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了1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后血浆中GMP-140、血栓素B2水平的改变。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血浆GMP-140、TXB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血小板处于高活化状态,尿激酶溶栓期间血浆GMP-140、TXB2升高,血小板再次被激活。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纤溶增加的同时伴有血小板再次被激活,这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溶栓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风患者不同证型全血SOD和血浆TXB_2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内外有文献报道认为,中风时缺血区自由基的蓄积可影响TXA2和PGI2的代谢,破坏二者间动态平衡,致TXA2/PGI2值增高。这可能是中风后缺血区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中介机制。本研究对74例中风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分别测定其全血SOD含量和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及与中风证型关系。结果发现:中风患者全血SOD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血浆TXB2、T/6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中风出血、缺血性质间,全血SOD和血浆TXB2、T/6值3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中风辨证中经络和中脏腑二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全血SOD含量与血浆TXB2水平二者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从临床上证实了上述关于中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并为中风辨证气虚血瘀之病机找到了先进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5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根据英国OCSP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检验指标资料,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OCSP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CSP分型患者4种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CSP分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瘀阻型、痰湿蒙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分别对不同证型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73例,占总数的81.3%;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痰热腑实型及风痰火亢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较其他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有很强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可能与中医的火邪、痰邪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不同病情分期、中医证型的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RA患者40例(急性期 RA组),稳定期 RA患者40例(稳定期 RA组);8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型22例、痰阻血瘀型18例、寒湿痹阻型28例、肝肾亏虚型12例,测定并分析4组中医证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纤维蛋白酶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水平。结果急性期 RA组患者 PLT、MPV、FIB、D-D、PT、NEUT%水平均高于稳定期R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急性期RA组患者PDW和PCT水平与稳定期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指标在中医证型中都以痰阻血瘀证中的变化最为明显。而4组中医证型患者的 MPV、PDW及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期 RA患者较稳定期 RA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变化更为明显,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可作为判定 RA患者病情分期的参考标准;RA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明显,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水平可为 RA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3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24例正常人 的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a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结果显 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GMP-140、TXB2、vWF:Ag水平明显升高(P<0.01),6-酮-PGF1a水平明 显降低(P<0.01)。动态观察发现:水肿型胰腺炎患者其血浆GMP-140、TXB32、VWF:Ag水平于发 病第 5d出现下降趋势,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上述 3项指标不仅没有下降趋势反而持续升高。提 示: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胰腺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与血小板活化、 内皮细胞受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小板球蛋白、血栓烷B_2(TxB_2)及体外ADP诱导血小板聚集(PA)和生成TxB_2量测定,表明高血压病一期组仅PA明显增加,而二期组所有指标均显著增加。提示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降压治疗对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TXB。及6-keto—PGFlot之间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缺血性中风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筛选出能反映中医证候客观化的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20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TXB:和6-keto—PGFlc~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型组TXB2与6-keto~PGFla值均成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风痰瘀血闭阻脉络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B2)。691.79+0.56X(6-keto—PGFld),(R=O.417,P---0.003〈0.01,回归方程成立);风痰上扰痰热腑实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t32)。401.51+0.58X(6一keto—PGF1a),(R=O.491,P=0.000〈0.01,回归方程成立);气虚血瘀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t32)。150.10+1.1lX(6-keto—PGFl01),(R=0.638,P=O.001〈O.01,回归方程成立);阴虚风动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B2)。184.19+0.91X(6-keto—PGPld).(R=0.638,P=0.000〈0.01,回归方程成立)。结论:TXB:及6-keto—PGFlo~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运用运气学说分析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症状、证候特点的方法,总结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症状、证候在乙酉年运气中所呈现的特征.方法 调查北京地区乙酉年(2005年1月20日~2006年1月19日)发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113例,采集每个患者在急性期的症状、舌脉、辨证要素共173个观察项目.分析每个观察项目的出现率有无差别,由此判断症状或证候的发生是否受到发病时运气的影响.结果 有7个症状、6个舌脉象、5个辨证要素在乙酉年五运各运中出现率存在差异(P<0.05);有7个症状、2个舌脉象、6个辨证要素在乙酉年六气各气中出现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 运气的气化作用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症状及证候的发生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与头颅CT征象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对161例中风病患者头颅CT表现和临床辨证分型研究,探索中风病各证型头颅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161例临床诊断为中风病的患者,行头部CT平扫,观察、记录病变的性质、密度、病灶的大小、部位、周围水肿情况,出血量的多少,脑室的改变(包括脑室受压改变和出血破人脑室)和中线移位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在病变性质、出血量、范围上有极显著差异,病变部位有显著差异,在病变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缺血中风急性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要素相关性。方法 以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对6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各时点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CGRP、ET的含量,同时采集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并确定其证候要素。