预后好;>6h者近期并发症多.全组24例无脑卒中及重要脏器出血,仅穿刺部位血肿4例,18例再通者无急性冠再闭塞现象,但有不同程度再灌注损伤,未通组6例中2例有频发室早.本组有7例并发糖尿病,占AMI发病率29.2%,5例以“心性哮喘、急性左心衰”、2例以“心源性休克”入院.1例糖尿病再通患者于溶栓后第4天死于泵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
静脉溶栓已成为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判断溶栓再通的临床标准采用 199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推荐的参考方案。本文旨在以冠状动脉造影 (CAG)为标准 ,对参考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996 - 0 5~ 1999- 0 9我院收治的 16 0例AMI患者 ,男性 135例 ,女性 2 5例。年龄 38~ 70岁 ,平均(5 6 2± 8 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 :发病时间≤ 6h ,年龄 <70岁 ,无溶栓禁忌证。其中急性前 (间 )壁心肌梗死 42例 ,急性广泛前壁心…  相似文献   

3.
王波  王晓荣  黄雅萍 《心脏杂志》2001,13(6):498-498
急性心肌梗死 ( AMI)后导致 QT间期延长近年来报道较多 ,其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然而有关 AMI患者经溶栓治疗血管再通后 QT间期离散度 ( QTd)的变化研究尚少。本文旨在探讨溶栓再通对 QTd的影响及其对判定溶栓疗效的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住院治疗的 AMI患者 87例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4 5 (男 4 2 ,女 3 )例 ;年龄 5 7± 5岁。梗死部位为下壁 2 4例、广泛前壁 3例、前壁 12例、高侧壁 2例、下壁并发前壁 4例。未溶栓组 4 2 (男 3 7,女 5 )例 ,年龄 5 8± 5岁。梗死部位为下壁 2 0例、广泛前壁 2例、前壁 15例、高侧壁 …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院前溶栓冠状动脉再通后左室重构 ( LVRM)及左心功能观察 ,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模式的优越点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 998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期间所有急救现场诊断为前壁 AMI,进行院前溶栓再通患者 49例 ,男 37例 ,女 1 2例 ,年龄 ( 61 .5± 9.3)岁 ;心功能分级 :≤ 级 2 7例 ,≥ 级 2 2例 (院前组 )。设同期前壁 AMI进行院内溶栓再通患者 44例为对照 ,男 34例 ,女 1 0例 ,年龄 ( 63.4± 8.7)岁 ;心功能分级 :≤ 级 2 4例 ,≥ 级 2 0例 (院内组 )。其入选、排除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贵志  唐爱  李传风 《山东医药》2003,43(28):38-39
溶栓是目前恢复急性心肌梗死 ( AMI)再灌注的主要手段 ,但再灌注损伤常使患者溶栓之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 1 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 ,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预防再灌注损伤 ,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90例 AMI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5例。治疗组男 30例 ,女 1 5例 ;年龄 45~ 75岁 ,平均 ( 60± 1 5 )岁 ;病程 1个月至 1 0年 ,平均 3.5年。心肌梗死部位在前壁 1 8例 ,广泛前壁1 0例 ,前间壁 1 1例 ,下壁 6例。 6小时内溶栓 2 8例 ,6~ 1 2小时 1 7例。对照组男 32例 ,女 1 3例 ;年龄…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葛根素对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血浆心钠素 (ANF)调节及其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曾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临床和心电图诊断为 OMI患者 75例 ,随机分成 3组 :1治疗组 2 8例 ,男 2 3例 ,女 5例 ;年龄 (70 .3± 5.8)岁 ;病程 1~ 5年。梗死部位 :前壁 1 5例 ,下壁 1 0例 ,高侧壁 3例。 2 8例中有 1 9例治疗前近期有心绞痛发作 ,每天 1~ 3次 ,持续时间 <1 0 min;心力衰竭 度 7例 , 度 1 1例。 2对照组 2 7例 ,男 2 0例 ,女 7例 ;年龄 (70 .5± 5.62 )岁 ;病程 1~ 1 5年。梗死部位 :前壁…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 (AMI)超急期病理性Q波尚未出现时 ,心电图诊断有一定难度 ,此时心肌酶谱也可无变化 ,容易被忽视。现对 2 6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病例系 1992年 6月~ 2 0 0 1年 8月急诊和住院病人 ,男 2 2例、女 4例 ,年龄 42~ 73 (平均 5 6 8)岁。发病初均有不同程度胸痛伴出汗 ,首次描记心电图时间距发病 3 0min~ 6h。演变成典型AMI图型时间 :3 0min~ 1h 2例、1~ 2h 6例、2~ 3h 6例、3~ 4h 8例、4~ 6h 4例。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 12例 ,前间壁 6例 ,下壁6例 ,广泛前壁 +下壁 2例。合并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状态下 ,紧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挽救患者生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15例 ,平均年龄 (70 1± 8 4)岁 ,动脉血压 <85 / 6 0mmHg(1mmHg=0 133kPa) ,心动超声检查射血分数 (EF) <42 % ,伴有明确的急性泵衰竭征象。