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血细胞分离机血浆置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血浆置换术(P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试图找出迅速、安全降低MM患者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改善其高粘状态的方法。方法 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24例MM患者行PE,观察PE后血沉(ESR)、球蛋白(GLB)的下降情况。结果 每次PE后,ESR下降41.5±12.6mm/h;GLB下降16.9±7.6g/L,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PE能迅速有效地降低MM患者的GLB、ESR水平,具有安全、症状改善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潘登 《现代肿瘤医学》2014,(10):2490-2491
免疫分型技术在血液肿瘤的诊断治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常用的免疫分型技术包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分析和采用免疫组化对骨髓活检病理和淋巴结活检病理进行分析两种。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进展,免疫分型技术在血液肿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用于诊断,尚可用于预后判断,指导治疗,监测疾病等等。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然杀伤(NK)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主要是由其表面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所传递的信号共同决定的.近年来,异体半相合NK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方面均显示出对人类血液系统肿瘤的积极治疗作用,为以NK细胞为基础的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虽然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大剂量放疗及化疗治疗血液肿瘤仍很重要,放疗或化疗对正常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限制了其要达到的治疗效果。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产生最小的破坏作用是临床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氨磷汀(商品名:阿米福汀)是无机硫代磷酸盐细胞保护剂,它的化学名是S-2-[(3-氨基丙基)氨基]-硫代乙醇磷酸酯。它是一种前体药物,活性成分为游离的硫羟基,可以清除细胞毒性药物在组织中产生的自由基。它是一种广谱选择性细胞保护剂,能保护多种正常组织免受化疗及放疗的损伤。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中使用氨磷汀可以减轻血液学、肾脏毒性,在化疗中使用氨磷汀可以减轻化疗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和长春碱等造成的肾脏毒性。文章就氨磷汀的药理特性及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细胞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术在浆细胞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AutopheresisCplasm aphoresis system A200型 自动血浆分离器对9例浆细胞病进行血浆置换(PE)疗法,其中多发性骨髓瘤(MM)9例,巨球蛋白血症(MP)3 例。结果 6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例巨球蛋白血症病人经过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免疫球蛋白指标显著下降。结论 PE可清除血浆中异常球蛋白,改善高血液粘滞状态,是目前对浆细胞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即肿瘤性疾病)患者的血浆内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检测,探讨血浆GMP-140对血栓或血栓前状态在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血浆GMP-140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定量法,检测20例健康医务工作者作正常对照组,29例恶性血液病,10例实体瘤,26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 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组(即肿瘤性疾病)血浆GMP-140含  相似文献   

10.
新生抗原是一种位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是肿瘤基因突变的产物,可作为免疫细胞治疗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安全性的靶标.随着基因组测序的广泛应用和新生抗原预测技术的发展,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免疫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章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相关报道,对新生抗原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研究已证实RFA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价值,常用于伴有症状或影响颈部美观的甲状腺良性结节、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复发性甲状腺癌、原发性甲状腺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等,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共识。文章介绍了RFA的原理、基本技术,临床应用现况及手术适应证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402例,分析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734.51 ng/ml,明显高于正常范围(< 500 ng/ml);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乳酸脱氢酶升高、Ⅲ~Ⅳ期、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均P< 0.05).化疗有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化疗前的949.40 ng/ml降低至499.8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化疗前的611.09 ng/ml升高至899.7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为疗效评价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The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y to hematology is emerging as an important new technique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leukemic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the described methods to determine DNA, RNA, and esterase content and the stability of DNA in situ, quantitation of immunofluorescence using antibody techniques has greatly elucidated the hematopoietic cell system. Hence, flow cytometry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 for determining the origin,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staging and treatment scheduling of normal hematopoietic and malignant cel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0例,研究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初诊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0.353mg/L,高于正常范围。高龄、LDH水平升高、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临床分期晚、有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有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治疗前的0.425mg/L降低至0.1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治疗前的0.263mg/L升高至0.6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为疗效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Plasma exchange was undertaken to remove the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 in 25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who did not respond to immunochemotherapy. In the present studies, a postcentrifugal filter was tried, and the filtrated autologous plasma was replaced in 10 patients replaced by about 1000 ml in eight and by about 1600 ml in two.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ive symptoms and reduction of tumors were observed in 15 (60%) and seven (28%) patients, respectively. It was suggested that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 of a large molecular size could be selectively removed by the postcentrifugal filter.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是一种可用于全身检查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尤其可以较好的显示转移病灶、淋巴结及骨骼系统病变。该文旨在评价DWIBS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恶性肿瘤转移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且有转移的患者行DWIBS扫描,并与PET/CT结果相对照,统计学采用χ2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分析。结果:36例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38个转移性病灶,其中DWIBS检出218个(91.6%,218/238),PET/CT检出209个(87.8%,209/238),且DWIBS和PET/CT同时检出200个转移性病灶,两者的一致率为88.7%(211/238),但两种检查在检出转移病灶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3,P=0.157);Kappa检验两种检查的一致性程度尚可(P=0.000)。DWIBS和PET/CT在检出脑及骨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0.031),但在检出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9和1.000)。结论:DWIBS扫描技术可有效检出恶性肿瘤转移性病灶。与PET/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BS检出脑、骨转移较PET/CT敏感,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原发肿瘤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DWIBS作为筛查转移病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沙培林胸腔内灌注在肺癌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沙培林胸腔内灌注在肺癌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10月至2006年1月我科收治的肺癌手术患者7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术中胸腔灌注沙培林5 KE;对照组37例,不予沙培林处理.记录术后24 h内体温变化情况及24 h胸腔引流液的量;观察术后24 h胸部疼痛的情况、手术前肝肾功能的状况及术后肝肾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平均随访8.5个月,观察两组胸腔积液及胸膜种植灶发生率.结果 两组高热发生率、胸腔引流液量、肝肾功能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恶性胸腔积液及胸膜种植灶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术中使用沙培林胸腔内灌注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恶性胸腔积液及胸膜种植灶的发生率明显减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