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癌三种组织类型,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常见腹痛、黄疸等症。本文以自拟"茵陈退黄汤"用于临床治疗肝癌黄疸,疗效较好,现将浅知拙见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系指原发灶在肝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管细胞癌、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混合癌等,属中医学“积聚”、“肝积”、“瘕瘕”、“黄疸”、“臌胀”、“胁痛”等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然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其恶性程度高,发展变化快,早期即有肝内播散,就诊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加之患者多合并有肝硬化,因此能获得手术治疗的病例仅15%~20%。半个世纪以来,肝癌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了显著进步,然而,肝癌总体的相对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约为5%左右。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2年5月~1996年12月,采用经胃网膜右动脉行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合用逍遥丸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30例,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65岁,平均51岁,均有慢性肝炎病史,其中2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均经B超和CT检查确诊,经住院治疗临床分期符合国际抗癌联盟临床分期标准(1987)[1]Ⅱ期,剖腹探查证实肝内病变为两叶散在、大小不一23例,右叶巨块型4例,左叶巨块型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无法根治切除,肝门无明显转移,病理证实肝细胞肝癌29例,胆管细胞肝癌1例。2治疗方法2.1手…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褚贵保 《河北中医》2001,23(7):555-556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主要传染病之一,主要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目前,我国约有1.2亿以上的人口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肝现症患者约有2000万,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 2%和1%[1]。乙肝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乙肝预防,是征服乙肝的有力手段;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1 中医对乙肝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2],乙肝病变在肝,其病理改变是以虚、湿、热、瘀为主。包括湿热、胁痛、症积、虚损等病证,严重的还…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分解失衡,从而在肝内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是多种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和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在我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据估测约有10%人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的病人大多为乙肝后肝纤维化。临床上缺乏高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治疗本病的西药。笔者采用扶正清化瘀毒法为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医准确认识疾病、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引领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基础理论问题。基于课题组前期对肝硬化“虚损生积”病机认识以及从方剂效应探析中医病机理论病理特点的研究思路,以黄芪汤为载体开展的系统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益气补虚”黄芪汤可显著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肝组织学病理变化,减轻肝细胞坏死,改善肝细胞功能,促进早期肝硬化组织学的逆转。黄芪与甘草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生成及信号转导,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外基质的生成。本文为乙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虚损病机理论提供了临床及实验依据,深化和丰富了中医对肝硬化虚损病机中气虚为先的认识;提示气虚与细胞形质转化及其功能的病变有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治法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肝细胞癌患者肝郁脾虚证的特征证候和客观指标相关性,为临床相关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来自不同地区医院的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1263例,采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构建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在此基础上以肝郁脾虚证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特征证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饮酒史患者更偏向肝郁脾虚证(P<0.05);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肝细胞癌肝郁脾虚证共有特征证候为烦躁易怒、脘闷善太息、口干,疾病后期脾虚证愈发明显。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红蛋白、红细胞、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进展为肝细胞癌的可能;代偿期患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P<0.05),进展为肝细胞癌的概率增大。结论 将队列研究、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运用到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医辨证中,可提高辨证准确率、指导用药及积极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窦志华  丁安伟  罗琳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2-2224
肝纤维化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其实质是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内以胶原为主的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matrix,ECM)各成分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致使ECM在肝内过多沉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导致肝硬化。目前认为。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通过有效的治疗是可以逆转的。一旦形成肝硬化便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慢乙肝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以肝组织病理诊断为区分慢性HBV感染者纤维化程度的主要方法,用DNA测序法分析80例乙肝病毒感染病例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TGF-β1基因密码子10基因型在不同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中的分布。结果:密码子10基因型分布在不同纤维化程度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分割两两比较,肝硬化组与S0,S1—2组及对照组间LeuLeu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码子10基因型LeuLeu分布在气滞血瘀组与肝郁脾虚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基因位点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密码子10基因型LeuLeu与乙肝肝硬化的发生有关,慢乙肝肝纤维化气滞血瘀型与TGF-β1密码子10基因型LeuLeu相关,可能更容易出现肝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胆管细胞癌(PICC)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8例,术前均经64排螺旋CT扫描并误诊,分析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8例中,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脓肿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转移瘤1例。8例病例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不均匀环状强化5例,无明显强化3例;多病灶3例;延迟呈渐进性强化7例;边缘分叶征7例;胆管包绕征7例;肿块内条索状、结节状高密度影4例;近端胆管扩张4例;包膜凹陷征1例。