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全祥 《西南军医》2012,14(4):582-584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和脊柱结核的CT表现,探讨二者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与转移瘤40例,观察椎体、附件骨、椎间盘破坏方式,椎旁、椎管内脓肿的范围及脊髓受压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26例脊柱结核CT表现为骨质破坏、高密度死骨形成、椎体压缩、椎间盘破坏、椎旁、腰大肌脓肿、或椎管狭窄等症状;14例脊柱转移瘤征象是椎骨骨质破坏、增生或两者并存;以溶骨性破坏多见,常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形成,椎体引起压缩。结论多层螺旋CT能对脊柱转移瘤和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脊柱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旨在提高脊柱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临床怀疑或已诊断脊柱结核的52例病人进行CT扫描,并分析了CT影像表现。结果:52例脊柱结核均经手术病理证实。49例显示椎体破坏,46例椎旁脓肿,2例病变侵及椎管,41例椎间盘破坏,4例椎体附件破坏。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对于估价骨质破坏程度和侵及椎管及椎旁软组织块影的范围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MRI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4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结果证实为脊柱结核病人的X线平片、CT、MRI影像表现。结果:X线平片可了解椎体破坏、塌陷、椎间隙变窄情况,及脊柱是否后凸畸形。40例CT均可较清楚显示椎体骨质破坏的数目(有21例分别两个椎体受累)、范围及病变是否进入椎管,其中19例形成寒性脓疡。9例行MRI均可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胀、寒性脓疡范围,及椎管、脊髓情况。结论:X线平片结合CT平扫可对脊柱结核进行较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做出诊断。与肿瘤不易鉴别时需加CT增强扫描。若有神经症状时应补充MRI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脊柱结核CT检查的重要意义。方法对30例临床和病理确诊的脊柱结核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结核的CT表现包括:(1)椎体及附件不规则虫蚀样和囊状骨质破坏。(2)沙砾样和斑片样死骨形成。(3)椎间盘坏死及椎间隙狭窄、消失。(4)椎旁脓肿、纵隔脓肿、腰大肌脓肿。(5)椎体后部的骨质破坏产生的碎骨片和坏死物质可进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6)椎体塌陷呈楔形。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脊柱结核对椎体附件和椎管的累及范围、程度可清楚地显示,对指导手术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脊柱病变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于脊柱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脊柱病变患者18例,其中脊柱骨折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腰椎结核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7例。所有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MIP、MPR/CPR、3D-SSD与4D-Angio重建,分析不同处理后图像的应用价值。结果:MRP/CPR应用简捷,可矢状、冠状观察骨性病变的部位与程度,但对于胸椎骨折或侧弯,由于受到肋骨重叠的显示而不适用于评价胸椎骨折;3D-SSD可观察骨性结构的破坏,但缺乏对椎管形态的显示,4维重建可清晰评价脊柱骨折与脊柱侧弯的所有相关表现,通过调节不同密度阈值可显示出椎管内形态,尤其适用观察骨折、侧弯的分类与椎管的状况。结论:多层螺旋CT可全脊柱扫描,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全面评价脊柱病变,4维重建可清晰评价脊柱病变的所有相关表现,而MIP不适用于对脊柱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脊柱结核的CT表现和CT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式已诊断脊柱结核的16例口才进行CT扫描,并分析了CT影象表现。结果:16例脊柱结核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椎体破坏,11例椎旁脓肿,10例椎间盘破坏,6例有形成,1例本附件破坏,1例侵及椎管。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对于评价骨质破坏程度,明确椎间盘和椎体附件结构受累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在脊柱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早期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5~30岁,平均25岁,于发病后5个月至1年内经CT扫描后确诊。结果:CT扫描1、能清晰显示椎体的微小骨质破坏、死骨的大小与数目,以及死骨周围干酪样物的形成状况2、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的破坏程度、及相邻间盘及椎体软骨板的破坏状况,3、还可较早地发现双侧或单侧肿胀的腰大肌、腰小肌、髂腰肌及其脓肿等。CT确诊脊柱结核的中心型6例,边缘型3例,混合型1例。结论:CT可以显示X线上所不能显示的种种微小病变,它是脊柱结核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脊柱结核患者的CT表现,将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分为骨碎片型、溶骨型、局灶破坏硬化型、骨膜下型及混合型5种类型,分析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及其构成比.结果:共分析202个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类型,其中骨碎片型17个(8.4%),溶骨型76个(37.6%),局灶破坏硬化型57个(28.2%),骨膜下型25个(12.4%),混合型27个(13.4%),以溶骨型和局灶破坏硬化型多见.不同节段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构成比不同,腰椎以局灶破坏硬化型多见,颈胸椎以溶骨型多见.