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可视性评价小鼠肾脏急性微血管炎症.方法 缺血再灌注处理制备小鼠肾急性微血管炎症模型 (IR组,6只)及肾假手术处理模型(SH组,6只),所有实验小鼠均经静脉随机(间隔30 min)弹丸注射携带抗小鼠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MBp)、同型对照抗体超声微泡(MBc)及普通脂质超声微泡(MB),10 min后行肾对比超声(CEU)检查,测量肾脏显影的声强度(VI).并采用平行板流动腔技术在微血管生理血流条件下体外评价MBp的靶向黏附效能.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肾,MBp呈显著的超声显影,而MBc和MB呈轻度的超声显影;3种超声微泡在假手术肾均无明显的超声显影.MBp的VI值在缺血再灌注肾较假手术肾明显增大(P<0.05),同时较MBc和MB在缺血再灌注肾的VI值也都明显增大(P<0.05);而MBc及MB在缺血再灌注肾的VI值较各自假手术肾轻度增大(P<0.05).在微血管生理血流剪切应力环境下MBp可与小鼠P-选择素Fc段(PSFc)实现有效的靶向性特异结合.结论 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可对肾脏急性微血管炎症进行有效的可视性评价,该技术将可用于可视性评价微血管炎症或相关的血管内皮反应.MBp在微血管生理血流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靶向黏附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携Sialyl Lewis~X靶向超声微泡结合对比超声分子成像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行性并与携抗小鼠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对比分析。方法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携Sialyl Lewis~X和抗小鼠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MB_(slex)、MBp),并应用平行板流动腔技术在体外模拟的生理血流条件下评价MBp和MB_(slex)与小鼠P-选择素Fc段的靶向黏附效能。然后,20只心肌缺血再灌注(IR)小鼠随机经静脉注入MB_(slex)和MBp,分别于注入5min后行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MCE)检查,测量心肌缺血区和非缺血区的声强度(VI)。结果平行板流动腔实验显示:在第6分钟时,MB_(slex)与小鼠P-选择素Fc段结合数目为MBp的1.7倍。对比超声图像显示MB_(slex)组和MBp组缺血区心肌均见显著造影增强,声强度(VI)值分别为(23.52±1.08)U、(25.98±6.23)U,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MBp组还是MB_(slex)组的缺血区心肌VI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区心肌VI值[(6.53±0.95)U,(7.13±0.91)U,(P0.05)]。结论 MB_(slex)对炎症组织靶向检出能力与MBp相似,它和对比超声结合可有效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探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印记”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携唾液酸化路易斯(Sibyl Lewis^X)靶向超声微泡(MBsLex)和同型对照微泡(MBc)。10只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随机先后注入MBsLex和MBc(间隔30min),分别于注入5min后行心肌对比超声检查,测量心肌缺血区和非缺血区的声强度(Ⅵ)。结果对比超声图像显示MBsLex组缺血区心肌造影见显著增强,Ⅵ值高达23.52±1.08,而在MBc组缺血区心肌造影仅见轻度增强,Ⅵ缸为9.81±0.4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论MBsLex组还是MBc组,缺血区心肌Ⅵ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区心肌Ⅵ值(P〈0.05)。两组非缺血区心肌之间Ⅵ值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应用携sLex超声微泡行对比超声能够靶向探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印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探讨其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注入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MBp)和空白超声造影剂(MBc),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采图、存盘。应用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中的彩色编码技术对存储的图像进行脱机处理,观察MBp体内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及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彩色编码图像示MBp行心肌声学造影可见缺血再灌注区心肌显著增强;MBc于缺血再灌注区心肌造影无明显增强。结论 应用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准确检测再灌注治疗后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其评价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的"心肌炎症"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 3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和假手术(sham surgery,SH)组,手术组结扎冠脉前降支15min,再灌注1h。心电图、M型超声、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HE染色评价模型构建情况,分别将普通微泡和MBp经静脉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评价MBp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结扎前降支时前壁心肌呈明显充盈缺损,心电图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再灌注后充盈缺损消失,ST段降至正常;M型超声检查显示,IR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心脏TTC染色无坏死表现,而HE染色提示缺血区心肌存在炎症改变;MBp造影显示前壁心肌呈选择性显影增强,前壁视频强度(video intensity,Ⅵ)明显高于后壁(P0.01)。增强区域与结扎前降支时的充盈缺损区域高度相关(r=0.95)。