AFP均为阴性;CA199阳性7例,R-GT升高4例。结论:肝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有助与提高病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及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轻微型肝性脑病(MHE)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另取健康者100例为对照,探讨乙肝肝硬化及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MHE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MHE发病率51.75%,发病与TBIL水平呈正相关(P<0.05),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发病与TBIL水平有相关性(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MHE发病率较高,整体发病及其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发病与TBIL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取肝HCC患者30例为HCC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肝胆管细胞癌患者30例为肝胆管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特点。结果:HCC组中有8例表现出肝内转移,1例有胆管结石,早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为76.7%;肝胆管癌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有肝内转移,6例有胆管结石,延迟强化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三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HCC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要点主要在于是否发生肝内转移及胆管结石,同时两者的强化阶段存在差异,必须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朴钟元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237-238,217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占中国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不足5%。本病死亡率高,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治疗。肝癌起病隐匿,病程短促,一般估计肝癌自起病至出现症状到死亡期的自然病程约2年,白出现临床症状至死亡一般为4—6个月,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肝癌发生、减少复发转移、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肝病科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患者分为 ADV +LAM组,以及中西结合组,每组各30例,其中 DV +LAM组在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中西结合组在 ADV +LAM组方案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方,2组均接受为期48周的治疗。观察治疗48周患者的并发症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 HBV DNA 浓度、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超声检查结果。结果:1)经过48周的治疗及随访,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或肝细胞癌,占16.67%。其中 ADV +LAM组7例(腹水3例,肝细胞癌1例,食管静脉曲张2例,肝性脑病1例),中西结合组1例(食管静脉曲张1例)。2组发生并发症或肝细胞癌发生率比较 P =0.02时我们利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后得出:年龄、性别不是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独立危险因子(P 均>0.05),而 HBeAg 状况、HBV-DNA 载量均是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细胞癌独立危险因子(P 均<0.05)。2)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时 ADV +LAM组HBV DNA 转阴率分别为50.5%、57.3%、64.9%、87.6%,而中西医结合组 HBV DNA 转阴率分别为50.8%、59.7%、85.7%、96.4%,2组治疗第12周及24周时 HBV DNA 转阴率无统计学意义(P1=0.34,t1=4.24;P2=0.25,t2=4.92)。治疗第36周及48周2组 HBV DNA 转阴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3=0.03,t1=5.91;P4=0.02,t2=5.92)。3)治疗4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改善最为明显。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P =0.032,所有患者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结论:柴胡疏肝散通过抑制 HBV 病毒复制,从而达到部分逆转肝硬化的发展,临床建议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ntrala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locarcinoma,IHPCC)是肝内少见肿瘤,预后较差,易与肝细胞癌相混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以关幼波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2组均以常规护肝治疗为基础,观察组给予关幼波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照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IV-C)和层粘连蛋白(LN)、无创肝纤维模型S指数及肝纤维化指数(Fibro Index)值变化,综合评价疾病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肝功能、PLT、肝纤维化四项、证候积分、S指数及Fibro Index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除PLT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有助延缓肝纤维化进程,且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和混合性癌三种组织类型,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常见腹痛、黄疸等症.本文以自拟“茵陈退黄汤”用于临床治疗肝癌黄疸,疗效较好,现将浅知拙见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或无任何症状及体征,出现症状时大多失去手术机会[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促肝细胞生长素、及前列地尔注射液,并口服恩替卡韦片,连用24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柔肝化纤方辨证治疗,连用2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经过2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4%,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s)、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恢复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化纤方联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疗效显著,肝功能状况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HF)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导致的普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HF起病隐秘,症状不显,病变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F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堆积。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介导的降解系统,用于循环利用细胞内容物,清除聚集的蛋白质、受损的细胞器和入侵的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和动态平衡。自噬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因子,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减少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及肝细胞的坏死凋亡,从而减轻ECM的沉积及延缓HF的进程。且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有效治疗肝纤维化,且作用机制可能与自噬相关。该文通过汇总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自噬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因子、通路,以及中医药通过调控自噬防治HF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HF中药的开发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