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分析。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入组的85例(85膝)膝骨关节炎患者(如为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只选其中较严重的一侧入组),其中试验组35例,男6例,女29例,脱落1例,平均年龄(56.65±4.89)岁;对照组50例,男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54±4.91)岁。分别采用铍针治疗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周围最明显压痛点的压痛仪测量数据作为评定指标。结果:试验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在VAS评分及压痛仪测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主观感受的VAS评分和压痛仪客观测试数据之间具有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论:铍针通过减轻关节局部痛点的软组织张力,解除神经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建立膝骨性关节炎运动处方。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20例,其中男39例,女81例;年龄40~85岁,平均62.50岁;病程1个月~30年。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40~85岁,平均(62.27±8.99)岁;病程2个月~30年,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治疗。对照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41~80岁,平均(62.72±8.34)岁;病程个1个月~30年,给予常规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分别观察2组膝关节疼痛、功能及积液等指标,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120例均获随访,时间1~3年,平均18个月。参照JOA判定标准: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31例,无效8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累计复发7膝(1年内复发3膝,1年后复发4膝),对照组累计复发31膝(1年内复发13膝,1年后复发18膝),治疗组复发病例少于对照组。结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具有明显的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增强关节稳定性及减缓关节退变进程的作用,远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在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清理术后的增效作用.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78例(78膝),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41~63岁,平均(53.62±6.53)岁;病程8 ~24个月,平均(10.35±6.42)个月;采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结合术后电针治疗.对照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40~62岁,平均(54.34±7.67)岁;病程6~25个月,平均(11.94±5.13)个月;采用单一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VAS较术前降低,而Lysholm评分除支撑外,其余各项评分均较疗前升高.两组治疗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ysholm评分在跛行、疼痛、肿胀、爬楼及下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交锁和不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具有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在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清理术后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其远期疗效优于单用关节镜清理术,对膝关节的功能改善更具优越性,是值得临床推荐的一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个变量因素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的相关性,实现对患者进行综合有效的预后判断。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应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0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71.9±6.2)岁。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2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0.5±5.9)岁。观测术前及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分析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主要采用HSS评分方法。结果:研究组HSS评分、ROM均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HSS评分、术前膝关节疼痛、术后早期CPM应用呈正相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结论: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术前疼痛、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CPM应用初始角度均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采用骨膜剥离器和电刀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行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220例,分为骨膜剥离器组和电刀组.骨膜剥离器组110例,男47例,女63例,平均年龄(58.8±17.2)岁,膝内翻(14.0±3.5)°,体重(65.6±12.8) kg,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 (26.6±3.6) kg/m2;电刀组110例,男49例,女61例;平均年龄(59.6±16.7)岁,膝内翻(15.0±4.7)°,体重(66.4±13.4) kg,BMI(27.4±4.1) kg/m2.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术后评定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VAS疼痛评分和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术后3例发生感染(电刀组2例,骨膜剥离器组1例),行Ⅱ期翻修手术,使用TC3假体及抗生素骨水泥固定,随访期间未再发生感染.20例出现膝前区疼痛,其中电刀组4例,骨膜剥离器组16例,电刀组膝前区疼痛发生率低于骨膜剥离器组.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和HSS评分电刀组高于骨膜剥离器组,VAS电刀组低于骨膜剥离器组.结论:与使用骨膜剥离器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相比,使用电刀术后膝前痛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上海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诊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230例患者,分针刀组和针灸组。针刀组115例,男43例,女72例,年龄43~70岁,平均(51.4±1.7)岁,病程0.25~12年,平均(1.2±0.3)年,治疗前WOMAC总评分43.75±11.35,针刀松解术治疗1次;针灸组115例,男40例,女75例,年龄41~78岁,平均(52.4±2.0)岁,病程0.25~15年,平均(1.1±0.3)年,治疗前WOMAC总评分41.51±13.07,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每日治疗1~2次,共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WOMAC总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采用通用的WOMAC评分问卷调查方式来评价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比较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P=0.025),针刀组总体疗效优于针灸组。两组治疗前后WOMAC各项评分,针刀组:疼痛5.98±2.27及2.80±1.57,行走痛7.19±1.41及3.34±1.34,久坐站立痛5.54±1.91及2.31±1.40,僵硬6.57±1.40及3.11±1.44,上下楼梯7.24±1.12及3.70±1.22,下蹲屈膝5.44±1.81及2.45±1.63,日常活动5.79±1.44及2.76±1.32;针灸组:疼痛6.07±2.00及4.09±1.46,行走痛6.50±1.75及3.20±1.64,久坐站立痛5.23±2.88及3.65±1.84,僵硬6.06±1.38及2.97±1.01,上下楼梯6.74±1.16及3.41±0.62,下蹲屈膝5.79±1.97及3.65±1.62,日常活动5.12±1.93及3.30±0.00。