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自尊是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低自尊是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异常的重要根源。形成良好的自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自尊意识的培养、为促进其心里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采用在国内外已经多次应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1]对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牟县某高校大学生吸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该高校一至三年级共715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659份,收回率为91.9%。经调查,该高校学生现在吸烟率为9.3%。性别、所处环境与现在是否吸烟有关。性别是吸烟的危险因素;随着年级的升高,吸烟率呈下降趋势;吸烟的首要原因为好奇,其次为解闷、泄愤;初次尝试吸烟的时间主要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结论大学生对吸烟的危害、认知度较低,但吸烟率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可是近一半的吸烟者已成瘾,无法戒掉。总之,开展控烟运动已刻不容缓,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尊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1118名。用总体自尊量表、幸福感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被试的自尊水平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高中生总体平均自尊水平指数为19.42±4.66。自尊量表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呈中度负相关,自尊水平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总分及其8个分量表均呈正相关,对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及其他因素在α=0.05水平上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学习能力、同学关系、学习成绩、自我期望和学习压力5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山东省某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人口学调查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对山东省某公安院校3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某公安院校388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分为(74.81±10.92)分。年级、母亲教育程度、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心理活动参与情况是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山东省某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年级越高、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人际关系越好和参与过心理健康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建立普遍性与特异性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适应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大学生适应量表和调查者自制的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济南市2所综合性院校882名在校文理工医大学生的适应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适应水平的平均分数为(111.23±26.71)。不同性别(F=12.821,P<0.001)、年级(F=19.744,P<0.001)、专业(F=8.235,P<0.001)的大学生在适应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读理想专业(χ~2=13.03,P<0.05)、父亲学历较高(χ~2=20.07,P<0.05)、与父母关系亲密(χ~2=14.39,P<0.05)、参加社团(χ~2=8.99,P<0.05)的大学生适应水平较高。结论济南市女大学生适应水平高于男生;大一比其他年级更能适应环境;文科比工科学生适应水平更高;就读理想专业、参加社团活动、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学生适应水平分别高于就读非理想专业、不参加社团活动和与父母关系疏远的学生;父亲学历与孩子适应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给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1]。在校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其食品安全现况亟须受到关注[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以保障我国人民食品安全为根本。本研究继《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食品安全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武汉大学在读本科生的调查,探讨大学生抑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访谈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武汉大学本科学生201人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结果201名调查对象中,存在抑郁者7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5.32%;轻、中度抑郁者57人,占抑郁者的80.28%;重度抑郁者14人,占19.72崛。不同性别、学科和年级的大学生抑郁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抑郁状况不容忽视,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和学科。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建立大学生控烟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沈阳市2所大学1 1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 104份。平均年龄(21.0±1.4)岁。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尝试吸烟率为47.7%(男生62.4%,女生27.2%),调查前1个月吸烟率19.7%(男生29.4%,女生6.1%);每天吸1支,连续30 d,吸烟率为7.4%(男生11.7%,女生1.3%)。开始吸第1支烟的平均年龄(17.7±4.3)岁,其中男生(17.5±4.2)岁,女生(19.1±5.4)岁。大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有周围人吸烟、朋友吸烟、感到伤心、对烟草依赖等。结论 大学生吸烟率较高,应针对环境、心理、行为等因素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湖南湘西地区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亚健康状态评价标准问卷(suboptimal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25,SHSQ-25)对湘西5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湘西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36.56%。多种因素能够影响湘西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其中,性别、钱够花、已经确定考研或已经确定了就业单位、生活规律发生重大变动(饮食睡眠规律改变)、本学期参加了大学英语(CET4或CET6)或计算机等考试是亚健康的影响因素(OR=1.744、1.805、1.689、0.481、1.570)。结论湘西大学生亚健康现象比较普遍,学校应加强亚健康健康宣教,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或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HIV主动检测艾滋病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促进大学生HIV主动检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3—5月在山东省潍坊市某高校抽取调查对象共670名,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主动检测意愿及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670份,回收有效问卷666份,问卷有效率为99.40%。被调查大学生中有56.31%(375/666)报告有HIV检测意愿,在不同性别(χ2=10.543,P=0.001)、有无性行为经历(χ2=57.280,P<0.001)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女性(OR=2.932,95%CI:1.803~4.770)、医学专业(OR=5.562,95%CI:3.491~8.860)、有性行为经历(OR=3.547,95%CI:2.160~5.824)、基础知识认知情况优秀(OR=2.751,95%CI:1.257~6.021)、对艾滋病人接纳程度中(OR=12.195,95%CI:6...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山东省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4—5月抽取山东省6所高校7 719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  结果  山东省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对能力得分(46.22±8.47)分,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事前的个人预防(15.65±2.75)分、事后的配合处置(15.18±3.08)分、事中的个人防范(15.01±3.2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专业(文史类、理工类)、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专科及以上)、母亲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专科及以上)、是否知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否参加应急演练、是否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相关因素(B值分别为-1.53,-1.78,-2.08,0.60,0.81,1.11,1.38,0.78,1.65,1.86,9.14,2.00,2.62,P值均 < 0.05)。  结论  山东省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对能力较好,但应对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通过加强应急教育、提升家庭内部支持等促进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和自尊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安徽省2所高职院校3867名学生,探讨其人际关系与自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高职学生人际困扰检出率为36.6%,男性人际关系困扰得分高于女生(t=3.43,P=0.001);男女间自尊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0,P=0.46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上,不同生源地、不同朋友数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高职学生人际困扰检出率较高,影响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和自尊水平的因素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了解贵州省大学生吸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好、中、差3座城市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共2 451名为调查对象,描述大学生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现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现在吸烟的主要因素.