患者发病 2 4h内紧急行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支架术 ,其中 4例同时行右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3例行回旋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观察血压、心率 ,应用心动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支架术后完全阻塞的左前降支血管再通良好 ,术后 30min血压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收缩压 (10 6 0± 11 8)vs (76 2± 4 9)mmHg ,P <0 0 1;舒张压 (82 4± 9 7)vs (5 6 2± 6 1)mmHg ,P<0 0 1];心率明显下降 [(79 2± 8 4)vs (10 9 2± 9 1)次 /分 ,P <0 0 1]。术后 4h ,心动超声测定心功能明显改善 [EF(48 8± 4 7) %vs (34 3± 4 5 ) %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状态时 ,尤其是年老患者 ,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使完全阻塞的血管再通 ,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十分有效和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近期 (4周内 )死亡患者12 0例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心电图变化特征及其与严重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A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束支传导阻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及ST段形态的相关联系。对象与方法对象  1984年 5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收治的AMI4周内死亡患者 12 0例 ,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男 70例 ,女 5 0例。年龄 4 8~ 96岁 ,平均70 10± 10 10 ,其中男性年龄 4 8~ 90岁 ,平均6 9 5 8± 9 71,女性 5 0~ 96岁 ,平均 70 84± 10 73。心肌梗死部位为 :前壁梗死 6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 (AMI)心电图ST段抬高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心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监护病房 (CCU)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 36 0例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心电图ST段抬高达到稳定性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0min内 ,n =92 )、B组(6 0min内 ,n =12 6 )及C组 (90min ,n =14 2 ) ,分别测定 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的幅度。结果 ST段抬高达到稳定性下移 5 0 %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心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相关室间隔运动幅度A、B、C 3组分别为 (8 15± 1 6 2 )、(7 84± 1 4 3)及 (6 5 6± 2 15 )mm ,P <0 0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 MI)相关左室后壁运动幅度 3组分别为 (8 78± 1 92 )、(7 32± 1 5 4 )及 (6 15± 2 0 5 )mm ,P <0 0 5 ,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 ,梗死相关的心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的心室壁运动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MI)时前壁 V1~ 3 和 V4~ 6 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9例首发急性下壁 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为 3组 :组 1:急性下壁 MI不伴前壁导联 ST段压低 (30例 ) ;组 2 :急性下壁 MI伴前壁 V1~ 3导联 ST段压低 (15例 ) ;组 3:急性下壁 MI伴前壁 V4~ 6 导联 ST段压低 (14例 )。结果 :组 2的左旋支狭窄 (≥ 70 % )例数明显多于另外两组 (6 0 % vs 2 7%、2 8% ,P <0 .0 5 ) ,其多支血管病变较多 (10 .0 %、2 8.6 % vs6 6 .7% ,P<0 .0 5 ) ,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高 [(173.78± 5 8.83) U/ L 、(16 4.2 2± 38.12 ) U/ L vs(2 39.6 5± 45 .34) U/ L,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较低 [(6 1± 7) %、(5 6± 5 ) % vs(4 5±10 ) % ,P <0 .0 5 ]。组 1与组 3相比 ,两者的各种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急性下壁 MI伴 V1~ 3导联 ST段压低提示和左旋支的病变有关 ,其 MI面积较大、射血分数较低。  相似文献   

12.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逐年增多 ,尤其是冠状动脉 (冠脉)介入治疗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回顾性总结≥ 70例 70岁AMI患者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的情况 ,旨在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与方法入选病例为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 2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并接受PCI的≥ 70岁的AMI患者共70例 ,男 5 3例 ,女 1 7岁 ,年龄 70~ 84( 72 .4± 5 .3)岁。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2 8例 ,下壁心肌梗死40例 (并发右室梗死 1 9例、后壁梗死 8例 ) ,高侧壁心肌梗死 2例。并发高血压 5 7例 ( 81 .4% ) ,糖尿病 4…  相似文献   

13.
