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建立粘连性肠梗阻的超声评分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肠管缺血性损害、肠管出现绞窄性改变、合并腹内疝、肠扭转和肠套叠等并发症、腹腔血性积液、肠管扩张程度、肠壁增厚伴肠腔缩窄,这6 项指标纳入超声评分系统,对124 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结果与CT 及手术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24 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例得分结果如下:最高分16 分,最低分4 分,平均(10±2.7)分,与手术结果对照,超声评分分值越高,严重程度越重,危险度越高。124 例粘连性肠梗阻中,超声与CT 对肠管缺血性损害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 和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与CT 对肠管出现绞窄性改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1% 和86.4%,对腹内疝、肠扭转或肠套叠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7% 和8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超声与CT 对腹腔血性积液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7% 和60%,对肠管扩张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对肠壁增厚伴肠腔缩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 和6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的超声评分系统可以帮助临床对粘连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为临床医师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从而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梗阻。其病症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40%~50%,通常是由于腹腔内手术,炎症的吸收、脓液的吸收,组织粘连而造成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脏器之间等粘连在一起。在一些病因情况下,如:肠管粘连牵扯扭折成锐角;粘连带压迫肠管;肠袢套入粘连带构成的环孔等,使肠腔变窄或是影响了肠腔蠕动和扩张,肠内容物不能进行排运,肠管膨胀、肠壁变薄、肠腔压力升高等,致使肠壁血运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指征的预测指标。方法 :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普外科269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CT检查显示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防粘连药应用等因素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密切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热(X1)、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X2)、肠壁增厚(X3)、腹膜刺激征(X4)、开腹手术(X5)、防粘连药应用(X6)是有意义的指标。得到的预测模型为:P=ex/(1+ex),x=-1.488X1+1.453X2+0.825X3+1.750X4+1.324X5-1.151X6。结论:对于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人,由发热、CT检查显示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及肠壁增厚、腹膜刺激征、手术方式、防粘连药应用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能有助于判断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因腹部手术创伤及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肠壁水肿及渗出,形成的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1)腹部术后2周内发生肠梗阻;(2)术后肠功能短暂恢复,进食水后再出现肠梗阻,以腹胀为主;(3)腹部X线平片和全腹CT多个小的液气平面,无高度扩张的肠管.治疗理念:(1)禁食水+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程度绞窄性肠梗阻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不同缺血程度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肠管缺血、但尚无坏死时,声像图特征包括肠壁增厚,呈低回声,横断面呈"面包圈征",黏膜皱襞水肿增厚,呈"珊瑚样"改变;8例肠壁间可见多个环状低回声,可呈"串珠样",血流信号为静脉血流频谱;13例腹腔积液,透声好。肠管缺血坏死时,声像图可见黏膜层与浆膜层呈"分离征"或"剥脱样"改变,局部管壁缺乏膨胀性,呈塌瘪征象;CDFI示局部肠壁间血流信号消失;12例腹腔积液,呈密集点状高回声群,动态观察短期内积液快速增多。结论超声可评价绞窄性肠梗阻所致不同程度肠管缺血,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Գ����������   总被引:378,自引:3,他引:375  
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定义腹部手术后并发的肠梗阻有多种类型 ,并且术后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肠梗阻原因也不相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ileus ,EPII)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 ,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 ,腹部手术创伤指广泛分离肠管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其它由于手术操作所造成的肠管损伤。腹腔内炎症指无菌性炎症 ,如腹腔内积血、积液或其它能够导致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残…  相似文献   

7.