结论 MBp可以有效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适宜于超声和其它显像方法的"炎症"分子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携带抗小鼠P-选择素单抗的靶向超声微泡(MBp)和对比超声(CEU)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方法12只实验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假手术组(SH组),应用"亲和素-生物素"桥连法构建MBp。所有小鼠分别随机(间隔30min)经静脉弹丸注射给予普通脂质微泡(MB)和MBp,10min后行肾CEU检查,测量肾显影的声强度(VI),最后进行肾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第一帧CEU图像显示MBp及MB在IR组缺血再灌注肾分别可见显著及轻度的超声显影,而两者在SH组假手术肾均无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在IR组MBp较IR组MB及SH组MBp均明显增大(P〈0.05);而在IR组MB较SH组MB轻度增大(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缺血再灌注肾血管内皮P-选择素表达较假手术肾明显增加。结论应用MBp行CEU检查可有效评价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将可用于评价微血管炎症或相关的血管内皮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自制的携E-选择素抗体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缺血心肌进行超声分子成像,评估其检测缺血心肌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生物素-链亲和素方法制备纳米级靶向微泡,应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微泡形态及抗体连接效率;将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E-选择素靶向微泡组(MBE组,n=10)、IGg抗体微泡组(MBIGg组,n=10)、普通微泡组(MBC组,n=6),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15 min后恢复灌注,于再灌注后6 h经尾静脉分别注射3种微泡行CEUS。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MBE组缺血区域声学强度(VI)显著高于非缺血区(P<0.05),也显著高于MBC组、MBIGg组缺血区域的VI(P<0.05);MBC组、MBIGg组缺血区域与非缺血区的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级E-选择素靶向超声微泡可以早期检测到缺血心肌,有望实现缺血心肌的"记忆"成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评价自制靶向超声造影剂对兔缺血再灌注肾显像的靶向增强效果。方法将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加在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微泡壁上,用有和无PS造影剂分别对6只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兔进行声学造影,谐波显像观察肾实质回声的变化,用国产“DFY-2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对兔肾实质灰阶(GS)值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造影后,有和无PS组GS峰值分别高于造影前(P<0.001和P<0.05);有PS组GS峰值高于无PS组(P<0.001)。结论超声组织定征视频法可定量评价兔缺血再灌注肾靶向声学造影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自制的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实现无创性地评价犬心肌缺血再灌注(I-R)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方法将本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表活显"表面,结合上磷脂酰丝氨酸(PS),制备成具有靶向性的造影剂(MB-PS),用MB-PS对犬I-R模型在实时心脏超声造影条件下进行延迟心肌显像,实验结束后,心肌经0.5%伊文思蓝(Evens)和1%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确定缺血及坏死心肌范围,并与延迟心脏超声造影显像结果比较其一致性.结果细胞流式术(FC)证明了PS结合在造影剂微泡的表面,延迟心肌显像表明缺血再灌注区的造影剂回声较正常区的回声明显增强,与病理染色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缺血损伤再灌注后,心肌缺血部位的造影剂回声较其余部位正常心肌的造影剂回声明显增强,正是因为 MB-PS聚集并停留在缺血-再灌注区,才使得超声可以发现微泡的回声,从而得以无创性地评价炎症发生的部位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制的携P-选择素靶向微泡(MBp)结合对比超声在小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e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制备生物素化脂质微泡(MBb)及MBp.研究选用6只7~8周龄的昆明小鼠,以动脉夹夹闭-松开小鼠一侧股动脉制备下肢I-R模型,另一侧下肢作为对照组.分别注入等量(5×106)MBb及MBp后行对比超声检查,分析骨骼肌显影的声强度(video intensity,VI).结果 MBp的VI值在I-R组[(19.5±3.7)U]明显高于对照组[(4.1±0.7)U,P<0.053,MBb在I-R组的VI值[(8.5±2.1)U]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3.7±0.7)U,P<0.053,但MBp在I-R组的VI值[(19.5±3.7)U]约为MBb组的2.3倍[(8.5±2.1)U,P<0.05].结论 MBp结合对比超声可有效评价骨骼肌I-R的炎症反应,将可用于评价微血管炎症或相关的血管内皮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携GL-7靶向微泡造影剂对高脂饮食兔腹主动脉内膜体外特异性结合及体内增强显影效果.方法 14只新西兰兔用高脂饮食法建立腹主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4周后分别使用对照微泡和靶向微泡造影剂进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以视频密度法评价两种造影剂对动脉内膜的增强效果,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造影剂体内结合情况及与动脉内膜荧光染色的结合情况及荧光强度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微泡、靶向微泡造影后血管内膜回声均较造影前增强,靶向微泡造影与对照微泡造影比较,血管内膜峰值视频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靶向微泡血管腔内呈现绿色荧光,而对照微泡血管腔内仅有微弱的绿色荧光.