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85-186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120例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儿的治疗情况,根据手术在发生肠绞窄前后分为肠绞窄组和肠绞窄趋势组,根据入院时间距离手术时间在48h前后分为48h前组和48h后组,观察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肠绞窄趋势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绞窄组,48h前组的肠绞窄发生率显著低于48h后组,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48h后组,P<0.05。结论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合适的手术时机为入院48h以内以及诊断为肠绞窄趋势时,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患者在48h内进行急诊手术(观察组),其余40例患者是在48h后进行手术的(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是97.5%、97.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1.25%,10.00%,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88例手术治疗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儿,按手术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48 h内接受手术,对照组48 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绞窄发生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5%、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为(10.26±2.87)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23±3.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切观察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儿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宁早勿迟,可缓解病情发展,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急性肠梗阻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分组。A组在发病48h内接受手术治疗,B组在发病48h后接受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发现,B组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肠梗阻发作早期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预防肠段坏死,降低病死率,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12年11月间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360例,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发病48h内实施手术共204例,B组为发病48h后实施手术共156例,比较A、B两组患者恢复时间、肠坏死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A组的恢复时间为(17.96±2.23)d,肠坏死6例,肠坏死发生率为2.9%,病死3例,病死率为1.5%.B组的恢复时间为(22.64±4.58)d,肠坏死15例,肠坏死发生率为9.6%,病死18例,病死率为11.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需要按个体化治疗方案处理,适时进行手术,这样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以及减少术后死亡和肠坏死的发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53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行急诊手术10例,经非手术治疗24-48h症状加重而手术15例,非手术治疗28例。其中痊愈47例,好转6例。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并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对53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行急诊手术10例,经非手术治疗24~48h症状加重而手术15例,非手术治疗28例.其中痊愈47例,好转6例.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并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不同时机选择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在病发48 h后手术,观察组在病发后48 h内手术,分析不同手术时间下患者治疗疗效与并发症情况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97.5%,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5%,对照组为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上,48 h内及时手术可以与延迟手术在手术疗效上有一致效果,同时48 h内手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并发症,治疗安全和效果更有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本院手术治疗肠梗阻的患者病历,将病例以发病到手术时间为48 h为界点分为两组,对病历记录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病48 h内手术的68例,48 h后手术的64例。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59%和98.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病发后48 h内实施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17.65%,与并发后48 h内实施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选择肠梗阻手术时机时既要考虑疗效又要考虑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潘亮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75-2276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结果:治愈32例,好转3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非常重要;单纯性小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而绞窄性小肠梗阻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选择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5-2000年间收治的131例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诊疗资料。结果 131例病人人院后的手术时间在2h-3d,术前8例确诊为大肠癌。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者8例手术证实绞窄性肠梗阻者17例。肿瘤切除94例占70%,术后各种并发症40例,占30%,死亡11例,占8%。结论 对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者,尽早手术治疗,凡条件允许尽量施行切除术,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兰晶 《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5-186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164例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164例中,恶性肿瘤占首位(37.8%),其次为嵌顿疝(32.3%)。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3.7%,均由于手术过晚所致。结论早期诊断,术前正确的评估及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是降低老年肠梗阻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以肠梗阻为表现的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的临床特征,减少因误诊给患者带来更多后遗症,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1年以急性肠梗阻收入院后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因肠梗阻症状严重入院后即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36例梗阻症状较轻先予胃肠减压抗炎等处理后行手术治疗,43例均已治愈。结论本组患者误诊率较高,由于发病开始临床表现不典型,之后出现的肠梗阻症状又掩盖了原发病(阑尾炎)的临床表现,所以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B超及CT等辅助检查在以肠梗阻为表现的急性阑尾炎合并穿孔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手术是诊断和治疗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阑尾炎穿孔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50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资料。结果 5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Ⅰ期切除吻合41例,分期手术7例,Hartmann术2例。共发生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吻合口瘘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0%。手术死亡2例。结论Ⅰ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是可行的,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做好围术期的处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分析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以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资料。结果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一期手术吻合50例,二期手术6例,有2例姑息单纯造瘘。其中,发生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漏3例.肺部感染4例,总并发症发生率20.6%。结论根据患者癌性梗阻症状及体征,选择合适安全的手术治疗方式,是提高癌性梗阻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101-2102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2008年我院收治并手术治疗的95例急性肠梗阻思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5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中,41例(43.16%)为粘连性肠梗阻,肠道肿瘤33例(34.74%),嵌顿疝12例(12.63%);所有病例经手术治疗后,3例死亡,5例好转,87例治愈出院。结论:肠梗阻常见病因依次为:肠粘连,结肠肿瘤,腹股沟嵌顿疝;疑有绞窄,保守治疗无效以及反复发作是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病例资料,结合辅助检查和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结果 120例患者中,经保守治疗缓解30例,手术治疗缓解90例;绞榨和绞榨前期的7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转而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主要结合辅助检查及临床表现分析肠管狭窄及梗阻程度并据此判断手术时机。结论急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应综合判断,正确了解肠管狭窄及梗阻程度是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artmann’s术在大肠癌并发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行Hannmnn’s术25例,评估Hartmann’s手术效果及局限性。结果 25例Hartmann’s术,得到I期根治术的32.0%(8/25);姑息性手术56.0%(14/25);病死率12.0%(3/25)。结论 Hartnmnn’s术是大肠癌并发肠梗阻不宜I期手术切除吻合病例的首选,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归纳总结一套急性肠梗阻的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减少盲目手术和手术探查阴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2~2008-06急诊收治的239例肠梗阻患者行有效肠减压的治疗效果。结果 239例患者中,196例患者在有效减压12h后症状缓解或好转,总的缓解或好转率为82.0%。43例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行急诊手术,总的急诊手术率为18.0%。108例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治疗,总的手术率为45.2%。56例粘连性肠梗阻,8例动力性肠梗阻,2例炎性肠病,2例血运性肠梗阻(结合溶栓治疗)和20例不明原因的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痊愈,总的保守治疗有效率为36.8%。结论有效的减压治疗可作为急性肠梗阻的常规治疗措施,广泛使用于除外绞窄性肠梗阻的大多数肠梗阻患者。特别是在急诊条件下检查不完善时,诊断困难及原因不明的肠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