结果 各时点患者血浆ET的动态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逐步下降趋势;第1、2时点患者血浆CGRP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3时点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各时点血瘀证患者CGRP含量高于其他证型组,而ET含量低于其他证型组,并符合血浆CGRP、ET的动态变化。结论 CGRP和ET参与缺血中风的急性过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CGRP和ET含量测定可能对缺血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检测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发病1周内和第14天时的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同时予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两时点的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检验,并研究两时点白细胞血小板凝集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男性患者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发病1周内和第14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发病1周内,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男性与女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与火热证有相关性(P〈0.05),且其在火热证成立者与未成立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1周内和第14天白细胞血小板凝集的差异与风证分值差异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中风发病1周内,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大部分处于正常或抑制状态,男性比女性相对受到抑制,火热证成立者相对受到抑制;第14天时,风证变化越明显则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变化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缺血中风急性期CGRP,ET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中风急性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要素相关性。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对6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各时点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CGRP,ET的含量,同时采集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并确定其证候要素。结果各时点患者血浆ET的动态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逐步下降趋势;第3、7患者血浆CGRP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14天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逐步上升趋势。第7、14天血瘀证患者CGRP含量低于其他证型组,而第3、7天ET含量高于其他证型组,并符合血浆CGRP,ET的动态变化。结论CGRP和ET参与缺血中风的急性过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CGRP和ET含量测定可能对缺血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患者血小板数和平均体积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总数、平均体积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30例川崎病急性期、恢复期患儿,分别测定血小板总数(PLT)、平均体积(MPV)及其代谢产物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la(6-Keto-PGFla)的含量,并与30例同期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KD患儿急性期PLT、MPV、TXB2、6-Keto-PGFla的含量明显高于恢复期患儿(P<0.005)和对照组(P<0.001)。结论KD患儿急性期可出现血小板及代谢产物含量增多,可能对血栓、动脉瘤的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中医证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将48例中风病患者根据Hs-CRP水平、中医证候、发病时间、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否进行分组,分别统计并处理其相关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并寻找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Hs—CRP,风、火热、痰证存在显著差异.气虚证存在差异:急性期NIHSS,恢复期血瘀证Hs—CRP正常组与异常组存在差异。急性期阴虚证、恢复期痰证正常组与异常组Hs—CRP存在差异。Hs—CRP与痰证在恢复期显著相关。急性期、恢复期Hs—CRP与NIHSS存在统计学相关性、急性期Hs—CRP与恢复期阴虚证及NIHSS存在统计学相关性。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否对血Hs—CRP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恢复期Hs—CRP异常组血瘀证重于正常组。急性期阴虚证、恢复期痰证患者Hs—CRP高于诊断未成立者。恢复期Hs—CRP与痰证明显相关。急性期Hs—CRP高的患者往往恢复期阴虚证及神经功能缺损较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FCM)、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CHD患者(CHD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2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血浆TXB2水平。结果:治疗后,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血浆TXB2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HD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CT)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LPA在CT的发生以及病情演变过程中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作用,为临床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监测30例CT患者病后24 h内、7、21 d的血浆LPA浓度,并与20名健康人作对照.CT患者在发病24 h内同时测定血脂水平并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分别对CT患者发病24 h以内的血浆LPA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患者发病24 h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P<0.01);发病7 d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21 dC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CSS评分呈正相关(r=0.523,P<0.01).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血清LDL无显著相关性(r=0.282,P>0.05).结论 CT患者急性期血浆LPA水平升高,而后随着病情的稳定、好转,血浆LPA水平逐渐下降,至发病3周时LPA指标接近于正常水平.发病24 h内LPA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血浆LPA的变化反映了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可作为CT性脑梗死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不同时期血浆GMP-140含量的动态改变及其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表明,脑梗塞急性期血浆GMP-140明显升高,尤以合并冠心病者更为显著,但治疗四周后,无合并症患者的血浆GMP-140水平明显下降,而合并糖尿病者其均值反稍高于急性期。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提示: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一致性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血小板在体内的破坏程度,且血浆GMP-140较血小板聚集更具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以辨证分型、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PAC-1,CD62p检测为指标.结果 痛风急性期患者湿热痹阻,瘀热内郁组血流变表现为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与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血小板活化功能PAC-1,CD62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瘀热内郁组对比湿热痹阻组血小板活化功能PAC-1,CD62p,显著升高(P<0.01).结论 说明痛风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流变及血小板活化功能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湿热痹阻、瘀热内郁是痛风急性期的基本征候和原发病机,两组间指标水平的差异可能是痛风出现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CT/MRI检查证实,且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脑梗塞住院患者,在发病的1-3d,通过中医四诊获得临床资料,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分析其症状、证型分布的特点。结果:半身不遂在脑梗塞患者早期出现概率较大,占所有症状的29.3%,其次是头晕、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分别占20.6%、16.3%、13.3%;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火亢型〉阴虚风动型〉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结论: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头晕、口眼歪斜;证型以风痰瘀阻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