近 3年来 ,我们在院前抢救中 ,尽力采取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争取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 ,以改善预后。据文献报道 ,3小时以内尿激酶溶栓再通率为5 3 % ,而 3~ 6小时仅为 3 7% ,这被称为溶栓治疗中的时间依赖性。 1997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 ,我们为 2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就地溶栓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观察组 2 0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5 3~ 67岁 ,平均 5 8.5岁 ;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心梗 9例 ,前间壁心梗 5例 ,下壁心梗 6例。另设同期住院治疗的另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2 18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0 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117例接受急诊PCI治疗 (PCI)组 ,比较接受两种治疗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结果 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为 70 4 % ;急诊PCI组IRA再通率为 98 8% ;30d时左室射血分数 (EF)溶栓组为5 6 1± 11 2 ,急诊PCI组为 6 0 2± 9 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8 9%和 3 4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分析溶栓再通组与急诊PCI组的临床疗效 ,前者再发梗死、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 ,比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 (30 7%vs 15 3% ,P <0 0 5 )。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5 8d[(12 3± 6 8)d],PCI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0 2d[(7 2± 3 1)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 ,前者可充分有效地开通IRA ,降低死亡率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进展性脑卒中溶栓抗凝治疗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栓形成发病 6h(时间窗 )内溶栓现已被广泛采用 ,我们自 1998- 0 9~ 2 0 0 1- 11针对进展性脑卒中发病 6h内局限梗死不完全 ,6h后继续发展的特点 ,在发病 6h后至 7h内 ,再次给予溶栓 ,并与 6h内溶栓进行对照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35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治疗组男 2 4例 ,女 11例 ,年龄 34~ 6 0岁 ,平均 (5 8 2± 10 4 8)岁。选择 1997~ 1999年间住院患者 35例为对照组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4 0~ 6 2岁 ,平均年龄(5 7 8± 7 99)岁。两组均符合第 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血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血管特点 ,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提供线索。方法  96例初次发病的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患者 ,男性 77例 ,女性 19例 ,年龄 (35~ 77)岁 ,平均 (5 7 3± 10 7)岁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单支血管病变。根据发病时心电图表现的梗死范围分为 3组 :(1)单纯高侧壁组 2 3例 ,(2 )高侧壁加前壁组 5 8例 (其中前间壁 2 7例、广泛前壁 31例 ) ,(3)高侧壁加侧壁组 15例。比较各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的病变特点。结果 高侧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的罪犯病变主要在前降支 (5 6 5 8) ,高侧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主要由回旋支病变引起 (13 15 ) ,而单纯高侧壁心肌梗死的罪犯病变则可能在对角支 (12 2 3)或回旋支 (11 2 3) ,各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合并前壁心肌梗死者闭塞性病变的比例较高 (39 5 8)。合并前间壁心肌梗死者与合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相比 ,病变部位和闭塞病变比例均相似 ,而前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明显好于后者 (14 2 7比 7 31,P <0 0 5 )。结论 根据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异常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测高侧壁心肌梗死相关病变的部位 ,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右室梗死 ,占下壁梗死的 2 0 %~ 40 % 〔1〕。临床可根据STV3R~ 5R抬高0 .1mV作出诊断。大多数医院右胸导联常无记录且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较短 ,约 5 0 %此类患者ST段在发病 1 0h内降至正常。故右室梗死易被漏诊。本文探讨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 2 4例 ,均符合 1 978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 6例 ,女 8例 ,年龄 47~ 81 ( 63± 7.5 )岁 ,均在发病6h内就诊。 2 4例中 1 0例并发右室梗死 (诊断标准为 …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了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稳定性心绞痛(AP)患者的血浆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Ⅱ ,U Ⅱ )水平的变化 ,以探讨U Ⅱ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可能意义。一、资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 :健康对照 2 8例 ,男 16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4 7 8± 13 5 )岁 ;AP患者 14例 ,男 9例 ,女 5例 ,年龄(5 2 5± 9 5 )岁 ,全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 >70 %狭窄病变 ;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 33例 ,男 2 2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7 7± 9 2 )岁 ,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组和下壁组 ;根据心功能分为KillipⅠ~Ⅱ级组和KillipⅢ~Ⅳ…  相似文献   

19.
静脉溶栓法已成为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方法 ,但限于条件 ,冠脉再通的判断往往只能根据症状缓解和溶栓过程中心电图的演变来间接推断。我院自 1998~ 2 0 0 0年共收治 4 3例 ,其中静脉溶栓 18例 ,溶栓后再通者12例 (再通率 6 6 .6 7% )。现将治疗过程中心电图演变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溶栓组 18例 ,男 12例、女 6例 ,年龄 4 5~ 70 (平均 5 7.5 )岁 ;梗死部位 :前间壁 9例、广泛前壁 3例、下壁 6例。非溶栓组 2 5例 ,男 19例、女 6例 ,年龄 5 4~ 76 (平均 6 5 )岁 ;梗死部位 :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 5例、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延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患者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 选择 7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别测量溶栓前后和延期支架术后的QTcd。结果 溶栓和支架术后较溶栓前显著缩短 (5 0 4± 11 3,5 8 8± 15 3,85 4±19 7,P <0 0 5 ) ,支架术后较溶栓后有所缩短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延期支架术和静脉溶栓均能使急性心肌梗死QTcd显著降低 ,延期支架术更明显 ,但无统计学差异 ,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