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为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发病的直接原因为患者携带错配修复基因的胚系突变,其中错义突变约占已检突变的三分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错义突变功能评估体系,确定检出突变的病因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的认识,目前对其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分析其功能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2)分析错配修复基因功能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患者错配修复基因的遗传性突变,对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症状前的基因诊断。方法用PCR-异源双链体形成、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14例HNPCC、10例有家族史大肠癌患者的外周血细胞DNA,分析其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所有35个外显子。结果确认4/14的HNPCC、1/10有家族史的大肠癌患者携带遗传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其中2例见于hMLH1基因,3例hMSH2基因。突变类型:3例由碱基缺失导致的移码突变,1例无义突变,1例错义突变。结论HNPCC的发生与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在大肠癌患者中检测遗传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不宜仅限于严格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HNPCC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中MSH和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情况及特点,以进一步完善中国人HNPCC家系遗传检测内容。方法取14个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的HNPCC家系肿瘤先证者外周血DNA,用荧光标记多重PCR技术结合GeneScan分析系统检测MSH2和MLH1基因大片段缺失。结果14例患者中有1例检测到MSH2基因第1~7外显子缺失,该家系另1例大肠癌患者和3个家系成员有同样的基因片段缺失。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错配修复基因大片段缺失可能以MSH2比较常见。建议在中国人HNPCC家系遗传检测中常规包含错配修复基因大片段缺失检测。  相似文献   

4.
肿瘤微卫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首次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和散发性结肠癌中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现象后,MSI成为研究热点,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MSI的发现及研究进展,在肿瘤生物学和肿瘤临床诊疗上开辟了新的一页.本综述对MSI的一些基本概念、检测方法、其肿瘤生物学及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中MSH6基因胚系突变。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39个无胚系MSH2及MLH1基因突变、符合不同临床标准的中国人HNPCC家系先证者MSH6基因各外显子胚系突变;对137名正常人胚系基因组DNA进行错义突变相应外显子的测序分析。应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有突变的先证者肿瘤组织MSH6蛋白表达。结果在39个HNPCC先证者中共发现6个MSH6基因的胚系突变,分别位于第4、6、9和第10外显子;突变类型为4个错义突变、1个无义突变、1个剪接区的插入突变;对4个错义突变的相应外显子的测序分析显示:137名正常人胚系基因组DNA5例具有第6外显子1163密码子处的c.3488A>T的错义突变,约占3.65%(5/137),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其余错义突变在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在6例有MSH6基因胚系突变家系的肿瘤组织中免疫组化染色除1例为SNP的肿瘤组织MSH6蛋白阳性表达外,其余均为阴性表达。经过查询国际HNPCC突变数据库及SNP数据库证实上述突变中5个为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病理性突变,1个为新发现的SNP。结论MSH6基因胚系突变在符合不同临床标准的中国人HNPCC中均起一定作用,对无MSH2及MLH1基因胚系突变的先证者行MSH6基因胚系突变的测序分析对确诊HNPCC家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胚系MLH1和MSH2基因mRNA突变,确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12个家系1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和MSH2的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提取外周血的DNA,设计与利用上述方法检测出突变对应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利用Taq DNA聚合酶扩增测序,以检测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利用基于外周血mRNA的方法,在6个家系中检出6个胚系突变,4个MLH1突变和2个MSH2突变,MLH1突变分别位于第8、12、16和第19外显子;MSH2突变分别位于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基于外周血DNA的方法,上述突变均在MLH1和MSH2相应的外显子中得到验证。突变类型为4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和1个非编码区突变;其中5个突变国际上尚未报道;6个突变中有5个为病理性,分布于5个不同家系,该5个家系被确诊为HNPCC家系。结论基于外周血MLH1和MSH2 mRNA异常的检测能确诊HNPCC家系;该方法敏感、省时、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两个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的致病基因,选择MLH1基因和MSH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对两个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系的患者进行MLH1基因和MSH2基因的突变检测;发现变异后,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法鉴定此变异是否属于突变.结果 在家系A的患者中发现了位于MLH1基因第3外显子内的新突变c.243_244 insA;在家系B的患者中发现了MSH2基因第7外显子内的c.1215_1218dupCCGA突变,这两个突变都导致了编码蛋白的提前终止.结论 MLH1基因的c.243_244insA突变和MSH2基因的c.1215_1218dupCCGA突变分别是导致家系A和家系B发生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658例连续的结直肠癌病例,患者中男性409例,女性249例;年龄20-92岁,平均年龄(63±5)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的情况,和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结肠癌病例中的BRAF突变,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658例结直肠癌有44例(6.7%)发生MMR蛋白表达缺失,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1%(27/658)、2.3%(15/658)、2.4%(16/658)、4.3%(28/658)。