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丝线作为栓子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肝血管造影,明确肿瘤性质、大小后,决定栓塞剂量;超选靶血管,使用医用7-0缝合丝线自制成粉末状微粒和0.5cm长条,分别行血管末梢及主干机械性栓塞。结果4例肝血管瘤栓塞成功,栓塞后血管瘤有不同程度缩小,生长受到抑制,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丝线动脉内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简单安全、价格低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注入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化剂栓塞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入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化剂栓,对51例肝血管瘤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51例术后10 d CT检查,50例显示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1例肿瘤内碘油沉积不明显.随访3~24月,49例瘤体缩小约为75%~90%,1例瘤体消失,1例瘤体缩小约为20%.32例右上腹隐痛不适症状,消失,1例缓解不明显,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率为97%.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肯定、微创、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肝血管瘤治疗的一种理想疗法.  相似文献   

3.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肿瘤巨大时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还可能发生肿瘤破裂大出血致休克,甚至有死亡的危险。因此,对较大的肝血管瘤应给予积极治疗。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创伤小、疗效好和不良反应少而轻等优点,已成为手术无法摘除的巨大CHL(直径〉5cm)和邻近肝门或大血管等特殊位置血管瘤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传统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 ,但如瘤体较大难以切除或其他因素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时 ,行肝动脉栓塞术则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且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我院自 1 992年 1 0月— 2 0 0 0年 9月成功的为 1 8例肝血管瘤患者施行了肝动脉栓塞治疗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 床 资 料  患者 1 8例 ,其中男性 8例 ,女性 1 0例 ,年龄 2 9岁~ 65岁 ,平均 5 1 .5岁 ,瘤体直径 5cm~2 0cm不等 ,单发肿块 5例 ,多发结节型 1 3例 ;2例巨块型经两次栓塞治疗 ,1 6例经一次栓塞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护  理1 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5例经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确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选择供血动脉插管成功后,注入平阳霉素与碘油制成的乳剂栓塞。结果介入治疗1-2次后所有患者肝内海绵状血管瘤均明显缩小,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0.4%~7.3%,常见于中年患者,女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6.50%~70%的患者临床无症状,多在查体时发现,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适、腹部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pingyangmycin lipiodolemulsion,PLE)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经肝动脉灌注PLE治疗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18个月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肝动脉插管直接进入CHL供血血管17例,其余均为进入血管瘤所在的肝段或联合肝段动脉.血管瘤直径5~10 cm者栓塞(1.3±1.1)次,人,10~20 cm者栓塞(2.8 ±2.2)次/人、21~30 cm者栓塞(3.3±2.3)次,人.术后访问6~18个月,4例瘤体缩小>50%,31例缩小25%~50%,6例缩小≤25%,无明显变化1例.全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平阳霉素加碘化油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分析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文献,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肝血管瘤","肝脏良性肿瘤"分别与"介入治疗"以及"动脉栓塞治疗"两两组合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文献;通过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应用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查出符合该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符合该研究标准的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文献有26篇,包括151例患者。动脉栓塞术可改善76.4%肝血管瘤患者的症状,缩小74.1%的肝血管瘤,但其长期疗效欠佳。动脉栓塞可作为肝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出血或并发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有效的术前治疗。动脉栓塞后,腹部疼痛、发热、恶心等并发症常见,有时还会导致正常肝脏组织坏死或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可缓解部分症状但疗效不肯定;且局部疼痛、发热、恶心等并发症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有临床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后,行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进行肝血管瘤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栓塞治疗3周~4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症状缓解率为100%。随访5~13个月,2例肿瘤缩小>50%,3例肿瘤缩小>25%,1例缩小25%以内,有效率为83.33%。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有效、简便、安全、并发症少,是肝血管瘤治疗的一种理想疗法,应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报告2例经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栓塞剂采用40%碘化油 无水乙醇均获得满意疗效,并讨论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术后疗效观察后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1996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们对 4 8例肝血管瘤的患者进行了肝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 ,现对有完整记录的 2 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4例 ,女 12例 ,年龄 2 5~ 5 7岁 ,全部病例经 B超、CT及血管造影证实。