动脉血管冰冻切片结果显示,靶向微泡造影组动脉内膜有绿色荧光表达,而对照微泡造影组绿色荧光表达较弱,两组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7靶向微泡造影剂与兔动脉血管内膜体内、体外特异性结合,可显著增强兔腹主动脉内膜靶向显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大鼠Walker-256肿瘤微循环的作用。 方法 将29只皮下荷Walker-256肿瘤SD大鼠随机分为超声微泡组(n=15)、单纯超声组(n=7)和假照组(n=7):对超声微泡组采用声辐射力脉冲(ARFI)成像模式下诊断超声连续激励20次辐照肿瘤,同时经尾静脉推注微泡0.04 ml;对单纯超声组在行超声辐照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微泡;对假照组则采用假照方式,仅推注等量微泡溶液,但不发射超声能量。对所有动物于辐照前、辐照后即刻、10、20 min行CEUS检查。最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动物获取肿瘤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辐照后即刻,超声微泡组辐照区几乎无造影剂充填,呈负性显影,肿瘤区平均造影峰值强度(PI)由25.17%减低到12.01%(P<0.01);单纯超声组及假照组辐照后即刻可见造影剂快速充填,灌注良好(P>0.05)。10 min后,超声微泡组造影可见血流逐渐恢复,但PI仍降低;20 min后肿瘤血流基本完全恢复,呈高灌注(P>0.05)。 结论 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联合微泡能特异性地暂时降低大鼠Walker-256皮下移植瘤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3.
携VEGFR2单抗靶向微泡评价小鼠肿瘤新生血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携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单克隆抗体的超声微泡造影剂(MBv)评价小鼠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构建MBv.免疫荧光法体外鉴定其性质.建立小鼠H22肿瘤模型,分别注射MBv和普通脂质微泡(MBc)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定量分析造影图像视频强度变化,描绘时间-强度曲线,并行肿瘤组织VEGF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偶联抗小鼠VEGFR2单抗的MBv.造影结果 表明MBv组较MBc组达峰时间提前,峰值较高,持续时间更长.免疫组化证明瘤体内新生血管内壁VEGFR2高度表达.结论 应用MBv结合超声造影可较好地评估肿瘤新生血管状况.MBv是良好的肿瘤靶向造影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靶向超声微泡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子成像。 方法以高脂喂养-免疫损伤法构建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超声检查监测动脉造模过程。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IL-18靶向超声微泡,实验动物麻醉后随机使用裸微泡(MBc)及靶向微泡(MBt)分别对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目标斑块行病理检查及Western-blotting检测。 结果10只实验兔成功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光学显微镜观察MBt物理性质稳定,荧光显微镜显示MBt表面带有均匀的绿色光环。对目标斑块超声造影强度行半定量分析,MBc组平均强度为202 ± 18,MBt组平均强度为237 ±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2,P < 0.001)。病理检查示动脉管腔内见粥样斑块形成,Western-blotting检测示斑块内均可检测到IL-18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示MBc组造影强度与斑块内IL-18蛋白表达相对量没有相关性(r=0.534,P=0.112),MBt组造影强度与斑块内IL-18蛋白表达相对量呈线性正相关(r=0.904,P < 0.001)。 结论MBt对粥样斑块的显影能力优于MBc,可实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敏感、特异性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荧光显微镜直视下对比评价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与同型对照微泡在微循环中的黏附机制及行为方式.方法 构建携荧光FITC的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和同型对照微泡(MBiso),并随机经静脉注入小鼠提睾肌炎症模型.20倍荧光显微镜直视下观察并记录5min内两种微泡在提睾肌微循环中的黏附情况,并对不同黏附方式的微泡进行计数.应用image-pro-plus分析软件对微泡进行定点追踪,并对其黏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MBp组与内皮黏附数量高达(8.4±2.1)个/视野,MBiso组仅为(0.8±0.8)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和MBiso组白细胞黏附数量分别为(3.6±0.6)个/视野、(2.2±0.8)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泡黏附过程速度变化曲线显示MBp和MBiso分别以流动速度逐渐和迅速降低两种方式实现对靶组织的黏附.结论 MBp和MBiso具有不同的黏附方式,MBp能更高效、特异地黏附于炎症组织血管内皮上,为评价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或其他组织损伤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VCAM-1单抗的靶向微泡(MB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C),并于8 min后行对比超声检查,测量双侧下肢的显影强度(VI);最后进行双下肢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比超声图像显示:缺血下肢MBV组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高达(18.4±2.9)U;而在缺血下肢MBC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VI值为(6.9±1.2)U,两微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微泡在非缺血下肢的VI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无论MBV还是MBC微泡,其在缺血下肢的VI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下肢相应的VI值.免疫组化显示:缺血下肢血管有大量的VCAM-1表达,而非缺血下肢未见VCAM-1表达.结论 应用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可有效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