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随州市院前急救内科疾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急诊医疗防治重点及科学管理,人员培训提供依据,为本地居民预防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2009-01~2011-12间,“120”急救中心受理出诊内科患者院前急救资料,对其性别、年龄、出诊时间、疾病分类、月份分布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年共受理出诊总例数6454例,男性3478人(53.89%),女性2976人(46.11%),以40岁—70岁年龄段为最多,0岁—20岁和大于80岁年龄段为最少,疾病种类前4位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5.27%)、心血管系统疾病(18.26%)、、急性中毒(13.74%)、呼吸系统疾病(6.70%).院前急救以1、8、11、12月份为多,高于月平均水平。出诊时间以7:00—21:00为出诊高峰,1:00—7:00人数最少,呈现单峰样波动。结论地区院前急救内科疾病以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是急性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根据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针对性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完善急救预案,加强急救器材及装备。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及急救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主要疾病疾病谱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归纳总结近2年2983例资料完整的院前急救病例,进行疾病谱分类。结果院前急救疾病谱前六位的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急性中毒以20~40岁为主,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呼吸系统疾病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院前急救疾病谱的主要组成部分(占70.5%),危重病例占院前急救的1/4左右,而一般急诊占院前急救的2/3以上。结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的抢救是院前急救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社区院前急救疾病的病种及排序特点.方法 对7814例社区院前急救患者按性别、年龄、出诊病种、院前死亡病种等进行分析.结果 社区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前5位依次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妇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不明原因死亡、外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结论 可根据基层社区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及开展社区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深圳华侨城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院前急救的2 673例病例,分析疾病的构成、发病年龄段及急救发生时间的分布特点。结果位于前7位的疾病是损伤、神经系统急症、中毒、循环系统急症、妇产科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前5种疾病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段最高的为20~29岁的青年人,急救发生最多的时间段在18:00-00:00。结论应多关注年轻男性的健康,及时做好健康宣传工作,积极预防危急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0年本院院前急救的疾病分布规律,为急诊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急救资源的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共计3 637例院前急救的登记资料.结果 出车反应时间为14.47±5.85 min,出车半径为4.79±3.06 km,院前急救的性别构成男多于女,病种中以神经系统急症最为多见,创伤居第二位,年龄以70岁以上的老年病患占出车总量第一位.结论 通过对院前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加强医务人员对中老年患者神经系统急症及创伤急症的培训,以提升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肖莉  卓衍华 《西部医学》2010,22(3):452-453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选取4761例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资料,对其所属病种、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63:1;院前急救疾病谱前5位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占总救治人数88.36%,创伤是院前急救疾病谱的最主要组成部分(42.55%),心脑血管疾病占院前急救疾病谱32.26%;创伤和急性中毒以20~40岁人群为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结论以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为依据,应不断加强对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急救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同时加强各种管理工作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减少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20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护车院前急救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个月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1205例,男女比为1.56:1;年龄(42.06±19.53)岁;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每天12:00—16:00和20: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分布不同与出诊地点有一定联系。结论: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进行重点培训,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疾病谱对基层医院医疗救援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荣  王家珍  李希宁 《西部医学》2010,22(6):1085-108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对指导基层医院医疗救援的意义。方法对近3年9698例院前急救患者的年度、年龄、性别分布及病种构成、死亡原因等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以19-48岁者最多;疾病谱前6位依次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它们占总救治人数93.44%,创伤是最主要组成部分占44.6%;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结论了解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对基层医院确定急救工作重点、救援决策及发展方向,指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10年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广州市中心城区所有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观察急救出车的时间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等。结果:2010年,1、7、8、9月份是出车急救的高峰,9:00~10:00和20:00~23:00是出车的高峰时段;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110652例;男女比例为1.51:1:70岁以上(23.14%)、31~40岁(14.93%)、21~30岁(19.83%)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前5位疾病依次为创伤类(34.79%)、神经系统急症(21.79%)、循环系统急症(8.92%)、常见急性中毒(7.28%)、呼吸系统急症(6.90%)。结论: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对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启动快速现场急救反应,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据呼叫出车密度和疾病谱.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科院前转运病例的病种特点。方法:分析2007年1月1日~2009年1月1日611例院前急救患儿的来源、年龄分布、疾病排序等特点。结果:患儿来源,大连市区内248例(40.6%),市区外363例(59.4%)。居前3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中,新生儿组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儿科系统疾病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结论:儿科院前转运病种以新生儿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应加强儿科院前急救队伍的建设,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重庆市渝中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渝中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急救患者平均调度时间、路上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是(1.42±1.01)、(16.58±7.33)、(16.40±7.54)min、(11.06±5.12)km,死亡患者分别是(1.35±0.93)、(12.16±7.06)、(38.72±19.69)min、(6.99±4.03)km;②院前急救患者及死亡主要分布在下半年度;③在3453例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④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心脏性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二,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他类的死亡位居第三;⑤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的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9616例“120”出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结果院前急救的特点为:“120”呼救出诊逐年增多,外伤以车祸为主,内科以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占多数,院前猝死主要是心源性猝死,“120”急救半径5km以内出诊频率最高,抢救效果较好。结论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必须强化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法律意识,严格掌握急救护理原则,熟练运用各种急救护理技能,尤其是心脏电击除颤术,各类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安全转运,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13.
