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术前、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0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 d、术后30~40 d应用GE LightSpeed VCT XT(64排128层螺旋CT)分别行全肝常规平扫及灌注扫描,运用灌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F)、毛细血管通透性(PS)等,统计分析相关参数,以评价HCC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TACE术后HCC患者中12例碘油沉积密实,18例碘油沉积不均匀,灌注彩图显示碘油沉积密实区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区域及碘油缺损区呈不同程度高灌注,TACE术治疗后BF、BV、HAF和PS值较术前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值在TACE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可以无创、动态、定量的监测非碘油沉积区的血供变化,对判断肿瘤组织活性有重要意义,在HCC介入疗效评估及指导后续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miR-122水平与CT灌注参数间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行TACE术治疗的78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70例肝良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122水平,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计算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观察HC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miR-122水平和CT灌注参数的变化,分析miR-122与CT灌注参数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HCC患者术前、术后血清miR-12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患者血清miR-122水平低于术前(P0.05);HCC患者术前、术后患者HBF、HAP、HPI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低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患者PVP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高于术前(P0.05);HCC患者血清miR-122与HBF、HAP、HPI呈正相关,与PVP呈负相关;HCC术后2年复发率为74.36%,复发组患者血清miR-12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HCC患者TACE术后血清miR-122水平降低,与CT灌注参数间相关,TACE术后高水平miR-122患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判定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36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手术前后行增强CT检查。结果 经DSA检查发现在36例PLC患者中,肝内病灶供血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者22例,来自腹腔动脉者14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成功;在TACE治疗后经DSA检查发现有18例病灶残余,表现为病灶区域碘油呈片状或斑片状分布,肝动脉期存在局部强化区;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发现增强CT扫描判定TACE术后病灶残余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83.3%、84.2%和88.2%。结论 应用增强CT扫描判定PLC患者TACE术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西  刘启榆  杨伟  王忠  范丹丹  温凌字 《肝脏》2020,(4):409-412
目的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能谱成像(GSI)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肝细胞癌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经专家会诊后行TACE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行GSI、MRI病灶检查及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以数字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GSI、MRI检查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情况。结果DSA诊断肝细胞癌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病灶复发97个,40个无病灶残留或复发。GSI扫描TACE术后病灶残余或病灶复发的灵敏度(88.66%)显著高于MRI扫描的灵敏度(70.10%)(P<0.05),漏诊率(11.34%)显著低于MRI扫描的漏诊率(29.89%)(P<0.05),特异度两种扫描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I扫描的肿瘤包膜检出率显著高于MRI扫描的肿瘤包膜检出率(P<0.05);碘油沉积均匀病灶组ICratio值显著高于碘油沉积不均匀病灶组(P<0.05);GSI扫描诊断TACE术后不同类型碘油沉积病灶残余或病灶敏感度高于MRI扫描,但特异度低于MRI扫描。结论与MRI扫描检查比较,GSI扫描检查在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病灶残余或病灶复发灵敏度高、漏诊率低,对肿瘤包膜检出率高于MRI扫描检查,GSI对碘油沉积病灶残留及病灶复发有较高的灵敏度,GSI扫描在肝细胞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价值略优于MR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臂CT评估TACE治疗肝细胞癌疗效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于2012年9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时行C臂CT扫描.C臂CT扫描图像经过后处理,观察TACE治疗后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情况,评估TACE治疗的疗效.结果 40例患者C臂CT扫描共发现62个肝癌病灶,57个病灶(91.9%)经TACE治疗后C臂CT扫描后处理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情况,TACE治疗疗效评估全面、满意.3例患者屏气配合不佳,导致5个病灶图像质量差,疗效评价不满意.结论 C臂CT可以在TACE治疗肝细胞癌后即时评估疗效,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征象的评价,TACE疗效的评估准确、全面,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的PLC患者48例为PLC组,同期确诊的癌前病变患者17例为癌前病变组,健康体检者20名为健康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成像检查,比较3组血清VEGF、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门静脉灌注量(PVP)水平差异,分析VEGF与HAP、HBF、HPI、PVP的相关性。