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6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体会。方法6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4例心上型中,1例经房间沟行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干心外吻合,2例采用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间行心外吻合,1例采用经房间隔缺损吻合法。混合型和心内型各1例采用扩大房间隔缺损至冠状静脉窦,用心包片修补房缺,将肺静脉开口分隔至左心房侧。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患者恢复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6年,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未见结性心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其中心上型手术方法以经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间行心外吻合较优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人胚心静脉窦及传导系的发生发育机制. 方法 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和抗结蛋白(DES)抗体对29例C10~C16期人胚心连续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人胚发育C12~C13期,系统静脉汇集形成的静脉窦出现于心包腔尾端原始横膈间充质中,静脉窦壁间充质细胞逐渐分化为α-SCA阳性的静脉窦心肌细胞.C14期,心包腔的扩张使静脉窦进入心包腔内,参与了右心房的形成.DES阳性传导系心肌的分化始于C10期心房室管右侧壁,随发育逐渐向室间沟心肌扩展,发育为房室传导系的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心室腔面的小梁心肌.在心房,DES表达首先出现于C11期心房背侧壁,在C13期,可见静脉窦左背侧壁α-SCA、α-SMA、DES阳性心肌带与左心房底部、房室管背侧壁相延续,这条心肌带可能参与了人胚心静脉窦至房室管传导系的发育.C14~C16期,DES强阳性染色从窦房结经左、右静脉瓣及心房的背、腹侧壁延伸至房室管右侧壁,可能是原始的心房传导通路. 结论 心包腔尾端原始横膈间充质是人胚静脉窦心肌发生区,原始横膈间充质细胞逐渐分化为心肌细胞,添加到人胚心管静脉端,形成心静脉窦心肌.人胚心传导系心肌的分化始于房室管,随心管发育逐渐向动、静脉端扩展,在C16期,已分化为形态清晰可辨的DES阳性胚胎心传导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包积液时右心房与心包腔内压力关系,并对心包填塞分级。方法:采用右心导管和剑突下穿刺术,同步连续测定15例患者的右房和心包腔内压力,直到心包造影证实积液基本抽完时为止。结果:心包积液时,右房压始终高于心包压,压差随心包内压力升高而减小,范围从013~0.40kPa。心包填塞者,当抽液到150mL时,右房和心包内压力下降曲线最为陡峭。压力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当抽液250mL时,心包舒张压显著低于右房舒张压。结论:在心包填塞时,右房和心包腔内压力相近,但不相等,前者稍高于后者。在心包积液基本抽完时,心包压与胸膜压相近似。依据右房压,可将心包填塞程度分为无症状、轻、中、重和危象5级。  相似文献   

4.
胎儿男性,体重800克,坐高22厘米,推算胎令为6个月。从胎儿的颈静脉切迹处至脐,有一条长7厘米之裂隙,整个胸骨于前正中线处被分割成左右两半。在颈静脉切迹下0.5厘米处,心脏突出于胸外。在心底部与周围胸壁皮肤紧密相贴,其大血管斜向深面。心脏呈略扁的圆锥状,心尖偏于前正中线左侧,心房有左右二个心耳,具有心包。打开心腔,未见房中隔,在心房下壁处可见嵴状突起。心室有二个,右室较大,心腔结构具在;左室较小,心腔不及右侧的三分之一,室腔结构发育不良。在右心室左侧有升主动脉发出,左心室未有大血管连结。主动脉弓之三大分支如常,但在主动脉弓末段分出一条较细的血管,并在心房后侧又分为二支,分别进入左右肺门,认定此血管为肺动脉。未见动脉导管,亦无上腔静脉。左右无名静脉直入心房。下腔静脉及肺静脉完好。胸腔内有二个胸膜腔,具有二肺。膈肌居正常位置,但在接近胸骨部有缺如,可能由于胸骨裂形成所致。本例异位心,伴有其他畸形,如腹腔脏器已大部从脐上部翻出,此外  相似文献   

5.
