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目的 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 256例心脏病患者中,233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23例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 穿刺锁骨下静脉233例中,231例穿刺1~4次成功,2例误穿入锁骨下动脉,继续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2例发生气胸,改用腋静脉穿刺获成功。穿刺腋静脉23例中,19例穿刺1-4次成功,4例穿刺5次以上失败后改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获成功。均无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是安全、可靠、可行的,对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困难时改用腋静脉途径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对18例患者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18例患者均在3分钟内穿刺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可行、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的体会。方法对18例患者经皮穿刺腋静脉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结果18例患者均在3分钟内穿刺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体表定位标志结合X线透视经腋静脉穿刺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可行、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2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和腋静脉组(均包括单腔亚组和双腔亚组),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参数、手术并发症.结果 除手术并发症中的皮囊内血肿(P=0.047 2<0.05)和腋静脉单腔亚组的X线曝光时间(P<0.05)外,两组不管是在单腔亚组及双腔亚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还是电极参数、严重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在各项重要指标上无明显差别,腋静脉途径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方法. 方法实验组选用深静脉穿刺针,采用改进后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穿刺成功后将针头斜面向心脏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40°置入导丝、导管15-17cm后进行X线透视.对照组穿刺成功后针头斜面不做任何调整,直接置入导丝、导管后进行X线透视. 结果 实验组置入上腔静脉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83例,将患者按编号顺序分为腋静脉组(35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2例改为腋静脉途径),比较两种手术径路植入起搏器的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参数及局部并发症等。结果腋静脉组除x线曝光时间较长外(P〈0.05),手术时间、电极参数和严重并发症等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腋静脉穿刺安置电极导线简便安全,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性标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实用价值。方法将12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分为骨性标志法穿刺腋静脉组(骨性标志法组,=63)和造影定位法穿刺腋静脉组(造影法组,=62),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穿刺次数、所用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骨性标志法组的穿刺次数及所用时间均较造影定位法组多(均<0.01),但计入造影用时后骨性标志法耗时较造影法少(<0.01)。骨性标志法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造影定位法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直接穿刺腋静脉无需预先穿刺静脉造影,可节省手术时间及费用,且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销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但锁骨下静脉穿刺可导致气胸、误穿动脉以及穿刺失败等问题常常困扰着医生.腋静脉穿刺可避免上述问题,但腋静脉穿刺缺乏公认的方法,穿刺起来似较锁骨下静脉难.我们利用导丝标记法,明确腋静脉走行的确切位置,使腋静脉穿刺简便易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穿刺方向、穿刺效果及术中技巧.方法:385例各类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采用艾贝尔型双腔深静脉导管,起始穿刺进针点位于右锁骨中段下1.0~1.5 cm处,首先从右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交界处为穿刺方向进针,穿刺失败者改右锁骨下静脉为穿刺方向进针,再失败者改行左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操作时间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385例均穿刺成功,第一种穿刺方法导丝置入困难几率、手术操作时间及导管留置时间均显著优于后两种穿刺方法.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采用右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交界处为穿刺方向的穿刺方法,手术操作时间较短,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穿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使起搏电极难以通过头静脉与腋静脉的结合部位进入锁骨下静脉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方法:利用Seldinger原理采用导引钢丝技术经头静脉送入扩张管和鞘管通过头静脉与腋静脉的结合部位进入锁骨下静脉; 结果:采用该技术前5例因起搏电极不能通过头静脉与腋静脉的结合部位进入锁骨下静脉的患者均放弃头静脉路径,进尔需寻找其他可利用血管;采用该技术后12例相同患者经治疗,10例(83.3 %)成功,2例因头静脉过细而利用其他血管; 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治疗心脏起搏电极通过头静脉与腋静脉的结合部位进入锁骨下静脉困难的患者方法简单、取材便利、无明显副作用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经头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新方法. 方法:对25例需安装双腔或三腔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研究.分离、穿刺头静脉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经钢丝置入直鞘管,直鞘管内再置入1~2根导引钢丝,撤出直鞘管,分别经各个导引钢丝置入2~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起搏电极导线.结果:22例成功置入2或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电极导线,无血肿、血/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等血管并发症发生,3例未能分离出头静脉,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后置入电极成功.结论:新的穿刺方法及电极导线置入方法避免了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各种相对严重的并发症;较常规头静脉切开、电极导线同时置入头静脉的方法,新方法使电极导线在各自鞘内操作更加准确、容易.但部分患者分离头静脉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评价新型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抗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VT/VF)及心动过缓起搏的临床效果 ,了解经腋静脉送入心房及心室电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7例室性心动过速及或室颤同时伴有心动过缓患者接受了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 ,其中冠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2例。