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及矿物,其气味常具有一定的“偏性”,如太寒则伤阳,太热则伤阴,太酸则损齿伤筋,太苦则伤胃耗液,太甘则生湿助满,太辛则损津耗气,太成能助痰湿。加工炮制,就是通过外部的条件,使药性发生变化,不至“太过”或“不及”,克服药物偏  相似文献   

2.
四气五味为中医传统识药、用药的理论,属一方,何以气与味的升降浮沉之性有若相反,与五行、气化的升降浮沉理论相关。据此解释何以同乃是因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之故。又据四时用药,有“升降沉浮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之说,文中分列四时,并据仲景方及其他医家方以作说明。  相似文献   

3.
四气与五味     
力军 《家庭中医药》2006,13(7):13-14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又有医家称此为药物的“性”。性气最早见于《素问》,《神农本草经》首先将性气落实于每一味药物,李时珍说:“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说:“寒热温凉,在天则为气,在药则为性。”  相似文献   

4.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药  相似文献   

5.
,/叭尹叭甲叭了甄才叭尹叭才叭才叭碱叭了叭叮叭叮公酸为收敛固涩药.苦燥脾湿泻火好,甘缓和中辛卜气_血,辛散发汗又开窍.咸能软’里并润下.淡渗利水奏奇效.寒热温凉从所逆,四气五味运用妙。四气五味功效歌@白善信$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  相似文献   

6.
中药种类繁多,功效千差万别,古人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说明其内在联系.不同味的药物可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而同一种味的药物,其作用往往有某些共同之处.同时,气与味是密切相关的,五味必须与四气结合起来理解.先谈谈五味的作用特点:1.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作用.辛味药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气芳香,能发散表邪或疏利气机,用于邪束肌表及气滞等证.其特点归纳到一点是善于行走.辛味的强弱,往往反映其发散、行气作用的强弱.辛味虽有温凉之别,然辛温(热)者居绝大多数.如辛温解表药、行气药、化湿药、温里药等均是.因其温热,所以还兼有散寒作用.辛凉药除部分辛凉解表药外,其他类药物为数极少.有的中药教材以菟丝子为例(或以《素问·  相似文献   

7.
丁伟 《河南中医》2019,39(2):176-179
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土爱暖而喜芳香,治疗脾胃病常选用芳香之品,而芳香之药多性味辛香温燥,辛行气,香通气,苦温燥,畅中焦气机则复脾胃升降之态,如陈皮、砂仁、藿香、豆蔻等药,醒脾助运,开胃和中。五味入五脏,五脏应五行,四气五味在脾胃遣方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升热浮凉降寒收,温热助脾以温升,寒凉助胃以凉降,各有生克之道。  相似文献   

8.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了病就要服药,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因为疾病的不同,所以,就要使用不同的中药,病药相合,才能以药治病.因此就先需要了解中药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中药四气五味的量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反映药物电子得失能量的 ,即量化其阴阳和大小的。四气反映阳—受电体—酸的能量 ,五味反映阴—给电体—碱的能量 ,四气、五味均可量化。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是自古以来中医处方用药的理论基础,中药“气味”是中药“药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在中医用药实践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笔者试就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结合中草药化学知识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杨玉红 《中医研究》2010,23(8):23-24
五味是药物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五味可视为五类基本性质。药物主要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性质而发生作用的。四气不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是用药之后的4种效应,即药物作用的4种属性.因此,四气是在药物的五味作用于机体之后才产生的。五味是性质,四气是效应,五味与四气的关系是药物与效应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此,五味与四气之间就应有其内在联系和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五味与四气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味是中药的固有性质,是中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四气是药物作用的四种性质,是在五味的基础上产生的作用。在五味与四气的具体关系上,辛味药主要产生温热作用,甚少产生寒凉作用;苦味药与之相反,产生寒凉作用的多,产生温热作用者少;咸、甘味药以产生寒凉作用者为多;酸味药产生寒凉及温热两类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因其高发病率和广患病人群,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合理使用中药进行临床辅助治疗,已成为共识。而在方剂和药品的使用中,如何选用、炮制和合理配伍,关系着临床治疗的最终疗效和患者的切身利益,是乳腺癌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文章从药性炮制、配伍及升降理论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药性味及其搭配对乳腺癌诊疗和组方的意义和应用。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运用得当,不仅可以缓解病痛,更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4.
从升降气机探源中药“四气五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经典认识人与自然以"元气一元论"为基准,从而阐释正常人体的升降气机。阴阳升降失常,四时五脏之气失衡无序,因而人体之所发病。中药治病,全因四气五味纠助其气机流畅,恢复元气升降之偏性,元气周流一身,诸病则能自愈。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对菟丝子四气五味的记载,结合中药性味理论,从效用、使用注意等方面,阐述菟丝子四气有平温之争的原因;从效用、滋味等方面,探究菟丝子在古本草中出现的辛、甘、苦、淡4种药味,分析得出:辛、甘二味源于其效用,苦、淡二味源于其口尝滋味。  相似文献   

16.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一门实践科学,是我国人民千年来在生产活动中的经验积累,正象鲁迅先生说的:“砒霜有剧毒,只是寥寥五个字,可是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就是给砒霜所毒死的,后来大家才总结经验说是‘砒霜有剧毒’。”中医是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来阐解中药的药理作用。这些理论是否科学?其科学表现在那里?应该用什么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17.
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神农本草经》序称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自古以来 ,各种中药书籍在论述一药物时必先标明其性味 ,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以及临床用药 ,都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就中药四气五味的内容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的分析综合 ,以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1 四 气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和温热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寒与凉 ,温与热性质基本相同 ,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温次于热 ,凉次于寒。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反应概括…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