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食道吞钡棉絮检查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的食道异物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食道吞钡棉絮检查,然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38例食道异物中食道吞钡棉絮检出29例(76.3%),漏诊9例,64层螺旋CT检出37例(97.4%),包括鱼刺22例,禽畜类碎骨13例,图钉1例,肉团1例,CT还发现4例异物引起食道穿孔.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食道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走行、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且检查安全、快速、无痛苦,可作为食道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对食道异物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食道异物的双源螺旋CT资料;全部病例均经内窥镜或喉镜手术证实。结果 30例食道异物位于颈段29例,胸段1例。CT检出30例(鱼刺6例,禽畜类碎骨15例,枣核6例,硬币1例,肉团1例,玻璃1例),漏诊0例;另外,CT还发现6例(鱼刺2例、禽类碎骨4例)食道壁肿胀及周围渗出,其中2例伴咽食道右后壁脓肿。结论双源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食道异物的形态、大小、位置及有无并发症,并且检查便捷、安全、无痛苦,可作为食道异物最有效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咽食道异物的64层螺旋cT成像影像学特征及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诊断明确的经64层螺旋CT扫描的咽食道异物病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等后处理技术对异物及周围相邻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1)异物检出率100%,(2)清楚显示异物的形状和结构大小,(3)异物的位置及异物周围组织器官病变的检出率100%。结论:64层螺旋CT既能有效地发现咽食道异物,又能明确异物的位置、大小及咽食道周围损伤情况和范围,对临床医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应作为咽食道异物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食管异物的优越性和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食管异物在多层螺旋CT多平面成像的表现以及对临床治疗的价值进行总结。结果 38例有异物病史患者,确诊有异物32例(8例开胸的手术取出,24例食道镜下取出),排除异物6例(胃镜排除后抗炎治疗并连续观察1年无不适),诊断符合率100%。32例异物中,各种形态大小的鱼刺17例,鸡骨头或肉骨头10例,部分假牙套2例,硬钱币1例,鱼钩1例,螺钉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食管异物的诊断准确、直观,对临床治疗指导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是诊断食道异物的一种方便可靠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食源性食管异物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20例经食管镜、手术证实的食道异物患者,通过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NIP)、容积再现(VR)与X射线平片、食管镜检等,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 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0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骨、鸭骨、鱼骨片、鱼刺等;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对异物形态、大小、长度、边缘锐利度能清楚显示,且定位准确.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异物检出率较X射线平片、食道镜检高,同时可评价食管损伤程度、有无并发症等,全方位展示异物与食道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食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疑似食管异物患者行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三维重建,分析图像质量并判断有无异物,并了解异物存在部位、异物刺入食管壁的程度及有无穿孔等。结果76例患者CT图像质量均可达到诊断要求。76例患者CT检出异物57例,47例经内窥镜取出异物证实;2例经手术取异物证实;8例经CT检查发现食管异物,但内窥镜取异物时未发现,经再次低剂量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原诊断食管异物区域及其F段食管内均未发现异物,则诊断为食管异物已脱落。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能有效减少患者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要;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异物的检出及内窥镜取异物或手术前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慧玲 《当代医学》2014,(3):109-1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食道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6例误吞骨性异物的患者接受MSCT检查,其中6例平扫,10例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完后将薄层重建的图像送工作站行MPR、VR等重建并分析。结果13例异物位于食道第一狭窄处,3例位于食道第二狭窄处。12例异物位于食道内,未穿破食道壁,其中2例合并食道壁炎症,4例食道异物穿破食道壁引起食道周围脓肿。异物为条状、弧状、小片状或不规则状,异物在食道内走向多为斜向,其次为纵向或横向。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地显示异物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走向以及异物与食道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扫描在门脉高压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80例门脉高压患者,分别进行术前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及内镜检查;术前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主要对扩张食道及胃底静脉进行重建,并按照静脉扩张的程度、部位以及胃静脉曲张的不同将其分类,并与内镜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80例门脉高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均能显示扩张的食管下段静脉,其中CTPV1型22例,2型25例,3型13例,420例;胃静脉曲张以胃左静脉为主(GEV1型)的36例,以胃冠状、胃短静脉为主(GEV2型)的34例,以胃冠状、胃短静脉供血(IGV型)的10例。内镜检查结果提示食管下段静脉扩张71例,胃静脉曲张GEV1型37例,GEV2型32例,IGV型11例。多层螺旋CT在显示食道扩张的静脉方面优于内镜组(P<0.05);多层螺旋CT在引流静脉分布的显示方面与内镜组基本一致(P>0.05)。结论:术前多层螺旋CT能准确的判定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扩张静脉的程度及分布,能有效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贺长斌  李林 《微创医学》2013,8(4):431-43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低剂量MSCT轴扫及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疗中的价值。