MMR蛋白表达缺失以MLH1与PMS2表达联合缺失(61.4%,27/44)、MSH2与MSH6表达联合缺失(34.1%,15/44)为主;PMS2和MSH6蛋白表达单独缺失的各有1例(2.3%,1/44)。进行BRAF V600E检测的27例MLH1蛋白缺失的病例中有7例(25.9%)为BRAF阳性,提示该7例患者可能存在因BRAF基因突变导致的MLH1蛋白表达缺失,属于散发型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血行转移无关(P〉0.05),与更低程度的肿瘤组织分化、组织学类型和发病部位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目增加显著相关(P〈0.01):其中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类型相关(P=0.049,P=0.013),常伴黏液腺癌分化;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多发生于右半结肠(P=0.006,P=0.002);MSH2与MSH6蛋白表达缺失的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小(P=0.014,P=0.023);MSH2与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性别相关,MSH2蛋白缺失多发生于女性(P=0.048),PMS2蛋白表达缺失多发生于男性(P=0.031)。结论MMR蛋白缺失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低,组织分化程度低,发生部位多位于右半结肠,癌组织常伴有黏液腺癌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胚胎肾细胞株293t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量与微卫星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构建针对hMLH1 基因的shRNA 表达载体,并干扰293t细胞hMLH1的表达,评价敲低hMLH1前后293t细胞微卫星状态的变化。结果:干扰组293t细胞相比对照组hMLH1表达明显敲低,微卫星状态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结论:293t细胞的hMLH1表达量与其微卫星状态密切相关,敲低hMLH1可导致293t细胞的微卫星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基因突变规律。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PCR-SSCP对9例HN-PCC患者及其家系成员4例政审对照的hMSH2、hHLH1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例来自不同家庭的患者中,7例出现电泳条带异常;4例来自上述家系的无症状成员,其中2例出现电泳条带异常。结论:聚合酶链式反应和PCR-SSCP联合应用,可用于 hMSH2、hMLH1基因突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家系和染色体脆性部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家系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家系调查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走访经治医生和知情成员所获得。细胞遗传学研究采用了外周血淋巴细胞脆性部位培养技术和G显带分析方法。结果:该家族患者符合阿姆斯特丹诊断标准,先证者祖父母后代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来源于先证者祖母。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9例成员染色体异常率高达55.6%,其中1例正常成员亦检到脆性部位,是重点监测和随访的末病对象;表现为显性遗传的先证者祖父母后代5例成员与5例患者染色体异常率均达80%(4/5)。结论:根据系谱中发病规律和患者很高的染色体脆性部位检出率为该家族成员的发病预测、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简便、实用、经济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可让部分家族成员避免反复检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系的MLH1基因两个胚系新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评价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胚系MLH1基因突变中新突变的病理性。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Ⅱ标准的12个不同家系的12例患者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的m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利用PCR-Genescan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有新突变患者肿瘤组织的5个微卫星位点(BAT26,BAT25,D5S346,D2S123和Mfd15)和MLH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4例患者中检出4个MLH1突变,其中2个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第384密码子(1151bp处)GTT→GAT的突变,该突变是已报道的病理性突变;另外2个突变分别是第8外显子的第217密码子(649bp处)CGC→TGC突变和第16外显子的第581密码子(1742bp处)CC→CTG突变;后两者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2个新突变的患者肿瘤组织均呈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两者的瘤组织MLH1蛋白均失表达。结论MLH1第8外显子的第217密码子突变和第16外显子的第581密码子的两个新突变很可能为病理性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修订的Bethesda指南,分析无家族史大肠癌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结果的关系,探讨无家族史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纳入150例无家族史大肠癌患者,选取5个标准位点(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进行免疫荧光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信息;光学显微镜观察多种病理特征(分化程度、黏蛋白分化、组织学异质性及类Crohn反应);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4+和CD8+的表达。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产生回归方程,依据病理特征计算MSI-H表型的概率。结果无家族史大肠癌中MSI-H表型为13.33%;低分化、组织学异质性、类Crohn反应和TILs是MSI-H表型大肠癌的独立鉴别因子,Logistic回归方程鉴别MSI-H表型大肠癌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99.2%,总准确率为95.3%。结论MSI-H表型构成了一个病理学特异的无家族史大肠癌类型,根据临床病理学特征能够有效地检出MSI-H表型大肠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r)患者的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类型.方法 对9个FAP家系18名成员进行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APC基因有无大片段缺失.