陈丽冰  于海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645-1647
目的从2010年北京120院前急救呼救病种中找出创伤呼救的特点和趋势,为创伤的现场救治提出相应对策。方法以北京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北京市2010年120院前急救呼救病种构成、创伤呼救的月份分布特点及创伤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年120受理343 119次院前急救呼救,呼救病种构成前三位依次是:创伤19.81%(包括交通伤及除交通伤以外的其他外伤)、脑血管病14.30%、心血管病13.07%。全年创伤呼救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在各类创伤呼救中,交通伤占第1位。结论 2010年北京120院前急救呼救病种构成中创伤占第1位,创伤呼救具有时间分布特点,交通伤是创伤呼救的主因,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减少创伤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创伤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2006~2007度绵阳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待征。方法依据事先确定的入组标准,以2006~2007年度经绵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受理的城区急救患者为调查对象,以疾病谱、日期、时间、季节等作为观察指标,将资料建立数据库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2843人次接受院前急救,男7500人次,女5343人次,30~50岁的人群占52.52%。疾病谱依次为车祸伤、非车祸所致外伤、昏厥、酒精中毒、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等。全年无急救高峰季节(r=0.0530,P>0.05),一天中急救的高峰时间段是10∶28~24∶00(r=0.2056,P<0.05)。结论绵阳市城区院前急救有自身流行病学特点,加强急救系统建设,合理调配急救资源,强化公众安全意识,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方能满足急救需求,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各类疾病以及出诊量与时间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2007年1-12月急救中心出诊的全部有效急救患者4109例,按照目前国内急诊科一般专业设置将其分类为内外科及其他疾病,分析急诊出诊与季节、月份、工作日以及24小时各时点的关系。结果(1)春夏秋冬内科与外科出诊量无显著差异(p=0.051),但春季出诊量多于其他季节(p=0.035),见表1。(2)院前急救出诊量月份分布,见图1,内科出诊量以3月及12月较多,外科出诊量以2月明显较多。(3)内外科出诊量非工作日与工作日无显著差异(p=0.285),见表3。(4)24小时出诊时点分布状况,见图2,凌晨1-6时时段内外科出诊少于全天其他时段出诊量。(5)疾病谱分析表明,4109例病人疾病谱排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48.4%)、循环系统疾病(17.0%)、消化系统疾病(8.1%)、呼吸系统疾病(6.4%)、精神和行为障碍(5.2%),其他疾病(14.9%)。结论根据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变化规律与时间因素特点,合理调节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17.
对2006年12月11日至2007年6月11日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现场地址、出诊时间、病情分类、急救半径等项目调查分析。院前急救前5大类疾病依次是创伤、新生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了解和掌握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就诊时间分布特点和规律,对及时、有效、准确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我院急诊科与下属7所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协同双向接诊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同时有社区全科医师和第一目击者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只有医院急诊科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到达时间、患者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外伤和心脏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康中心在实施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琼  李海坤 《基层医学论坛》2013,(30):3960-3961
目的探讨基层综合医院院前急救的运行模式及其安全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院全年出诊病例数8030例急诊运行模式、安全管理情况,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全年8030例出诊患者,均在出车反应、出车到达时间、到诊处理、安全运转等方面有较高的满意度,无重大医疗安全隐患。结论基层医院急诊科集院前抢救、门诊输液、急诊抢救、护送患者住院等工作于一身,工作繁忙,风险性高,强而有效的管理,能使有限的医疗、护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且安全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高风险的医疗行为。通过分析院前急救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即基于疾病特点的分析、社会因素的分析、急救部门职能变化的分析等,提出对于急救人员,做好院前急救工作需要做到加强医德修养,严守医疗规则;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急救知识宣传、统一院前急救伦理规范;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急救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