PLC组根据治疗结果分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PLC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3组PV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诊断PL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小于HAP、HBF、HPI(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V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30~40 d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有效组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但PVP水平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与HAP、HBF、HPI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血清VEGF水平与PV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LC患者血清VEGF及HAP、HBF、HPI水平增高,TACE治疗后降低,VEGF与HAP、HBF、HPI均呈正相关,可为PLC的诊断及TACE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40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使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2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时使用碘油栓塞化疗的患者,每例行栓塞术4次以上,于首次术后1、3、6、12和24 m随访生存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增强CT等变化,比较治疗后病灶缩小程度,观察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结果在首次术后3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缓解率为(57.44%),明显高于TACE组[(45.23%),P0.05],6个月时微球联合组AFP为(296.7±96.3)ng/ml,明显低于TACE组[(346.9±118.3)ng/ml,P0.05],12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直径为(3.36±1.37)cm,明显低于TACE组[(4.98±1.87)cm,P0.05],24个月时微球联合组生存率为(15.0%),明显高于TACE组[(2.3%),P0.05]。结论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患者病灶缩小程度、AFP下降水平、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碘油栓塞化疗组,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栓塞化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巨块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使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GSP,350~560μm、560~750μm)对术后肝脏功能、栓塞后不良反应、阶段性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84例巨块型PHC行TACE治疗的患者[初诊甲胎蛋白(AFP)400 ng/ml],累积完成TACE治疗476次。依据TACE术中应用的GSP粒径分组,A组(粒径350~560μm)40例、累积完成TACE 244人次,B组(粒径560~750μm)44例、累积完成TACE 232人次。观察栓塞后不良反应(疼痛、发热、呕吐)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转氨酶、AFP水平及复诊时病灶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特征等。结果治疗后AFP、转氨酶水平及CT表现,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剧烈疼痛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A组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高于B组,TACE干预间隔时长大于B组。结论 GSP粒径对巨块型PHC行TACE术后1个月AFP、转氨酶病灶碘油CT图像无显著影响,但小粒径GSP会导致栓塞后剧烈疼痛、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2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LIPA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节型20例,巨块型2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做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8例(81.8%):7例位于S3,7例位于S2,4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4例(18.2%).22例患者左膈下动脉TACE全部成功.9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病人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左膈下动脉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双源CT低剂量全肝灌注扫描技术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前、术后肝实质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准备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52例,TIPS术前2 d及术后1周接受全肝灌注CT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并利用后处理工作站观察灌注参数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肝脏动脉灌注量(HAP)由术前(19.85±9.48)ml/(min·100 ml)升高为(29.36±13.65)ml/(min·100 ml),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由术前(54.32±19.60)%升高为(64.11±1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61、-6.202,P值分别为0.003、0.029);而门静脉灌流量(PVP)由术前(19.75±10.60)ml/(min·100 ml)下降为(16.13±8.60)ml/(min·100 ml),总肝灌注量(TLP)由术前(36.14±16.61)ml/(min·100 ml)上升为(44.12±14.60)ml/(min·100 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肝灌注扫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5m Sv。PVP、TLP、HPI与造影剂注射速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992、-0.903、-0.899,P值分别为0.001、0.036、0.038);HAP、PVP及TLP的变化与样本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2、-0.943、-0.998,P值分别为0.026、0.016、0.001);TLP与管电压、扫描次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6、0.907,P值分别为0.039、0.033)。结论双源CT全肝低剂量灌注可用于观察TIPS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术前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碘油CT对肝癌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随着影象诊断技术的迅速进展,使肝内小病灶的发现逐渐增加,但同时给定性诊断带来了困难,尤其在鉴别良恶性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目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治疗肝癌的一项基本措施,对栓塞术疗效的判断是重要的临床指标,通过栓塞术后碘油CT扫描有助于判断栓塞效果,决定再次介入治疗措施[1-4].我们回顾5例肝内小病灶的碘油CT扫描及30例肝癌栓塞术后的CT特征,对碘油CT的诊断价值及疗效判断价值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20,(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DynaCT)用于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价值。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153例,均行TACE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普通螺旋CT检测,术中行Dyna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比较普通螺旋CT、DSA、DynaCT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并比较DSA、DynaCT检查对病灶供血动脉的检出率,分析DSA、DynaCT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结果普通螺旋CT术前检出肿瘤病灶158个,DSA术中检出病灶264个,DynaCT术中检出病灶427个。普通螺旋CT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SA、DynaCT(P0.001),DSA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ynaCT(P0.001)。DSA病灶供血动脉检出率为56.44%,显著低于DynaCT的87.12%(P0.001)。DynaCT对检出的427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408个(95.55%)病灶;DSA对检出的264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205个(77.65%)病灶。