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监测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监测记录结果及临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波型昏迷:61例(78%)死亡7例,B昏迷:1例(1%)预后良好,α-昏迷:2例(3%)均死亡,三相波:5例(6%)死亡3例,周期复合波4例(5%)死亡3例,平坦波:5例(6%)死亡3例,植物状态2例。结论: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对通过脑电图了解昏迷病人的脑功能情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改变比较多样,这对于了解是否昏迷、昏迷程度及预后、部分昏迷的原因和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我院2001~2003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5例昏迷病人的43份动态描记时间为1~12h的脑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病因、  相似文献   

3.
武红 《医学信息》2009,22(5):711-712
目的 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7例昏迷患者采用多次动态脑电图检测.分析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 平坦波昏迷死亡率较高(94.7%),慢波型昏迷死亡率较低(30.3%),且预后较好.结论 对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提高对预后评估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7例昏迷患者采用多次动态脑电图监测,分析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平坦波型昏迷死亡率较高(94.7%),慢波型昏迷死亡率较低(30.3%),且预后较好。结论:对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提高对预后评估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5.
动态脑电图加刺激对昏迷病人预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及其反应性对昏迷病人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EEG加刺激(疼痛、呼唤)对58例昏迷病人进行24h连续监测,观察脑波的动态变化。结果:纺锤波昏迷和可变化的慢波(0、8)昏迷对刺激反应相对敏感,预后较好。无反应的慢波型(θ、δ或单一慢波)昏迷和8波昏迷,预后较差;α波、平坦波、暴发-抑制波型昏迷,对刺激无反应,死亡率为100%。周期性放电型昏迷,即使能存活下来,也留有严重的后遗症。24hEEG监测加上对刺激反应的观察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常规EEG检查。结论:利用EEG加刺激的方法,对昏迷的病人进行监测,可提高对预后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6.
昏迷患者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电图(EEG)常应用于昏迷患者,尽管很难从临床上判断昏迷患者的皮层功能,但EEG可以对皮层及皮层下脑功能作出迅速的判断,且EEG经济,安全,方便易行。昏迷患者可能表现出同样的临床特征,特别当脑干功能未受损时,但EEG能提示多种不同模式的异常。如果采用一系列的描记或持续的纪录,EEG对判断脑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及病情的进展程度更敏感。昏迷的原因很难通过EEG确定,但EEG有助于确定疾病的类型(例如癫区别于代谢性或药物诱导的昏迷)。当昏迷的病因已知,EEG有助于判断预后。EEG通常是有动态变化的,其节律的变化性及复杂性与功能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昏迷病人中的应用及与愈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昏迷病人的EEG及愈后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0例昏迷病人中:其中α波昏迷1例治愈;β波昏迷2例中,1例治愈(50%),1例死亡;θ波昏迷30例中18例治愈,好转7例(83.3%),未愈5例;δ波昏迷27例中16例治愈,好转5例(77.8%),未愈6例;睡眠-纺锤波4例中3例治愈,1例好转(100%);电静息16中1例好转(0.06%),15例死亡。结论:EEG可直接反映昏迷病人的脑功能状态,其愈后的严重程度依次为电静息〉δ波昏迷〉θ波昏迷〉睡眠-纺锤波昏迷。对愈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表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6 9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其与临床结局作对照。结果 :脑电图慢波型昏迷 12 0例中死亡 2 3例 (19 1% ) ;α昏迷型 11例中死亡 9例 (81 8% ) ;β昏迷型 3例和纺锤昏迷型 2例均存活 ;发作波型昏迷 13例中死亡 2例 (15 3% ) ;平坦波型昏迷 2 0例中死亡 17例 (85 % )。结论 :脑电图可作为判断昏迷病人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平坦波昏迷和α波昏迷者大多死亡。β昏迷和纺锤昏迷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诊断对估计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EEG。结果 :EEG表现以θ波为主者 5例 ,3例痊愈 ,2例部分恢复 ;EEG表现为暴发抑制波或平坦波异常者 13例 ,均死亡 ;EEG呈现 β活动者 1例 ,完全恢复 ;δ为主者 18例 ,7例死亡 ,8例部分恢复 ,3例完全恢复。结论 :在脑缺氧复苏后昏迷病例 ,进行EEG检查 ,可以检测脑功能 ,而且对脑复苏最终预后作出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脑电图构型昏迷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过去17年间84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进行研究。