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应用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组6名在反相脉冲谐波模式下,经肘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及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造影剂到达肝动脉与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VAT)和到达门静脉与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VVT).结果 HVAT、VAT、VV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中度及重度肝纤维化组HVAT、VAT、VVT缩短.以肝纤维化达到S4期为阳性判断标准,HVAT、VAT、VV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84.结论 超声造影对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在诊断轻度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方面存在欠缺.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指导肝纤维化分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纤维化分级中的意义。方法12只实验兔,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0.10ml/kg)制作动物模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并予以F0~F4分级。应用脂质-氟烷气体超声造影剂进行肝超声造影,并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肝纤维化模型建立前后测量造影剂通过时间及超声造影剂灰阶时间-强度曲线。结果肝静脉显影时间及肝动静脉渡越时间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递减(F4期肝动静脉渡越时间平均为5.16s,与F0~F3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强度曲线提示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造影早期门静脉-肝实质灰阶强度差逐渐增大。结论超声造影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肝动静脉渡越时间及造影早期门静脉-肝实质灰阶强度差可视为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注射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及探讨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10例无任何肝脏病史和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CnTI,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2种:11例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慢注法,余27例肝硬化患者和2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11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对照者延长,分别为(39.36±11.89)s比(30.00±6.76)s,(60.91±15.67)s比(41.13±6.49)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慢注法相比,团注法的各个时相对照者与肝硬化患者均明显缩短.团注法时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对照者延长;2种方法比较,团注法更加敏感.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硬化定量诊断,其中团注法较慢注法更有利于判断肝硬化时相.  相似文献   

4.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利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探讨对肝硬化定量化诊断的意义.方法 26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另8例无任何肝脏病史或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正常肝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 CnTi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两种:其中11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肝者采用慢注法,另1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肝硬化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肝显著延长(39.36±11.89) s vs (30.00±6.76) s,(60.91±15.67) s vs (41.13±6.49) 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团注法的肝动脉、门静脉平均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比慢注法提前,分别为(14.80±4.96) s,(26.67±6.92) s,(22.80±5.87) s, (33.87±6.06) s, (35.93±9.71) s;除肝动脉时相外,余各时相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时相均与患者的Child-Paugh分级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利用造影超声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但各时相显示时间界值,还应以不同的推注方法而定,尚有待临床进一步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逆转这一病变过程,相反若不能得到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转为不可逆过程。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由于没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但有研究表明,此时肝脏已经有血液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中选择不同形状及不同部位感兴趣区测定肝纤维化定量参数有无差异性。方法对30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的患者穿刺前行超声造影检查,采集动态造影数据,使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选择同一断面的边缘肝实质、中心肝实质、门静脉主干和肝右静脉分别以椭圆、矩形及不规则形感兴趣区经拟合获得相应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得到定量参数:强度增量(ISI)、峰值减半斜率(a2)、上升斜率(a3)、开始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和平均通过时间(MTF)。比较不同形状感兴趣区及边缘与中心肝实质各项定量参数有无差异。结果不同形状感兴趣区的各项参数ISI、a2、a3、AT、TTP、PI、AUC和MTT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肝实质与中心肝实质各项参数中,ISI、a2、AT、PI和AUC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中绘制不同形状感兴趣区对分析结果无影响;边缘肝实质与中心肝实质的微循环灌注不同。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肝穿刺病理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病理诊断明确的肝纤维化患者60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和脱机定量分析,分别在肝动脉、肝实质、门静脉及肝静脉选取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获得定量参数到达时间、强度增量(ISI)、峰值强度(PI)和曲线下面积(AUC),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HVTT)、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和肝实质-肝静脉渡越时间(PA-HVTT).将以上参数与病理肝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相关性较好指标分别以肝纤维化程度S>S1及S>S3为不同研究终点分组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病理肝纤维化分期显示轻度(S0、S1)25例,中度(S2、S3)17例,重度(S4)18例.反映造影剂在肝内渡越时间的HA-HVTT、PV-HVTT和PA-HVTT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反映造影剂灌注强度的门静脉ISI、PI和AUC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对HA-HVTT、PV-HVTT和PA-HVTT进行ROC分析,肝纤维化分期S>S1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848和0.823;S>S3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903和0.806.