DSA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显著低于DynaCT(P0.001)。结论 DynaCT在肝癌TACE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目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TACE的直接后果是造成肿瘤局部血供中断或明显减少,使肿瘤局部不同程度缺血和坏死[1].CT灌注成像(CTPI)在定量分析器官及病灶血液动力学的同时还能提供精细的解剖学信息.本研究拟通过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存活区CTPI的研究,探讨CTPI在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和指导进一步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通过微导管选择性插入至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后,栓塞动脉及注入化疗药物使肿瘤发生缺血坏死,从而发挥灭活肿瘤作用.有效的TACE治疗势必引起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改变,而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过程,从而实现对TACE疗效的准确评估.目的探讨运用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 CECT)、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判定TACE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残留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09/2019-03期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TA C E术治疗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5个病灶.所有患者TACE术后1 mo均行CEUS、CECT检查,以同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EUS与CECT在评估TACE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DSA发现病灶残留97个,无残留28个;CEUS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00%、96.91%、92.86%;CECT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88.00%、87.63%、89.29%; CEUS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E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能显示TACE术后HCC病灶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在判定病灶残留方面优于CECT,可为临床评估TACE术后疗效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PHC患者60例,均应用TACE治疗,术后3个月至6个月,每个月时点均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CT和MRI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0例PHC患者中,有73个病灶。我院应用DSA后,显示51个病灶为肿瘤残余或复发;22个病灶无异常情况;而使用CT和MRI,分别显示36个和50个病灶有肿瘤残余或复发。MRI的准确性、敏感度均高于CT(χ~2=6.245,P=0.012;χ~2=6.468,P=0.011)且判断术后肿瘤包膜病灶能力较高(χ~2=13.567,P0.01)。结论 MRI能够较准确地检测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更好评价肝脏情况。  相似文献   

16.
陈卫  邓俊  陆忠华  周颜  王娟华  姚悦萍  顾岚  周敏 《肝脏》2014,19(1):28-30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随访生存期,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7%、22.7%,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相关因素包括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癌栓、肿瘤病灶类型、肿瘤累计直径、碘油沉积类型;多因素分析与预后相关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碘油沉积类型。结论 TACE术前相关因素的评估对预测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癌患者于肝切除术前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否有效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此,本文比较了1982~1994年间140例肝癌患者肝切除的结果,其中105例术前行TACE(Ⅰ组)。35例术前未行TACE(Ⅱ组)。TACE用药包括:丝裂霉素10mg、阿霉素10mg,两者均混悬于碘油中注射,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TACE至肝切除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72.9(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肝癌(HCC)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HCC患者于TACE前后行屏气状态下多个弥散梯度因子的DWI,选用固定参数组合自旋平面回波(SE-EPI)序列于屏气状态下测量瘤灶、邻近未累及肝实质区与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SI),观察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及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判断肿瘤的残存及复发情况。将检查结果与CT增强扫描结果比较。结果随b值增加,肝脏DWI图像质量呈下降趋势。b值取600s/mm^2时,肿瘤组织与肝实质之间存在最佳对比度。TACE后肿瘤的ADC值普遍增大,多排CT和DWI检测肝复发灶的敏感性分别为28.12%(18/64)和43.75%(28/64)x^2=10.41,P〈0.05。结论DWI对HCC行TACE治疗后病灶转移复发的检出率高;在评价TACE效果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对晚期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TACE)的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1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ACE,采用MR-DWI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51例肝癌患者行第一次TACE术前,有53个病灶,并呈现圆形。第二次TACE术前,有21个病灶碘油沉积良好,且造影后没有明确肿瘤染色。当造影后肿瘤实质成分能够看到肿瘤染色,表明有复发或者残留。b值分别取400 s/mm2、600 s/mm2、800 s/mm2,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均随着b值的逐渐增大,其ADC值明显降低(P 0.0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值与ADC值呈现负相关关系(rs=-0.453,P 0.05)。同一b值ADC值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在术后1周明显,并且术后1月均有下降趋势,但是仍然高于术前(P 0.05)。结论 MRDWI可有效评价晚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疗效,能够为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原发性癌(PL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行TACE治疗的92例PLC患者,在TACE术前后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肝内病灶密度、强化方式、边界及大小变化,探讨CT检查对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 结果 在73例肿块型PLC患者,Ⅰ型碘油沉积22例(30.1%),Ⅱ型40例(54.7%),Ⅲ型8例(10.9%),Ⅳ型3例(4.1%),在19例结节型PLC患者,Ⅰ型碘油沉积14例(73.6%),Ⅱ型4例(21.0%),Ⅲ型1例(5.2%);肿块型PLC患者TACE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5%(69/73),结节型为94.7%(18/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检查能有效评估PLC患者TACE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影像学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