<正> 作者在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中发现此12例下腔静脉胚胎发育畸形,占该院同期收治的先天性心痛的0.6%。12例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6~26岁。12例中经奇静脉的5例:其中2例为正常左位心,下腔静咏经奇静脉到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或单心房的右侧部分;2例为镜象型右位心,下腔静脉位于左侧的奇静脉引流到位于左侧的上腔静脉进入左侧的形态学的右心房;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经剑突下穿刺猪尾导管心包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经剑突下心包穿刺置入猪尾导管于心包腔内间断引流。首次抽液量在500~600ml;24小时后抽液800~1000ml并腔内注射顺铂20mg;48小时抽完剩余积液再予以顺铂20mg腔内注射。引流间隙导管腔内灌注生理盐水,末端接一小三通并置于三不通状态。术后跟踪随访至患者死于原发病。结果:13例患者均为恶性心包积液。经治疗后心包积液消失8例;残余少量积液5例,但超声心动图随访发现积液无增多趋势。穿刺置管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导管引流过程中,无一例出现导管滑脱、堵塞及心包腔内感染。随访发现无一例患者死于心包填塞。结论:经剑突下穿刺猪尾导管心包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可减轻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痛苦,延长生命,是一有效、安全和实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年5月-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53 185例行心脏CT检查资料中。纳入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25~79岁。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 进行扫描,对CT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在CT重建图像上观察心大静脉的走行及异常引流的位置,测量心大静脉的长度,心大静脉异常引流汇入上腔静脉处(汇入点)和左心房入口处(入口处)的直径及CT值,以及冠状静脉窦的直径;观察有无合并心脏畸形。结果 28例患者中,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引流入心房9例(左心房7例、右心房2例)。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患者,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7~26 mm,汇入点距离上腔静脉左心房入口处的距离为1~8 mm,汇入点的直径为2.5~4 mm,入口处的CT值为20~6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室间隔膜部缺损1例。心大静脉异常引流入心房9例患者,其中引流入左心房前壁者6例、右心房顶部靠近房间隔处2例、左心房左侧壁者1例;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5~36 mm,入口处的直径为2.8~4.5 mm,入口处的CT值为400~60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无顶冠状静脉窦2例、卵圆孔未闭1例、冠状动脉瘘1例、右室双出口1例。结论 心脏CT检查是发现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有效方法,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可避免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右位心及大血管畸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右位两腔心畸形 ,主、肺动脉共干等偶有报道。作者解剖一足月顺产因呼吸衰竭死亡 ,2 0d女婴发现其并存两肺静脉汇入左、右上腔静脉 ,主动脉干广泛管状狭窄 ,仅发支供给头颈上肢 ,无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 (已由肺动脉替代 )的畸形 ,实属罕见 ,现报道如下 :(1)心的位置及外形 :右位心 ,位于前纵隔下部 ,心尖朝向右前下 ,宽广钝圆 ,心底朝向左后上。其 2 / 3偏向正中线的右侧 ,横径为 36mm ,纵径为 38mm ,心包完整无异常。(2 )心腔 :剖开心腔 ,发现为单房单室两腔心。心房有 4个入口 ,即 :左、右上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和…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以来,采用下腔静脉闭塞或狭窄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治疗布一加氏综台征18例。手术适宜于短段闭塞型、伴有明显狭窄的隔膜型或局限性狭窄型而采用经皮球囊扩张失败或以往采用隔膜切除、心包片成形术而术后复发。经本治疗术后3-36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疗效满意,无一例复发。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以来,采用下腔静脉闭塞或狭窄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治疗布-加氏综合征18例。手术适宜于短段闭塞型、伴有明显狭窄的隔膜型或局限性狭窄型而采用经皮球囊扩张失败或以往采用隔膜切除、心包片成形术而术后复发者。经本治疗术后3~36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疗效满意,无一例复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双上腔静脉伴随心冠窦闭锁一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男性成年尸体,60岁,死因不详。右侧上腔静脉正常,由左、右无名静脉合成,长5厘米,口径为2.3厘米,心脏及其他大血管未见异常。该例存在有左上腔静脉伴随心冠状窦闭锁(图1)。左上腔静脉近侧端起始于心冠状静脉窦的左端,心大静脉注入处的上方,代替了Mar-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全身扫描,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与CT融合图像对植入的放射性^125I粒子在体内分布的评价。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接受治疗的47例^125I粒子植入患者中,6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了超声诱导下^125I粒子植入,另41例有明确肿瘤病史并伴有门静脉或上腔静脉癌栓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诱导下行支架和^125I粒子链条植入到血管腔内。所有患者在^125I粒子植入24h后行全身扫描,再根据^125I粒子所在部位行SPECT与CT显像检查。结合全身扫描图像和SPECT与CT图像对植入^125I粒子的分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全身扫描图像为SPECT与CT检查提供准确定位,但无法显示粒子的准确解剖部位。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SPECT与CT融合图像显示5例患者植入粒子在前列腺内分布较好,而1例患者粒子植入到右侧精囊腺内;41例有明确肿瘤病史并伴有门静脉或上腔静脉癌栓患者中,SPECT与CT融合图像显示40例血管腔内的粒子链条位于合理的位置,1例植入到上腔静脉内的粒子链条脱离到右心腔内。