结果经食管镜或手术证实的25例患者的食管异物为鸡鸭骨、鱼骨;7例钡棉透视、5例食管镜检阴性;低剂量MSCT轴扫加三维重建均清楚显示异物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低剂量MSCT轴扫加三维重建成像异物检出率高,可清楚地评价异物形态、位置、食管损伤程度、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并发症等,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我院诊治食管异物并发症48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37例,女11例。年龄4~78岁。病程2~25d,平均6.2d。异物种类:骨类(包括肉类和鱼刺)42例,假牙2例,其它4例(碎瓷片、铁片、枪式打火机、果核各1例)。并发症:食管炎32例,食管穿孔8例,颈段食管周围脓肿4例,纵隔脓肿2例,主动脉食管疾1例,声嘶1例。48例并发症中治愈45例,死亡3例。2讨论引起并发症的食管异物多为坚硬、尖刺性异物,如肉骨、鱼刺、假牙等。而且大多数患者在误吞异物后有强吞食物史,使食管损伤加重,如果就诊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都可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与普通X线检查在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纤支镜和手术证实,具有完整影像检查资料的82例呼吸道异物患者,对比分析64层螺旋CT扫描与普通X线检查对异物的检出率和征象显示。结果普通X线检查对异物的检出率为68.29%,64层螺旋CT常规扫描和多种后处理技术中以MPR对异物的检出率最高达100%,以透明肺技术的检出率最低为81.7%。64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阻塞征象显示明显高于普通X线检查。结论多层螺旋CT加后处理技术对呼吸道异物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气管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食道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临床怀疑有食道异物患者,用3组不同的管电流(40、120、200mA)行螺旋CT胸部扫描.进行V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析3组图像的质量、异物显示情况、食道异物检出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后处理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20、200mA扫描诊断的准确性都为100%.结论: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明确诊断食道异物,并可作为电子内窥镜检前的筛查确定手术路径.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不影响图像后处理效果,可清楚显示病变,适用于食道异物患者的检查.  相似文献   

13.
食管异物穿孔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宇  赵利国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34-2535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穿孔X线与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内镜证实的食管异物穿孔的CT及X线表现。结果:CT表现:异物突出食管腔外3例,突人气管内2例,斑片状造影剂影13例。结论:食管异物容易损伤合并穿孔并穿破食管形成气管或纵隔瘘,CT检查有利于观察食管壁的完整性及连续性,还可以观察邻近组织、气管及纵隔情况,在食管异物穿孔的定位、定性诊断方面准确性高,常规CT薄层扫描在食管异物穿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对直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厨的探讨直肠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影像上的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的16层螺旋CT表现。使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检查,17例均行平扫和增强。结果(1)盆腔内直肠壁或直肠周围软组织肿块,大小不等,肿块与直肠壁关系密切;(2)直肠不同程度的受压、变窄,肿块主要向直肠腔外生长,对周围组织产生推挤压迫;(3)径线在5cm以下肿瘤平扫时密度稍低,但均匀,增强时表现为中等度均匀强化,无坏死;径线在5cm以上10例肿块密度平扫时呈稍低密度且不均匀,CT值25—35Hu,增强时较大的肿瘤边缘带中等度结节样强化,CT值50-60HU,肿块中心部分无强化,呈坏死样改变。结论直肠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影像上有一定影像特征,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食管癌的螺旋CT表现和临床价值。方法:分析36例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结果:36例中,颈段1例,胸上段4例,胸中段11例,胸下段8例,同时侵及上中段5例,侵及中下段4例,1例侵及胸段食管上中下段,食管下段2例。病变最长15cm,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侵及周围器官。结论:螺旋CT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判断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结果:36例中,颈段1例,胸上段4例,胸中段11例,胸下段8例,同时侵及上中段5例,侵及中下段4例,侵及胸段食管上中下段1例,食管下段2例。本组病变最长15cm,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侵及周围器官。结论:螺旋CT检查对中晚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判断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5例气管和支气管异物患者行胸部低剂量扫描,与支气管镜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气管异物9例,支气管异物26例,支气管镜取出异物34例,1例为黏液栓,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显示结果与支气管镜诊断结果在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例中的符合率为97%,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精确定位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对诊断气管异物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其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其中6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5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有249例成功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冠脉主支、左冠脉回旋支、左冠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主支)及其分支(包括右冠脉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脉的对角支、钝缘支等),另外7例由于扫描过程出现心率过快(>90次)或出现严重心律不齐,重建图像质量欠佳或出现锯齿状伪影,部分冠状动脉显影欠佳。138例64-MSCT诊断201支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并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66例患者的64-MSCT诊断冠脉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诊断 62例的78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64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93.94%。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