两组组间比较,在疼痛、久坐站立痛、下蹲屈膝及日常活动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行走痛、僵硬及上下楼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比较,在疼痛、久坐站立痛、下蹲屈膝及日常活动改善方面,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结论:针刀及针灸对改善膝关节功能均有效;针刀松解术对于缓解整体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的疗效优于针灸,但对于僵硬和行走痛方面,针刀与针灸疗效相差不大,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体重指数与双下肢力线的关系。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收集因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内翻患者78例,男17例,女61例;年龄41-85岁,平均68.1岁。体重指数采用普通成年人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的分类标准分为3组:正常组,BMI〈24.0,男3例,女11例,14例28膝,平均年龄(69.5±4.7)岁;超重组,24.0≤BMI〈28.0,男4例,女25例,共29例58膝,平均年龄(66.4±7.9)岁;肥胖组,BMI≥28.0,男10例,女25例,共35例70膝,平均年龄(69.1±8.3)岁。采用躯体x线测量系统测量平卧位和负重位的双下肢力线角度。结果:正常组与超重组患者,平卧位及负重住下肢力线膝内翻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平卧位膝内翻角度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重位膝内翻角度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与平卧位和负重位膝内翻角无明显相关性。3组负重位膝内翻角度均大于平卧位。结论:肥胖骨关节炎患者负重位时膝内翻角度增大,提示肥胖是导致下肢力线内翻角度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固定平台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节骨病专科门诊就诊并收治住院手术的86例(92膝)膝关节单间室(内侧)骨性关节炎病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固定平台(Link)组,共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选用固定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另一组为活动平台(Oxford)组,共44例,其中男20例,女24例,选用活动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并完成临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8~26(18.20±4.23)个月。临床随访过程发现在固定平台组术后1年出现1例假体周围骨折,活动平台组发现1例垫片脱位。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固定平台组手术耗时(90.05±6.59) min,失血量(53.76±6.04) ml;活动平台组手术... 相似文献
9.
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对照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电针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电针组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50±9.23)岁,平均病程(9.85±8.17)年,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5±6.75)岁,平均病程(8.60±6.89)年,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电针组除支撑外,其余各项评分与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疼痛度及交锁、膝软与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评分在交锁、膝软、肿胀、爬楼梯和下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跛行、支撑和疼痛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膝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对膝关节功能中期随访的效果。方法:观察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试验组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2.2±10.9)岁;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龄(64.9±11.4)岁。均取膝关节前方正中切口,术中在截骨完成后,试验组进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包括后髁的修饰性截骨和后关节囊的贴骨松解以及必要的增生物清理,释放后方空间;对照组仅行常规的后髁增生骨的清理。安装的假体均采用同品牌后稳定型假体。通过门诊回访,对比两组术后中期随访时美国膝关节协会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情况,包含膝关节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评分,对比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门诊中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排除失访或无效患者,最终试验组49例,对照组54例获随访。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试验组91.3±3.4,优于对照组86.4±3.9;而KSS临床评分试验组86.9±4.6,与对照组85.7±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屈膝活动度:试验组(133.2±5.9)°,优于对照组(126.9±7.4)°主动伸膝活动度试验组(0.5±1.1)°,与对照组(0.3±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后方复合松解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屈曲活动度中期效果显着,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型股骨假体应用于初次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入院,由同一位主任医生完成的初次后稳定型全膝关置换术病例,共156例.61例使用改良型股骨假体,男7例,女54例,平均年龄(68.34±5.41)岁;95例使用普通股骨假体,男14例,女81例,平均年龄(69.92±5.11)岁.观察并记录15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Insall-Salvati指数、假体型号、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术后下肢力线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随访45.31周(36~56周),记录每例患者随访时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结果:改良型股骨假体组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为0,低于普通股骨假体组的11.48%,且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0.98±10.32)°,优于普通股骨假体组(107.05±8.61)°.术后随访4次,在术后21~28 d改良型股骨假体组膝关节评分129.79±9.63,优于普通股骨假体组126.85±7.79.结论:采用改良设计的新型股骨假体能降低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生率,并获得更好的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抱膝滚腰锻炼对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腰痛与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150侧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与结合组(每组50例)。3组女/男构成比分别为16/34、13/37和15/35;平均年龄分别为(58.8±10.2)岁,(60.1±8.2)岁与(59.9±11.4)岁;平均病程分别为(16.3±14.9)个月,(17.1±15.3)个月与(19.8±17.2)个月。3组分别采用美洛昔康片口服、抱膝滚腰锻炼以及上两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的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腰痛指数的变化。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每月腰痛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3用后,3组疗效比较:对照组和抱膝滚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与对照组、抱膝滚腰锻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结合组的VAS疼痛评分与ODI指数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期间,后两组患者平均每月的腰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抱膝滚腰锻炼操作简单、无花费,是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疗效比较好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