心房及心室电极均在X光线透视、静脉注入造影剂指导下 ,直接穿刺腋静脉 ,从该静脉送入。结果 脉冲发生器埋在左上胸皮下 5例 ,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 2例。仪器对所有VT/VF均能及时识别并成功治疗 ,同时提供有效的房室顺序起搏功能。所有心内电极均成功地经腋静脉送入 ,无并发症。结论 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不但能有效地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而且能提供可靠的房室顺序性起搏功能 ,且经腋静脉送入电极安全 ,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腋静脉穿刺置人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从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68例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对象中的33例采用腋静脉输液,35例采用外周静脉输液,对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脱出、保留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腋静脉穿刺置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也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腋静脉置管大大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是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给药途径,可以在新生儿病房和NICU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大隐静脉曲张针孔高位结扎加腔内激光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隐静脉针孔高位结扎加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的方法,总结该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33例,其中单纯大隐静脉曲张102例,同时伴有轻度股浅静脉反流31例.内踝部Seldinger法穿刺大隐静脉,通过导丝置入5F造影导管,将光纤通过导管送入大隐静脉内,行血管腔内激凝闭.膝关节上激光功率15~18W,每0.5~1cm血管内脉冲持续时间1s,间隔1s.膝关节下功率12W,每0.5~1cm血管内照射1s,间隔1s.结果 7例有轻度皮肤灼伤,无其他并发症.随访5~36个月,平均18个月,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明显减轻,浅静脉曲张消失,下肢酸胀感减轻或消失.结论 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周围静脉穿刺技巧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利 《西部医学》2008,20(6):1312-1313
目的探讨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方法及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方法对不同患者的血管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总结不同静脉穿刺对象采取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和穿刺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以及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相关技巧。结果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结论根据不同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操作中的误区是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留置导引钢丝患者的救治与围手术期护理. 方法 2016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1例心脏严重增大的患者,因病情原因,无法使用传统起搏器安置法,现采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导引钢丝保留体内不撤出,起支架和固定作用,以防电极脱位的创新救治方法,并对其实施个性化的围手术期护理. 结果 患者手术成功,愈后良好,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高,术后随访期间无不适. 结论 以此该方式完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尚属国内首创.针对临床特殊患者,采用植入起搏器后保留导丝的创新救治方法具有可行性,围手术期的个性化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及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SCV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1年5月以来我科收治的50例SCVD患者使用了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结果50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8%,置管时间8-60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为SCVD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心静脉压监测、静脉高营养输入及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建立了有效的静脉通道,减轻了周围静脉损伤,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6例危及生命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将自配的引导钢丝前端弯成60°角的弯曲,将引导钢丝穿入起搏电极内至顶端,将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插入左坝骨下静脉大约35cm,不超过45cm,使其在45秒至1分钟时间内到达右心室,当时起搏良好。认为使用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可在没有X线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右心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静脉置管模式对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及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 335例在4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HM患者行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CRBSI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1 335例HM患者发生CRBSI 115例,感染发生率8.61%,股静脉发生CRBSI 48例(16.9%)与颈内静脉CRBSI 29例(5.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发生导管血流量不足及堵塞29例(10.21%)与颈内静脉11例(2.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发生局部血肿或出血31例(5.76%)与股静脉2例(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335例HM患者剔除同1患者的重复菌株共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57.69%),革兰阳性菌62株(39.75%),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置管模式等因素与HM患者的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为诱发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模式发生CRBSI感染率最低(5.38%),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16.91%),临床上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CRBSI发生率较低的静脉置管模式置管可能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之一;患者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模式等均为引发CRBSI的危险因素,医院应针对性地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HM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