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住院期间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连续变化。方法:选择近期住院治疗的67例UAP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照组)53例,人选对象均于入院后24h、3d、7d和出院前各进行1次血浆hs—CRP检测。结果:UAP组住院期间的不同时间点采样平均血浆hs—CRP浓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UAP患者住院期间常伴有血浆hs—CRP浓度显著升高,检测后者对心绞痛性质判定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超敏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程度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朝霞  岑强  胡文泽  杨明 《临床荟萃》2003,18(21):1239-1240
很多研究已证实[1]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稳定心绞痛患者相比有较高的C 反应蛋白 (CRP) ,提示CRP与斑块稳定性有关系。本研究通过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超敏C 反应蛋白 (sCRP)测定 ,进一步对sCRP和冠状动脉内斑块稳定性及程度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 0 2年 7月至 2 0 0 3年 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6 8例 ,排除有严重瓣膜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新近有手术、外伤史患者 ,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年龄、性别相匹配 4 0例为对照组。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探讨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我们对 1 999- 0 1~ 2 0 0 0 - 0 5在我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2 0 6例进行了研究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按 Braunwald分级标准分为 3级 ,入选指征 :以急性心前区或左侧胸痛就诊 ,  相似文献   

4.
李强  刘佳梅  王喆  史琳影  李延辉  徐琳  杨新春 《临床荟萃》2007,22(21):1523-1525
目的探讨使用大剂量(40 mg/d)和常规剂量(20 mg/d)辛伐他汀治疗2周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分析短期强化降脂治疗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UAP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降脂组和强化降脂组,分别接受辛伐他汀20 mg/d和40 mg/d治疗,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hs-CRP水平。结果常规降脂组和强化降脂组治疗2周后TG、和HDL-C变化不明显,TC和LDL-C均呈下降趋势(TC:F=44.88,P<0.0001;LDL-C:F=32.92,P<0.0001),强化降脂组下降更明显常规降脂和强化降脂治疗后hs-CRP水平呈下降趋势(F=4.515,P=0.044),强化降脂组治疗2周后hs-CRP下降更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浆hs-CRP浓度的变化与同期血脂(TC、LDL-C、HDL-C、TG)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短期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TC和LDL-C,辛伐他汀40 mg/d强化降脂治疗效果更显著;强化降脂治疗可以使hs-CRP水平显著下降,但与血脂下降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冠心病组hs-CRP[(11.07±3.30)mg/L]、TG[(3.97±1.15)mmol/L]、TC[(6.87±1.45)mmol/L]水平明显...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评价其危险因素,对预测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一些前瞻性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FG)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发病明显相关。但FG和hs—CRP联合检测对预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危险性报道较少。本文通过联合检测血清FG和hs—CRP的水平探讨其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入院第1天均采血化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62例,无冠心病的对照组6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果:UA组的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颈A超声UA组阳性率67.3%明显高于对照组14%(P〈0.05)。结论:血浆hs-CRP水平是UA患者最好的危险评估指标,颈动脉超声具有早期预测UA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印章 《临床荟萃》2013,28(8):858-860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作用。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5例。A组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以替米沙坦治疗,B组为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同等剂量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束后即刻及应用药物4周后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EPCs数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 PCI治疗4周后A组(应用替米沙坦组)的EPCs数量百分比较B组(安慰剂对照组)有明显升高(0.059±0.041)%vs(0.041±0.031)%(P<0.05),A组与4周前比较数量增多(0.059±0.041)%vs(0.027±0.021)%(P<0.01);血清hsCRP水平分析显示,A组较B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2.9±1.7)mg/L vs(4.7±1.7)mg/L(P<0.01)。结论替米沙坦具有促进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功能,同时具有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可为临床中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更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UAP 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服用,对照组按UAP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服药前、后不同时间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d血清hs-CRP浓度无明显区别,治疗后1周和15天时治疗组hs-CRP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检测值(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老年UAP患者早期血清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对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健康体检的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介入治疗前后及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查。根据介入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观察A组(I〉3.0mg/L)和观察B组(〈3.0mg/L)。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介入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72±0.41)mg/L,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41±0.37)mg/L;对照组5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29±0.12)mg/L,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30±0.14)mg/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查前(P〈0.05);对照组检查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检查后(P〈0.05)。观察A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B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发生明显增高,3.0mg/L可以作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预后的标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提示炎症和冠心病(CHD)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炎症反应在CH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均为公认的炎症急性期反应物。有实验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无心绞痛患者比较,hsCPR、FIB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探讨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皆在入院后接受常规内科治疗,根据入院后检测血清CRP水平分为A组(血清CRP高水平)52例和B组(血清CRP低水平)4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2周和随访6个月的心绞痛发作次数、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入院后2周和随访6个月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分别为(4.9±0.6)次和(13.7±1.4)次,明显高于B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后2周和随访6个月AMI发生率分别为30.8%和23.1%,明显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后2周和随访6个月猝死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CRP水平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绞痛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6例心绞痛患者分为三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3例,变异型心绞痛组21例。于入院后第2天空腹抽静脉血测定hs-CRP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明显超过正常参考值(0~3 mg/L),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水平的高低与心绞痛危险分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妊娠相关蛋白-A及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C-反应蛋白(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检测23例UA患者、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18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PAPP-A和CRP浓度。结果UA组CRP和PAPP-A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和健康对照组CRP和PAPP-A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PAPP-A和CRP是UA的炎性标记物,可能是预测冠心病的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于薇  彭应心  王秀萍 《临床荟萃》2009,24(18):1624-1625
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UA)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发生斑块破裂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反应的标识物,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及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从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且该作用独立于其调脂作用。本研究通过对UA患者应用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观察两药的降脂作用和对hsCRP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机制。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提取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EGB(舒血宁)20 ml、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10 mg,均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或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20 d。观察EGB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对收缩压、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浆CR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9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8%和64%(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乘积、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浆CRP含量明显减少,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EGB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同时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将我们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4-01~2005—03收住我院的UA患者5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的建议诊断标准。其中恶化劳力型心绞痛32例,自发型心绞痛26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41~72岁。  相似文献   

19.
普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抗炎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505-3506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CRP水平与心血管风险有关,本研究探讨UAP住院患者使用普伐他汀对CRP的影响,评估该药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文东  马庆海 《检验医学》2002,17(5):291-293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入院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对31例UAP患者采血行FABP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定量检测,严密观察2周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周内,血清FABP异常(增高)的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4.4%,高于FABP正常的UAP患者,后者为7.8%(P<0.01).CK-MB异常的UAP患者中30.0%在2周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CK-MB正常的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8.5%(P>0.05).结论 FABP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有重要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