结果 贵州省大学生尝试吸烟率为50.8%,初次尝试吸烟发生的高峰年龄为8~13岁(35.2%);现在吸烟率为2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大三、月生活费≥1 000元、单亲、家人抽烟和同伴吸烟是影响大学生吸烟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2,1.44,1.48,1.69,1.47,1.88,P值均<0.05).结论 贵州省大学生尝试吸烟率较高,现在吸烟率较低,烟草依赖性小,现在吸烟行为影响因素较多.针对大学生开展烟草危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环境干预可能降低大学生烟草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州医学院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 7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 787份,有效1 705份。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大学期间性健康教育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4%的大学生回答大学期间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仅33.5%认为效果很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性"以及"母婴"三个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高,分别为97.7%、97.4%和96.0%;对"目前有无检测艾滋病的可靠方法"、"献血/输血者"是否为易感人群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3个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依次为65.7%、57.0%和51.3%。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6分:农村占62.8%,城镇占6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5);大一占44.3%,大二占60.1%、大三占73.0%,大四占86.4%,大五占7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3.5%,初中占63.6%,高中(中专)占66.2%,大专及以上占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2.8%,初中占63.5%,高中(中专)占73.0%,大专及以上占7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5)。0.9%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数为0种,3.5%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9种,70.2%来源于医学书籍。结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提高,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校内传播,为今后正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北省4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循证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部分高校的874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和网络成瘾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网络成瘾状况。  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0%,男生成瘾检出率为59.1%,女生为63.9%;轻度占82.5%,中度占17.0%,重度占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学生、文科类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OR值(OR值95%CI)分别为2.58(1.84~3.62),1.47(1.02~2.11)];母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络成瘾率较低(OR=0.49, 95%CI=0.24~0.98);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和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网络成瘾率高(初中OR=1.52, 95%CI=1.01~2.29;本科及以上OR=2.30, 95%CI=1.16~4.56)(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干预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了解青海省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现状及其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对青海省3所高校1 4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青海省在校大学生健康、亚健康、不健康比例分别占25.2%,69.7%,5.0%.青海省在校大学生健康危害行为按报告率排序依次为熬夜(84.6%)、每周上网超过5 h(65.3%)、饮酒(33.1%)、吸烟(12.4%),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校、民族大学生健康行为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因素有性别、BMI、吸烟、饮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饮酒是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不健康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应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连峰 《中国校医》2005,19(5):478-480
目的 探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适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大学生适应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问卷、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2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在SPSS 11.5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性别、年级、应对方式、个性等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加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并注意不同性别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了解合肥市在校大学生近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近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合肥市8所高校共2 935名大学生进行视力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8所高校大学生总体近视率为8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的保护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较高(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OR=0.772,95%CI=0.620~0.961;本科或大专:OR=0.584,95% CI=0.393~0.868)、喜好硬食(OR=0.591,95% CI=0.444~0.786)、每天睡眠8h以上(OR=0.789,95% CI=0.641~0.971)、每天户外活动1h以上(1~2 h:OR=0.719,95%CI=0.558~0.925;>2 h:OR=0.329,95% CI=0.182~0.594)以及注重保护视力(比较注重:OR=0.481,95% CI=0.387 ~0.598;十分注重:OR=0.281,95%CI=0.154~0.513).而父母有近视(一方近视:OR=2.452,95% CI=1.806~3.330;双方近视:OR=3.971,95% CI=1.925~8.191)和每天看手机时间较长(<2 h:OR=1.768,95% CI=1.211~2.583;2 ~4 h:OR=2.392,95% CI=1.629~3.512;>4 h:OR=2.028,95% CI=1.367~3.008)是导致近视的危险因素.结论 良好的用眼和生活习惯对预防近视有重要意义.应指导大学生采取相关保健行为,以预防新发近视和缓解近视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云南省城市大中学生吸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青少年控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9 880名云南省城市在校大、中学生进行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大中学生尝试吸烟率、吸完一整支烟报告率、第一次吸完整支烟时≤13岁构成比、近期吸烟率分别为43.1%,36.0%,52.6%和23.2%,不同人口学变量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片区、学校类型、性别和总体学习成绩等人口学变量对尝试和近期吸烟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云南省城市大中学生吸烟行为较为严重。应注意学校类型等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山东省青少年的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抑郁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和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835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青少年抑郁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 山东省青少年CES-D平均得分为(17.35±11.25)分,抑郁检出率为48.7%,可能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检出率为12.7%(102人),肯定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检出率为36.0%(共290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差(OR=1.57,P=0.031)、感觉课程难度难(OR=3.91,P=0.039)、家庭不和睦(OR=1.74,P=0.021)、权威型教育方式(OR=1.84,P=0.010)、社会关系差(OR=2.39,P=0.023)、不能获得帮助(OR=3.16,P<0.001)、内向型性格(OR=1.66,P=0.013)、心理健康差(OR=33.31,P<0.001)是山东省青少年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山东省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较高,需要高度关注。学习成绩差、感觉课程难度难、家庭不和睦、权威型教育方式、社会关系差、不能获得帮助、内向型性格、心理健康差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筛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降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