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时机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吸痰是需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的基本护理技术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因吸痰操作不当或过于频繁而造成许多并发症 ,如缺氧、窒息、肺不张、感染等 ,为了正确掌握吸痰方法 ,确保病人安全 ,我们把 68例需吸痰患者的操作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8例 ,男 30例 ,女 38例 ,年龄 18~ 70岁 ,平均 5 6岁。其中气管插管患者 48例 ,气管切开患者 18例 ,面罩呼吸机 2例。呼吸机治疗持续时间最长 2 0d ,最短 46h。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 2 4例 ,脑血管意外 10例 ,肺性脑病 2 6例 ,各种癌症 6例 ,其他 2例。1.2 吸痰方法 ①选用…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铭菊 《中原医刊》2005,32(24):83-83
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正压机械通气可改变气道呼吸动压力,妨碍纤毛运动,阻止痰液的排出,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重要技术操作。吸痰方法不当可造成多种不良后果,如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感染、窒息等,所以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是安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病人恢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晖 《中原医刊》2006,33(3):30-31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技巧。方法采用随机观察的方法,对行机械通气24h以上47例患者实施的100例次吸痰操作进行了观察。结果能够做到安全吸痰的仅32例次。结论适时吸痰,吸痰前后给予80%氧气3m in,采用密闭式吸氧法等是保证安全吸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熟练掌握机械通气患者正确的吸痰方法,提高吸痰成功率。方法 根据患者痰液性状、位置、体位变化、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及气道压力变化。采取相应的吸痰方法。结果 有效减少因吸痰操作不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结论 安全吸痰是保持呼吸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潘佩玲 《吉林医学》2012,33(9):1955-1956
目的:分析选择不同的吸痰时机给机械通气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将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68例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听诊组、压力组、咳嗽组和感觉组,每组17例。听诊组即根据听诊状况选择是否吸痰(以痰鸣音为标准),压力组剂根据呼吸机对压力的耐受情况选择是否吸痰(以报警声为标准),咳嗽组即在患者出现咳嗽时选择吸痰,感觉组即根据护士对患者情况的自主分析选择是否吸痰。对比患者取得的通气效果。结果:各组经不同时机吸痰后取得的通气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听诊组患者的通气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根据听诊状况选择是否吸痰(以痰鸣音为标准)利于患者通气顺畅。  相似文献   

6.
熊萍 《大家健康》2014,(9):225-226
吸痰是借助机械装置的负压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的一种方法[1]。常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吸痰,需要断开与呼吸机的连接,不能维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增加交叉感染机会,而密闭式吸痰时操作者不直接接触吸痰管,气道与外界不相通,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有效降低了吸痰过程中患者肺容量的损失,维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氧合和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操作简便、迅捷、安全。两种方式截然不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2014年,收住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90岁。机械通气时间最长64天,最短4天,其中昏迷40例,神志清楚10例。  相似文献   