结论结合全身扫描,SPECT与CT融合图像可以评价^125I粒子在靶器官的分布情况,能及时发现位置偏离的粒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结合全身扫描,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与CT融合图像对植入的放射性125I粒子在体内分布的评价.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接受治疗的47例125I粒子植入患者中,6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了超声诱导下125I粒子植入,另41例有明确肿瘤病史并伴有门静脉或上腔静脉癌栓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诱导下行支架和125I粒子链条植入到血管腔内.所有患者在125I粒子植入24 h后行全身扫描,再根据125I粒子所在部位行SPECT与CT显像检查.结合全身扫描图像和SPECT与CT图像对植入125I粒子的分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全身扫描图像为SPECT与CT检查提供准确定位,但无法显示粒子的准确解剖部位.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SPECT与CT融合图像显示5例患者植入粒子在前列腺内分布较好,而1例患者粒子植入到右侧精囊腺内;41例有明确肿瘤病史并伴有门静脉或上腔静脉癌栓患者中,SPECT与CT融合图像显示40例血管腔内的粒子链条位于合理的位置,1例植入到上腔静脉内的粒子链条脱离到右心腔内.结论 结合全身扫描,SPECT与CT融合图像可以评价125I粒子在靶器官的分布情况,能及时发现位置偏离的粒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顽固性恶性心包积液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5例顽固性恶性心包积液患者施行胸腔镜下心包开窗术、心包腔内滴注滑石粉、紫杉醇悬液。结果25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周无心包积液复发及胸腔积液。结论胸腔镜心包开窗、心包腔内滴注滑石粉、紫杉醇悬液是治疗恶性心包积液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窦房结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房结实质细胞起源于胚胎期窦房环或腔静脉窦壁中原始、未分化的特化心肌干细胞。结原基随胚胎发育可最终迁移至从腔耳角沿界嵴到下(后)腔静脉口范围内或仍存留上(前)腔静脉近侧段壁上。窦房结中央动脉管径粗大,可能起营养和功能血管双重作用。结中央无缝隙连结(缺Cx43),边缘有少量缝隙连结(Cx43阳性)。起搏P细胞主要位于结中央,其电镜结构最幼稚。P细胞周围丰富的胶原间质网架和过渡(T)细胞网架可能与生理起搏活动有密切关系。窦房结生后仍有继续发育、成熟、改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估测右房压力需要用多普勒法测量肺动脉压力推算。许多经验方法根据下腔静脉的内径或静脉血流图形进行判断 ,但没被证实。方法 我们研究了 1 7例患者 ,平均年龄 5 8岁 (2 3~ 78岁之间 ) ,其中男性 1 0例。冠状血管造影和冠状血管成形术后用 6 F的端孔导管直接测量右房平均压力。让患者仰卧平躺 ,检查中避免任何可能干扰心内压的因素 ,超声心动图检查在 5 min内完成。结果 右房压力在 0 .5 3~ 2 .2 6 k Pa之间。右心房内压与下腔静脉的内径、深吸气时下腔静脉直径缩小的百分比及上腔静脉的心房收缩返流均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r=0…  相似文献   

17.
CT血管成像直窦近端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窦近端解剖形态的CTA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直窦近端影像.观察大脑大静脉汇人直窦处形态、直窦顶的形态、下矢状窦形态、大脑永存镰状窦显示率及形态.结果:①根据大脑大静脉末端形态及其管腔是否变细,将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形态分为3型,Ⅰ型-管腔变细,占46%;Ⅱ型-管腔无变细,中间无间隙,占32%;Ⅲ型-管腔内充盈缺损,占22%.②直窦顶可为:弧形35例,"一"字形28例,倒"V"字形24例,不规则形8例,柱形3例,T形1例,双峰形1例等七种类型.③下矢状窦显示占65%,缺如占35%;其形态可呈向上凸起弧状或弯曲状;管腔可粗细不均.④大脑永存镰状窦显示率为9%,形态多样,其中4例伴有其他静脉窦发育变异.结论:直窦近端解剖学特征复杂,利用MSCTA可以个体化、完整、有效、充分地显示其活体解剖特点,可为临床上静脉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1991年11月~1996年12月为32例布-加综合征患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中膜型阻塞或狭窄21例,采用大球囊一次性扩张;段型11例,采用内支架植入术。其中28例随访2~60个月,疗效满意;管腔通畅,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我们认为该技术安全,简单,对布-加氏综合征治疗有效,尤适合于肝段下腔静脉膜型阻塞的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诊疗时预防和处理血管腔内异物的方法。方法15例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血管腔内异物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1~70岁,中位年龄50.6岁。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例;冠心病3例;肾功能衰竭2例;左髂内动脉开口处动脉瘤1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取出1例;经股动脉插管介入诊疗4例。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取出异物,并结合文献讨论其预防和处理的方法。结果15例血管腔内异物的患者12例通过介入方法安全取出异物,3例结合外科切开取出,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诊疗中,施术者一定要细心,避免粗暴操作,一旦发生血管腔内异物,用介入方法或结合外科手术切开处理是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例1,48岁,欲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时,术前超声检查发现"右心房多发肿瘤".因活动后心悸、气促1年余入院.体检:体温36.8 ℃,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右侧乳房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心界稍有扩大,肺动脉瓣区可闻及轻~中度舒张期杂音.盆腹腔内巨大囊实性占位病变.彩超示:右心房多发黏液瘤、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窦性心律,心脏扩大.胸片示:两肺膨胀性好,肺无实变,两肺下部有少许胸膜反应.心胸比率0.57.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右心房多发黏液瘤清除术.术中探查右心房内有一来自下腔静脉的条索样肿物;右心房内未见附着点,考虑来源于腹部.术中发现右心房内肿物为下腔静脉延伸而来,切除心腔内肿物同时切下一段下腔静脉内肿物,切除时未发现肿物末端,考虑肿物延伸路径较长,切除1段送病理检查.同时可见盆腔肿块和腹部肿块,考虑原发病灶为盆腔妇科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