结论:脊柱结核不同骨质破坏类型具有相应的CT表现特点,不同节段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构成比存在差异,CT检查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骨关节结核的CT诊断(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24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髋关节结核4例,耻骨联合结核1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脊柱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2个椎体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15个椎体边缘见到虫蚀状骨质缺损,病变严重者可见椎体膨胀、碎裂或塌陷。多数病例伴有死骨、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骶髂关节结核常见单侧发病,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髋关节结核表现为骨性关节面、髋臼及股骨头侵蚀破坏,髋臼变浅或变平,导致关节脱位。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死骨、冷脓肿等结核特征性的表现,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CT对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骨关节结核的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及CT表现. 结果在112例中,脊柱结核90例,髋关节结核7例,骶髂关节结核6例,膝关节结核5例,腕关节结核3例,踝关节结核1例.X线表现:关节间隙增宽、变窄、消失,相邻部位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骨质破坏伴骨硬化缘环绕、死骨、冷脓肿形成及脓肿壁钙化等,CT表现:滑膜型关节结核显示关节囊增厚、关节腔积液和周围软组织肿胀;骨型关节结核其表现与X线表现基本相同.结论 CT能较好地显示滑膜型关节结核及骨质破坏的程度、范围以及死骨、冷脓肿等特征性表现,对显示早期病变更有优势,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脊椎结核的CT表现和CT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报告48例脊椎结核患者,均经临床、X线、CT和手术病理证实。男32例,女16例,以30~39岁多见。结果:CT表现为(1)骨质破坏(48例),(2)骨质密度增高(10例),(3)椎间盘破坏(12例),(4)死骨片形成(20例),(5)椎旁脓肿(32例),(6)骨性椎管狭窄(12例)。结论:脊椎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椎体前缘破坏、椎间隙变窄和椎旁脓肿形成为本病的主要CT征象。此外,CT还可以清晰地划出椎管脓肿和椎管内脓肿的大小及范围,显示椎管狭窄的程度,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胸椎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胸椎结核患者CT资料。结果:28例胸椎结核中,溶骨性骨质破坏23例,虫蚀状骨质破坏19例,死骨21例,椎间盘受累6例,椎管狭窄6例,椎旁脓肿23例。结论:CT在胸椎结核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50例脊柱结核的CT及X线平片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50例经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对CT及X线平片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CT发现椎体及附件骨破坏特别是较小较轻微的骨破坏及椎管内侵犯的能力、显示死骨及局限性脓肿的能力优于平片,能区别脓肿及肉芽肿。而X线平片显示椎间隙狭窄、脊柱滑脱等优于CT。结合文献讨论了与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The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features of ten documented case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 analyzed. All cases showed evidence of vertebral body destruction, with paravertebral soft tissue masses. Four cases revealed extension of involvement into the neural arches. Calcification within the paraspinal soft tissue was found in only two cases. Two of four cases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contrast medium demonstrated evidence of rim enhancement around multilocuated fluid collection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roentgenography, CT better delineated the extent of bony destruction, involvement of the spinal canal and existence of paraspinal soft tissue mas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扫描技术在脊椎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诊断敏感性。材料与方法:80例脊椎结核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为2~66岁,平均34岁,于临床症状出现1个月~20年内经X射线和CT检查。结果:CT检查较X-射线更为准确地证实了所有患者中早期的骨质破坏,如在38例(48%)患者中看到穿凿状骨质破坏,而在42例(52%)患者中看到斑片状骨质破坏。结论:CT扫描技术对脊椎结核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并为临床治疗的确定提供较X-射线放射照相术更多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16例经病理确诊白血病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探讨CT、MRI表现特点。结果:16例中,脑内及眼眶浸润4例,脑内病变累及颞叶、额叶、顶叶;单纯肺部浸润2例,累及上叶、下叶;肝脾同时浸润6例,均为肝、脾内多灶性病变;肺肝同时浸润2例;骶椎管内外受累2例。肺部病变为多样性,肝脏病变为弥漫性结节性,骶椎管内外受累病变为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结论:CT、MRI可充分显示白血病髓外浸润所累及器官,但缺乏特征性,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组织学、免疫生化检查等。  相似文献   

17.
比较慢性布鲁菌性脊椎炎和脊椎结核的CT特征以及对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对经临床确诊,X线阳性的15例布鱼菌性脊椎炎和17例脊椎结核患者作了CT扫描。其中6例布鲁菌病患者于6前前作过同部位CT扫描。结果:布鲁菌病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新生骨组织中又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盘破坏,关节面增生硬化,相邻骨密度增高,少或无椎旁脓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