瘤体最大直径 5 .5~ 18cm,平均 10 .7cm。其中单发 17例 ,多发 9例 ,行 1次介入治疗 14例 ,2次治疗 8例 ,3次治疗 4例。1.2 方法 :用 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 ,常规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肿瘤大小及供血情况 ,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肿瘤供血动脉 ,尽可能靠近肿瘤 ,必要时采用 SP导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对6例肝区巨大血管瘤患者施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 4例病例一次栓塞成功,2例病例因瘤体巨大而栓塞两次,随访6个月以上瘤体均缩小明显,碘化油沉积良好.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中,超选择插管技术与良好的机器设备及器械应用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 (CHL)的最佳栓塞治疗方案 ,并比较不同栓塞方法的疗效。 方法 :4 1例CHL 患者分为 3组 :单纯超液态碘化油栓塞组 (L P组 ) 11例 ,1∶ 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混合栓塞组 (L P+V组 ) 18例 ,1∶ 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再加明胶海绵 (颗粒或条 )综合栓塞组 (L P+V+G组 ) 12例。对栓塞治疗前后瘤体大小及染色面积的改变进行分析。 结果: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使瘤体最大径由 (5 .97± 1.4 7) cm、(8.4 2± 2 .90 )cm、(7.36± 2 .84 ) cm缩小至 (4.5 0± 1.77) cm、(5 .88± 2 .5 0 ) cm、(4.4 2± 2 .14 ) cm,综合栓塞组优于单纯栓塞组(P <0 .0 5 )。瘤体染色面积的改变 ,综合栓塞组优于 L P与 L P+V组 (P均 <0 .0 5 )。 结论 :(1)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2 )肿瘤血管的超选择技术与综合栓塞是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肝巨大血管瘤的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提出术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及下床活动时机对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途径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18例,主要病灶瘤体最小3.5cm×3.3cm,最大10.0cm×8.0cem,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将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必要时用明胶海绵碎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主干。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经栓塞治疗后所有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碘油沉积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如胆管损毁性病变发生。结论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有效且并发症少,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栓塞所致胆道损毁性病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和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栓塞对胆道造成的损伤。方法 报告4例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后引起黄疸、胆汁性肝脓肿及胆道损毁病变例,并用实验大鼠肝动脉内注射乙醇复制血管栓塞剂对肝脏的损伤。结果 其中3例胆汁性肝脓肿经皮引流后,进行肝内胆管U形管支撑及胆管内肠吻合,疗效较好。实验结果证实肝动脉注射血管栓塞剂无水乙醇后可以引起肝脏局部坏死,胆管坏死闭塞。结论 用血管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等作肝动脉的非超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院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66例分为两组,介入组35例采用经肝动脉对瘤体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方法治疗;微波组31例采用微波热毁损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肿瘤大小、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复查1年,3月/次,超声结果显示,两组瘤体均呈进行性缩小状态。其中,介入组瘤体平均缩小26.5%(3个月)、40.9%(6个月)、59.1%(9个月)、68.2%(12个月),术后12个月复查,4例瘤体消失;微波组术后3个月复查瘤体平均缩小〉50%,瘤体血供减少比较明显,术后6个月复查,仅1例瘤体直径〉8cm体积增加,第2次采用微波进行治疗后,瘤体血供完全消失。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微波热损毁治疗效果优于经肝血管介入治疗法,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9.
海澡酸钠微球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选性肝动脉插管及海澡酸钠微球(KMG)栓塞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3例肝血管瘤男31例,女22例,年龄(25岁~56岁,平均年龄41.8岁)均通过超声、CT、MRI、DSA发现病灶,36例经术前影像学确诊,17例经DSA确诊,53例在术中均行DSA。确诊后行海澡酸钠微球11ml~30ml栓塞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3例患者均经DSA明确诊断,17例术前未确诊者行DSA后,可见"早出晚归"、"挂果样"、"爆米花样"、或"棉花团状"改变等特征性征象。53例于栓塞后1个月~12个月超声、CT或MRI随诊,瘤体缩小〉50%者37例,〉30%者14例,〉10%者2例,有效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性肝动脉插管及KMG栓塞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PLE)栓塞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男7例、女4例,年龄31岁~49岁,平均年龄44.5岁)均通过彩超、CT、MRI发现病灶,9例术前影像学确诊,2例经DSA超选择造影确诊。11例病例均行DSA,确诊后行超液态碘油10ml~30ml加平阳霉素8mg~24mg乳化剂栓塞治疗。分别观察术后疗效、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1例患者均经DSA明确诊断,2例术前未确诊者经超选择DSA造影确诊,可见快进慢出、雪花状、爆米花状、棉花团状改变等特征性征象,11例于栓塞术后1个月~18个月行CT或彩超随诊,瘤体缩小>50%者7例、>30%者3例、>10%者1例;有效率达10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PLE栓塞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