1995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 ,我院以小肠系膜间断缝合法行肠排列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8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8例中男 5例 ,女 3例 ,年龄为 3~ 12岁 ,曾做过 2次手术者 4例 ,3次手术者 3例 ,4次者 1例 ,全组病例均以反复保守治疗无效后 ,而行肠系膜间断缝合法的肠排列术。2 .方法 :本组病例均属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肠管之间互相粘连成团 ,肠管粗细不等 ,肠壁厚薄不一。手术时以钝性 ,锐性交替仔细地分离粘连 ,做到稳、准、耐心。防止撕裂肠管 ,达到彻底松解的目的 ,对破损或撕裂的肠管进行修复 ,严重者予以切…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在肠粘连松解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手术成功,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60个月无复发。7例中转开腹,4例因肠管间团状粘连或板块状粘连,2例因术中分破肠壁,1例因肠管形成内疝致肠绞窄坏死。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安全可靠,具有患者创伤小、痛苦轻、瘢痕小、康复快、治疗费用少等优点,且再粘连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茴香枳术汤(HX-S)对粘连性肠梗阻(AIO)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浆膜剥脱法复制大鼠AIO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承气汤组、HX-S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另设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每组18只).观察大鼠营养状况,分别于治疗后第3、5、7天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浆D-乳酸含量:测定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肠管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第7天各剂量HX-S组大鼠体质量增高,肠粘连减轻,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流速度减慢,肠壁厚度变薄,血浆D-乳酸水平降低,组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减少.结论 茴香枳术汤具有良好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分析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1例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结果:11例病人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6天。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①术后早期(通常1~3周内)出现肠梗阻症状;②有明显的肠梗阻表现;③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没有高度扩张的肠管;④排除机械性和麻痹性肠梗阻。治疗采用非手术疗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作用。方法:对35例手术证实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术前全腹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5例患者CT均确定了梗阻的存在。31例单发梗阻CT均准确确定了梗阻部位,4例多发梗阻者CT确定了11处梗阻中的9处。26例非癌性粘连中23例在CT上均有相应的CT征象支持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9例癌性粘连中5例CT发现癌性粘连的直接征象,2例提示癌灶复发或淋巴结转移。根据CT征象判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性93.3%,特异性87.5%,准确性为91.4%。结论:多层螺旋CT可较为全面地评价粘连性肠梗阻,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诊治粘连性肠梗阻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断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11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其中肠道相互粘连4例,粘连束带卡压小肠4例,肠道与切口粘连成角3例。2例因肠道明显弥漫性扩张,腹腔镜腹内无探查空间中转开腹,余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206min,平均123min,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8~59h,平均37h,术后24h患者可下床活动,切口均甲级愈合,住院时间5~8d,平均7.1d,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无复发。结论:在选择适宜的患者,操作规范及把握好中转开腹指征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可行,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远期效果好等优点,是传统开腹手术的有益补充和良好替代。  相似文献   

13.
肠粘连患者选择实施腹腔镜粘连松解术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实施气腹造影CT检查诊断肠粘连,筛选局限性腹壁粘连患者施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以获取最佳微创效益。方法:为8例术后疑有腹壁切口肠粘连患者采用腹腔内注气,气腹造影螺旋CT平扫,分析判断肠粘连的病理类型,5例选择性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结果:气腹造影CT扫描7例均清晰显示肠管、网膜与腹壁切口局限性粘连,其余区域未见粘连,1例为腹腔弥漫性广泛粘连。施5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腹腔镜手术所见与术前判断完全吻合,仅1例发生1处肠管损伤。结论:CT气腹造影能清晰显示出术后腹壁肠粘连的粘连类型、分布和范围等形态特征,可以选择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适宜病例,获得理想的微创效果。  相似文献   

14.