7.
104例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萌 《华夏医学》2001,14(5):596-597
机械通气治疗是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正压机械通气妨碍纤毛运动 ,气管内插管阻止痰液的排出 ,因此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1 ,2 ] 。吸痰操作不当或过于频繁、不及时均可造成诸多并发症 ,如感染、缺氧、窒息、肺不张、气管粘膜损伤 ,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 ,甚至引起心律失常等。现将笔者对 10 4例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82例 ,女性 2 2例 ;年龄最小 7岁 ,最大 76岁 ,平均 46岁。其中脑血管意外 2 5例 ,脑外伤 30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 40例 ,溺水 5例 ,其它 4例。均为经口气管内插管控制或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疫时的有效深度.方法 将慢性阻塞性肺病须行机械通气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 cm)和观察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 cm).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生命体征、痰鸣音改善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吸痰效果如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肺部感染、气道损伤、痰痂堵塞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痰时在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回提2 cm的情况下,可明显改善吸痰效果,改善部分生命体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患者在开放性吸痰后实施持续性膨肺后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9例患者,在实施开放性吸痰后采用延长吸气时间进行持续性膨肺治疗,观察患者吸痰前后对血压、心率、末梢血氧饱和度等参数的影响,记录持续性膨肺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通过开放式吸痰后膨肺处理的9例患者,其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结论对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在开放式吸痰后选择性的给予持续性膨肺,能够使萎陷的肺泡得到复张,降低肺不张的发生率,而且不会造成生命体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气流冲击法配合吸痰术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预计 MV 超过48 h 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吸引气道内滞留物,观察组在常规吸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气流冲击法。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VAL-AI)发生率、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 VALAI 发生率降低, VALAI 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流冲击法配合吸痰术可以有效清理患者气道分泌物,缩短患者的 MV 时间,降低 VALA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膨肺吸痰法在冠脉搭桥机械通气期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在冠脉搭桥机械通气期间预防并发症的意义。方法72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应用膨肺吸痰法,对照组应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后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改变情况以及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肺不张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吸痰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2.30±2.21天,对照组为17.01±2.39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膨肺吸痰可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负压吸引可能引起的肺不张及低氧血症,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心脏手术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不和"患者的痰液量及其细胞成分.方法:采用高渗盐水诱导痰液,并作细菌培养,常法计算痰液细胞总数,涂片姬姆萨染色检查细胞类型,测定受试者的呼气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fliw,PEF).结果:"胃不和"患者的痰液量、痰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诱痰后PEF下降.经中药治疗有80.0%的病人症状缓解,上述指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痰液细菌培养阴性.结论:"胃不和"可引起气道(非感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  相似文献   

16.
小儿呼吸道感染所伴痰证,按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归纳为三期六型分治,简明扼要,易于辨证治疗,对临床西医工作者亦容易理解和应用,痰证各期之间有一定联系,各期各型之间又可单独论治。  相似文献   

17.
中药表面麻醉液外涂治疗传染性软疣6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减轻传染性软疣患治疗中的痛苦。方法 利用多味中药配制成麻醉液在疣体上表面纱垫外敷10分钟后,用血管钳夹挤皮损。结果 患疼痛明显减轻,优于2%碘酊和利多卡因对照组。结论 利用中药表面麻醉液在挑疣中止痛,费用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效应。方法 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9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常规通气组(CV组)、100% 吸入氧浓度(FiO2)保护性通气组(PV-Ⅰ组)、60% FiO2保护性通气组(PV-Ⅱ组),每组32例。CV组VT 10ml/kg,FiO2 100%;PV-Ⅰ组与PV-Ⅱ组,VT 6ml/kg+PEEP 5cmH2O+肺复张,PV-Ⅰ组FiO2100%,PV-Ⅱ组FiO2 60%。3组吸呼比1:1.5,氧流量1L/min,调节呼吸频率维持PETCO2在35~45mmHg。于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再次改为双肺通气15min(T4)、入ICU 后1h(T5)、术后24h(T6)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持续监测SpO2、PET CO2、MAP、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计算T1~4时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记录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V组比较,PV-Ⅰ组与PV-Ⅱ组T2、T3、T5、T6时PaO2/FiO2升高,T1~4时Ppeak、Pplat降低,T2、T3时C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Ⅰ组与PV-Ⅱ组在各时间点PaO2/FiO2、Ppeak、Pplat和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V组比较,PV-Ⅱ组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17),CV组与PV-Ⅰ组、PV-Ⅰ 组与PV-Ⅱ组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与常规通气策略比较,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氧合及肺顺应性,60% FiO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更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淑刚 《医学综述》2009,15(18):2879-288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8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术后使用机械通气(19例);B组术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19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改善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20.
痰中结核杆菌检查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痰涂片、痰培养及FQ-PCR检查结核杆菌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痰直接涂片和浓集涂片找抗酸杆菌;痰结核杆菌培养;FQ-PCR检测痰中TB-DNA。结果浓集法较直接法阳性率有大幅提高,培养阳性率较低,FQ-PCR法敏感度最高,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涂片检查结核杆菌应提倡浓集法,FQ-PCR法检测TB-DNA可列入TB实验诊断的常规项目,涂片、培养及FQ-PCR同时对结核杆菌进行检测可从不同方面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