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可间接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其中反映造影剂在肝内渡越时间的参数HA-HVTT、PV-HVTT和PA-HVTT为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定量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42例。38例经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利用SonoLiver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以病灶与其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成像。分析肝血管瘤及病灶周围肝实质的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灌注指数(PI)及DVP曲线。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肝脏大血管瘤、肝脏小血管瘤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肝脏大血管瘤与肝脏小血管瘤、肝血管瘤中央部与边缘部Imax、RT、TTP、mTT、PI差异。 结果肝脏大血管瘤、肝脏小血管瘤的Imax、PI均高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RT、TTP、mTT均短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67、-14.758、-9.772、-3.753、4.157,P均<0.05)。肝脏大血管瘤Imax高于肝脏小血管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6,P<0.05);肝脏大血管瘤与肝脏小血管瘤RT、TTP、mTT、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血管瘤中央部Imax高于肝血管瘤边缘部,RT、TTP均长于肝血管瘤边缘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87、8.091、8.654,P<0.01或0.05);肝血管瘤中央部与边缘部mTT、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血管瘤的DVP曲线及DVP参数图均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消退型;Ⅱ型,未消退型;Ⅲ型:负向型。本组肝血管瘤患者DVP曲线、DVP参数图呈Ⅰ型、Ⅱ型、Ⅲ型分别为16例(16/42,38.1%)、20例(20/42,47.6%)、6例(6/42,14.3%)和15例(15/42,35.7%)、10例(10/42,23.8%)、17例(17/42,40.5%)。 结论肝血管瘤的TTP和mTT短于病灶周围肝实质。肝脏大血管瘤的Imax和PI高于肝脏小血管瘤。肝血管瘤内边缘部RT及TTP比中央部快。DVP曲线可直观显示肝血管瘤与病灶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增生结节的造影模式,并评价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增生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SonoVue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观察78例肝硬化合并占位病变及小结节195灶。最终确诊41例48灶肝细胞癌合并增生结节83灶,37例为单纯性肝硬化增生结节64灶;以147灶增生结节为研究对象。47例92灶在超声造影后30~60min内行穿刺活检确诊,余31例55灶增生结节经临床以及影像诊断随访6个月以上,并行多次血清甲胎蛋白检查确诊。比较增生结节造影前后诊断率。结果 超声造影增生结节呈四种灌注模式:模式一,61灶(41.5%),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与肝呈同步灌注;模式二,31灶(21.1%),为延迟增强,其后与肝同步;模式三,46灶(31.3%),主要显示为实质期轻度退出;模式四,9灶(6.1%),为各期均无灌注。超声造影前43.5%(64/147)难以定性或考虑为恶性,造影后根据动脉期无明显增强,实质期无明显退出的诊断标准,96.6%(142/147)可明确排除恶性。造影前后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肝内增生结节的定性诊断率,超声造影可作为肝硬化患者合并小结节病变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在反相脉冲谐波模式下,经尾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epatic artery arrival time,HAAT)、到达门静脉时间(portal vein arrival time,PVAT)、到达肝静脉时间(hepatic vein arrival time,HVAT),并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0~S4期HAAT、PVAT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3期、S4期HVAT较So~S2期缩短(P<0.05).HVAT与C-Ⅳ、L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639.结论 超声造影对于评价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剂量对健康成年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健康志愿者20名,分别在4个剂量水平(0.5、1.2、1.8、2.4 ml)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 Vue(声诺维),采用QLAB 9.0软件自动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每一剂量在相同监测条件下的常用血流灌注参数。声学定量指标包括开始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Δt)、本底强度(Ib)、峰值强度(Ip)、增强强度(ΔI)及ΔI/Δt。结果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Ip及ΔI值随造影剂剂量增加而增大。剂量为0.5 ml与1.2 ml时,Ip分别为(26.7±3.7)d B和(33.5±4.3)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ΔI分别为(13.1±1.2)d B和(16.8±2.7)d B,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TTP值分别为(31.2±3.6)、(28.4±5.2)、(27.7±4.1)和(24.5±4.7)s,随剂量增大而缩短(F=8.40,P=0.000)。0.5 ml与1.2 ml时比较、1.2 ml与1.8 ml时比较、1.8 ml与2.4 ml比较,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25、3.18,P均〈0.05)。Δt和ΔI/Δt值随剂量增加无明显改变,不同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学造影剂剂量影响肝造影增强各参数,峰值强度与应用的造影剂剂量有关。时间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部脂肪缺失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疑诊为肝局灶性脂肪缺失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超声造影检查前或检查后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二维超声均显示为在脂肪肝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最大为50 mm×39 mm,最小为17 mm×14 mm。所有病灶在动脉相均无明显增强,在门脉相及实质相均增强呈等回声,在造影模式下均未显示明显占位性病灶。所有病例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提示正常肝或脂肪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肝组织。结论肝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肝局部脂肪缺失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恶性肿瘤超声造影(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和声学定量参数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IH)技术对48例肝恶性肿瘤患者行实时CEUS检查,以声学定量软件绘制病灶的TIC,分析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结果 48例肝恶性肿瘤中,16例原发性肝癌(HCC)、23例肝转移癌(metastasis livercancer,MLC)TIC形态呈快上快下型,4例小HCC、5例MLC呈快上慢下型;HCC中,小HCC降支减半时间迟于非小肝癌(P<0.01);MLC降支减半时间早于HCC(P<0.05);20s增强强度比较,乏血供MLC低于HCC及富血供MLC(P<0.01),后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的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检查在评价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超声微泡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时,应用超声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