������599���ٴ�����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 总结10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收治的599例肠梗阻资料。结果 病因明确540例(90.2%),其中机械性肠梗阻529例(98.0%);原因不明59例(9.8%)。非手术治疗381例(63.6%),手术治疗218例(36.4%),术后并发症7例(4.5%)。死亡27例。结论 10年间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4.2%为手术后所致,青年、无手术史的肠梗阻主要为结核性粘连所致。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气腹加胃肠对比CT造影在诊断术后腹壁肠粘连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有腹部手术史经保守治疗肠梗阻缓解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腔注气建立人工气腹加口服低浓度泛影葡胺作胃肠对比,然后行CT扫描,并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所见作对比分析。结果 4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出院,其余35例均行肠粘连松解术,术中所见与术前CT诊断一致。8例术前CT诊断为纤维粘连带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一纤维粘连带压迫肠管致肠梗阻,肠管与腹壁无直接粘连;18例术前CT诊断为腹壁、肠管分隔状粘连患者中16例行开腹手术治疗(2例未手术),术中见肠管与腹壁形成M形粘连,并与网膜粘连,其中8例肠管与腹壁间有脂肪间隙,8例肠管与腹壁间无间隙,粘连紧密;13例术前CT诊断为腹壁、肠管及网膜连续性幕状粘连患者中11例行开腹手术治疗(2例未手术),术中见肠管与腹壁形成幕状粘连,并有网膜及肠管间粘连,且粘连紧密,无脂肪间隙。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1例发生不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1例间断出现腹部不适等症状,未作特殊治疗;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肠梗阻及腹部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Yang JF  Li N  Li J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9):561-563
目的 探讨腹茧症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2000年7月-2004年2月收治的9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8例表现为急、慢性肠梗阻的症状。5例有腹部包块。9例患者中8例术前进行了腹部X线平片、CT检查,均发现不全性肠梗阻。4例CT发现腹膜及肠管管壁增厚强化,肠壁间粘连紧密;4例CT发现腹腔内小肠径路紊乱,聚集成团,似可见增厚的包膜包裹。3例进行了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1例无异常,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小肠集中于中腹部。剖腹术中均发现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包裹。行粘连松解、肠排列术等,术后9例全部治愈。结论患者反复出现急性或慢性肠梗阻症状,而又无其他原因解释或合并腹部包块者,应考虑腹茧症的可能。术前放射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很有价值。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胃肠道肿瘤术前定位与分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对胃镜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胃癌的332例患者进行术前MSCT检查,比较C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对73例小肠肿瘤患者进行术前CT检查,比较小肠淋巴瘤和小肠癌在CT成像上的区别.(3)对228例经纤维结肠镜活组织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MSCT检查,采用x.检验分析结直肠癌的CT征象特点.结果 (1)MSCT能提供定位或重建胃周血管等更多信息,对胃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总体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2%(244/312)、67.3%(210/312)和93.8%(30/32).(2)MSCT检查小肠癌主要表现为包块和肠壁浸润性增厚,且肠壁增厚一般不出现分层,肠梗阻多见,但肠系膜淋巴结和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检出率低.小肠淋巴瘤的CT检查表现与小肠癌相反.(3)表面毛糙征与不均匀强化等CT征象对诊断结直肠癌有重要意义,增强后CT值测定有助于鉴别结肠炎性病变.结论 MSCT可在胃肠道肿瘤术前定位与分期诊断中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结合内镜检查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点,提高术前早期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21例患者的临床与CT检查资料,同时有3例行多期增强CT,15例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在飞利浦影像工作站2位腹部放射高级职称医师双盲法评价图像。 结果术前21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术前CT诊断小肠梗阻21例,提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3例,肠管绞窄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14.29%,漏诊率为85.71%。所有患者均手术证实小肠梗阻,肠管绞窄9例,11例合并肠扭转,1例合并腹茧症。主要影像表现包括:局部明显粘连伴束带形成21例(100%),局限性肠梗阻21例(100%),肠管异位21例(100%),无疝囊(100%),占位征象/周围脏器移位21例(100%),鸟嘴征13例(61.90%),缆绳征/漩涡征17例(80.95%),肠壁增厚伴肠周明显渗出15例(71.43%)。肠粘连束带腹内疝的CT表现特征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 结论肠粘连束带腹内疝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提高认识并熟知其影像征象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36例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35例,1例死亡。除1例术后死于MODS外,其余病例均未发生术后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非粘连性小肠梗阻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结合B超、CT检查可提高早期确诊率。一旦确诊或疑拟诊断,建议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