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紧张性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紧张性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依据。方法 以新乡市 3所高校 6 0 7名一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简易应付方式问卷 ,分别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结果 6 0 7名大学生有心理症状 ,占 14 .99% ;心理问题组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心理问题组消极应对因子分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积极因子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心理问题组SCL - 90总分和消极应对因子分呈正相关 ,与积极应对因子分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紧张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180名大学生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SCL-90自评量表对银川某大学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应付方式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均呈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问题解决方式与SCL-90各因子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自责、合理化因子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问题解决因子城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责、幻想和合理化因子在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题解决、自责和合理化3个应付方式因子能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心理辅导寻找依据。方法塑造大学生自尊的人格,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类机构,改变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等。结果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愿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降低或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传授心理方面的知识,减轻其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这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编小学儿童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测查小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小学生在受到挫折、面临压力时,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幻想和求助。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5%~10.0%不等,总检出率为22.9%。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最大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和压抑,其中解决问题对心理问题起负向的预测作用,合理化和求助的预测作用有正有负,自责、幻想、退避、转移注意、攻击和压抑起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武陵山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应付方式。方法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312名吉首大学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人际敏感和焦虑倾向。贫困生较少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付方式。不同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相关。不同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结论寻求积极的应付方式,有益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职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策。方法应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1017名沈阳医学院高职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生在总分及学习、择业、校园生活、自我适应方面低于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总体适应能力低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低于独生子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低于城镇生源大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应充分考虑上述各群体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优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重点探讨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南农业大学03~05级154名优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关系进行探讨。结果优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比普通大学生高(30.12±3.69,29.11±4.12,t=1.73,P=0.028);从症状因子和自尊表现两种临床标准来看,心理健康和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61~0.517,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优秀大学生自尊的心理健康影响的因子是抑郁(P<0.01)。结论优秀大学生的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高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2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应对方式。在应对方式上,各因子分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应对方式因子分与心理健康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 高中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在应对方式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上仍需要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和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的相关程度.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应付方式问卷对75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SCL-90测试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显得较为突出,751名大学生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等严重程度(≥2分)者有183人,占24.37%,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常模.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和积极应付方式与SCI-90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和消极应付方式与SC1-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者在应激状态下常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消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常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和积极应付方式.结论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和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性,应加强心理防御机制和应付方式的训练,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中学生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浙江省2 482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学生感受较重的应激源是学习与自我压力;面对各种应激源,主要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应激源主要对消极的应对方式起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结论 高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是应激源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济南市3所高校随机抽取95名贫困大学生和121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父母教养方式评问卷(EMBU)和一般情况问卷测试。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差异无显著意义,两者的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性别和户籍可预测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极应对方式。同时,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惩罚严厉可预测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结论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贫困大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方法 以150名药学院新生为实验组,另选100名新生为对照组。实验组从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3个层面,开展为期l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 教育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得分差异无显性;教育后,实验组得分发生较大变化,除躯体化和精神病性2项之外,其他各项得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在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给灾区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初中生处于心理学意义上人生发展的过渡期,可塑性强,既有发展的重要契机,又面临地震的重大伤害,会形成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1-2]、应付能力降低[3]、灾后综合征[4]等不良后果.应付是人们如何应对压力,减轻不良情绪对身心负面影响的重要心理活动,是近20 a来心理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应付方式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5],在压力和心理疾病方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6],有研究揭示了消极应付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7].应付的各种研究模式中,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应对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它既承认应对的个体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又承认情境的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格功能论和情境论的缺陷.本研究采用这一基本的研究取向对重建期灾区初中生的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系统研究,力图对震后灾区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指导提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接纳问卷(SAQ)、应对方式问卷(CSQ)对高校贫困生154名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生SCL-90各因子分和情绪缓冲性应付方式维度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SAQ总分及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和指向性应付方式维度得分均低于非贫困生.SCL-90因子分与SAQ总分及自我接纳因子和PO-CS分呈显著负相关(r=-0.243 9~-0.536 5,P<0.01),与自我评价因子呈负相关(r=-0.201 6~-0.390 1,P<0.05),与AP-CS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5 8~0.536 5,P<0.01).结论 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1].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需要他们不断地进行自身调整来适应.有学者认为,个体良好的学校适应表现在能够基本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学会和人进行沟通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格等[2].近年来,大学生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焦虑、抑郁、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显[3],甚至出现校园暴力及自伤事件.百色是少数民族壮族聚集地,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许多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研究该地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两者的关系,可为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格特点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等测量工具,对随机整班抽取的聊城大学25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外向对积极应对有直接作用,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均有直接作用.外向对积极心理有直接作用,而对消极心理的间接作用较小.情绪稳定性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均有直接作用,以积极应对为中介,对消极心理的间接作用与外向特点相当,对积极心理的直接作用明显高于外向.结论 外向和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点是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能对付生活中正常的紧张,能创造性地或有效地完成工作,能对自己及社会做出贡献[1].人格作为一种广泛而稳定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2].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3].积极应对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而消极应对与心理症状呈正相关[2,4-5].应对的特质理论还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有偏好的应对方式[6].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考察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应对方式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适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大学生适应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问卷、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2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在SPSS 11.5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性别、年级、应对方式、个性等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加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并注意不同性别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时间洞察力、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时间洞察力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3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未来定向、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现在定向与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同时两者与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未来定向与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的时间定向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应对方式变量预测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结论 大学生的时间洞察力、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其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学生日常行为方式与性格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203名,调查其体育活动、业余爱好、学习兴趣、提任职务和交友情况,同时用艾森克(EPO)人格问卷测试其性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体育活动多者E分明显较高(P〈0.05)、N分明显较低(P〈0.01);经常从事业余爱好者P分和N分明显较低(P〈0.01)、E分明显较高(P〈0.01);对学习感兴趣者P分和N分明显较低(P〈0.01)、L分明显较高(P〈0.01);担任职务多者和交友多者E分明较高(P〈0.05或0.01)。结论大学生行为方式与性格有关,性格较外向、情绪较稳定、为人随和、易与人相处者从事上述活动较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