再应用PCR扩增APC基因的15个外显子区域,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每个扩增片段进行筛查,流出峰异常的片段,经DNA测序验证小片段的改变.结果 9个家系中有3个家系发现有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家系2为c.3184-3187 del CAhA,家系4为c.5432C>T,家系9为c.3925-3929 del AAAAG.3种突变中c.5432C>T在数据库中未见报道.结论 中国人不同的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引起FAP;无APC胚系突变的FAP患者的发病可能存在其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中存在的错配修复基因hMLH1 Va1384Asp在大肠癌,胃癌,食道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中国汉族人101例大肠癌患者,79例胃癌患者,76例食道癌患者,79例和76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的亲属,100名正常对照,各取正常体细胞,提取基因组DNA。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hMLH1基因的第12外显子,比较分析Val384Asp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MSX1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肌肉片段同源盒1基因(muscle segment homeobox1,MSX1)与湖南汉族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dromic cleft lip and patate,NSCLP)的相关性。方法以MSX1基因内含子区的(CA)n微卫星作为遗传标记,对湖南汉族129例NSCLP患儿和108名正常儿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经测序确定片段长度,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湖南汉族人群MSX1基因(CA)n等位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率及多态信息量均为0.50;CA4等位基因频率在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组及单纯性腭裂组高于对照组,CA4,4基因型频率在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组和单纯性腭裂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X1基因内(CA)n微卫星是多态性较好的遗传标记;MSX1基因可能与湖南汉族人群NSCLP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bcl-3基因对人结肠癌RKO细胞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人bcl-3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沉默人结肠癌RKO细胞bcl-3基因的表达后,划痕实验观察bcl-3基因沉默前后RKO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bcl-3基因沉默前后RKO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bcl-3基因沉默前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变化。结果:划痕实验显示,划痕后36 h,bcl-3基因沉默前后RKO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4.00%及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exin V/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bcl-3基因沉默前后的RKO细胞均经5μmol/L顺铂处理24 h后,沉默前后的RK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89%及5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bcl-3基因沉默后cyclin D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Bax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但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沉默bcl-3基因后,RKO细胞迁移能力下降,凋亡率增加,并伴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及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的变化。bcl-3基因可能通过改变cyclin D1及Bax蛋白的表达而影响RKO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RBM5首先作为LUCA-15于1996年被克隆出来,曾被命名为LUCA-15、RBM5、H37等。RBM5蛋白是RNA结合基序蛋白家族成员;该家族是由HU-GO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RRB/RBM/RNP新近发现的蛋白亚群,此类蛋白是RNA结合蛋白,与RNA的剪接、翻译和稳定性有关,尤其是其在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着色性干皮病D组基因(XPD)对白细胞介素-6(IL-6)促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EGFP-N2/XPD和空质粒pEGFP-N2稳定转染VSMCs,然后给予1×105 U/L IL-6孵育48 h。实验分为6组:(1)空白对照组;(2)pEGFP-N2组;(3)pEGFP-N2/XPD组;(4)IL-6组;(5)IL-6 + pEGFP-N2组;(6)IL-6 + pEGFP-N2/XPD组。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表达情况;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XPD、Bcl-2、Bax和野生型P53(wt-P53)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在转染了重组质粒pEGFP-N2/XPD或空质粒pEGFP-N2的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即转染成功;MTT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GFP-N2/XPD的转染抑制了细胞增殖活力(P<0.05),并能抑制IL-6促进VSMCs增殖的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GFP-N2/XPD的转染引起了细胞G0/G1期增加(P<0.05)、S期减少(P<0.05)、凋亡率增加(P<0.01),并能抑制IL-6促进VSMCs G0/G1期减少、S期增加、凋亡率降低的作用(P<0.01);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重组质粒pEGFP-N2/XPD的转染使得XPD表达增高(P<0.05或P<0.01),同时Bcl-2表达降低,Bax和wt-P53表达增高(P<0.05或P<0.01),并能抑制IL-6促进VSMCs的Bcl-2表达增高、Bax和wt-P53表达降低的作用(P<0.05或P<0.01)。结论: XPD能抑制VSMCs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能抑制IL-6促进VSMCs增殖和降低其凋亡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引起霍乱流行的霍乱弧菌菌株在遗传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都带有霍乱毒素(CT)的基因ctxAB.对O139群菌株的分析中,发现一种新的不含ctxAB的CTXΦ基因组,其中的rstR基因和ig-2区与已发现的CTXΦ基因组的相应序列无明显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