结果:脑电图显示广泛性慢波(41例),弥漫性慢波一侧偏胜(19例),β-昏迷(2例),纺锤-昏迷(2例),α-昏迷(8例),三相波(3例),平坦波(3例),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慢波(2例),周期性一侧痫样放电(3例),爆发─抑制(1例)。结论:分析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构型对确定昏迷程度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50例病毒性脑炎的病人进行EEG检查及跟踪观察。结果:250例患者中EEG诊断界限28例,轻度异常58例,中度异常128例,重度异常40例。EEG大多为弥慢性异常。其中有44例在弥漫性异常的基础上出现局灶性改变,临床伴有抽风发作者EEG出现尖波,棘波,尖棘慢综合波等改变(异常率占90.40%)与其他文献报道相符合。结论:EEG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治疗及病情转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神经症患者的脑电图改变。方法:对78例神经症患者的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78例神经症患者脑电图轻度异常18例,中度异常4例。结论:各型神经症以及男、女性患者脑电图表现无显著差异,脑电图改变说明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同时存在兴奋与抑制的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96例长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后脑电图变化进行分析,分别按年龄、服药时间、服用药物种类进行比较,并对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196例受检患者中118例(60.2%)患者脑电图异常,其中以轻度异常最常见。年龄大的患者与服用氯氮平的患者出现脑电图异常的比率最高。服用药物种类与年龄作为与脑电图异常相关的变量进入了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脑电图异常较常见,尤其是服用氯氮平、年龄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脑电图技术在精神科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辅助依据:(1)功能性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鉴别,如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脑炎,癫癎所致精神障碍,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慢性酒精依赖性脑病、煤气中毒迟发性脑病、毒鼠强中毒性脑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发育迟滞、睡眠障碍性疾病、酒精海洛因依赖、肝/肺/肾性脑病。(2)发作性精神行为障碍与癫癎精神运动性发作、癫癎性精神障碍以及非惊厥性癫癎持续状态的鉴别诊断;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3)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辅助评估脑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疾病患者伴认知功能障碍、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的损害。3.精神科用药的辅助监测:监测EEG变化有助于指导剂量调整和药物种类选择,避免第Ⅰ代抗精神病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使用过量和疗程过长引起EEG慢波化异常甚至出现癫癎样波发放。避免催眠镇静药物(如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过量可引起脑电背景活动弥漫性快波分布与嗜睡、记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EG在综合性医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析1000例病房和门诊病例的EEG。结果:1,1000例中,390例EEG异常(39%),113例伴痫样放电。2,EEG检测的主要病种是:头痛、癫病、眩晕、晕厥、神官症和脑血管疾病。结论:EEG检测在功能性和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电图(EEG)与临床及CT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2例病脑患者进行EEG与CT检查,对其EEG异常的阳性率、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表现、CT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病10天以内EEG中、重度异常39例(78.0%),与10天以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EG可表现三种形式:以弥漫性异常为主(51.5%);弥漫性异常伴局灶慢波(32.3%);局灶性异常(16.2%)。EEG与C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EG检查对病脑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不能取代EE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儿童多动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脑电图6例(17.1%),轻度异常12例(34.3%),中度异常14例(40%),高度异常3例(8.6%),脑电图学异常率为82.9%。结论:脑电图对儿童多动综合征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63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63例抽动秽语综合征脑电图,正常26例;边缘状态2例;轻度异常24例;轻-中异常7例;中度异常1例;重度异常1例;局限性异常2例;总异常37例(58.7%)。发病年龄为3—14岁。属儿童神经精神障碍。脑电图异常提示本症有脑器质性改变可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