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300例,所有病例患者在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六大基本证候因素,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同时进行单证及复证的分布分析。结果:海南地区300例中风患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主,其中3种证候组合表达为常见,复合证中以风痰瘀、风瘀虚证为多。结论:海南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以单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主要以3种证候要素组合表达的例数最为多见,发病主要以风痰瘀、风瘀虚所占比例为最高,火热证的出现多伴随有痰湿,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较为少见。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的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消渴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方法:按照WHO诊断标准、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和中医辨证标准,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中医证候以风证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痰证与火热证,其余证候发生频率依次为血瘀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证候组合以三证组合形式最多,其次是二证组合;三证组合中以风证、痰证、火热证组合最多。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消渴中风病)急性期以标实(风证、火热证和痰证)为主,痰浊和瘀血为脑梗塞急性发作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风动是其发作的环节,火热可能是该病的加剧因素。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影响疾病演变的主证,探寻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的方法,对发病72 h内入院患者进行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连续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结果]缺血性中风病起病24 h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相关;痰证与风证、火热证相关;至发病48 h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和气虚证相关;痰证与火热证、气虚证相关,气虚证与风证、痰证、血瘀证均相关;而至发病72 h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痰证、气虚证和火证均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是风、火挟痰上犯清窍,壅滞脉络,气虚血瘀,气不化津则痰凝,痰瘀互结,致气虚益甚,使疾病不断恶化;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上蔽神明,阻塞脑府脉络,而加重神机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5.
宋汉秋 《河南中医》2011,31(10):1094-1094
目的:研究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证候学。方法:对87例符合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量化诊断,每个证以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最高30分。结果:痰瘀证、风痰瘀证常挟气虚证候,气虚血瘀证候多见,阴虚证候型相对较少。结论:气虚血瘀证是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之一,中风病急性期应重视气虚在中风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探讨海南地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在海南全省共5家医院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共400例,对各量化指标进行评分、辨证,以观察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本次纳入的400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以两证组合最多,有198例,占49.5%;3证组合有113例,占28.3%;4证组合57例,占14.3%。而在198例两证组合患者中,又以"痰证+血瘀证"多见,占57.6%,其余为"风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血瘀证",分别占21.2%和15.2%。同时,113例3证组合患者中,以"气虚证+血瘀证+痰证"最多,占28.3%,其次为"火证+痰证+血瘀证"占15.9%。结论:海南地区中风恢复期患者证候存在多证候组合趋势,且以"痰证+血瘀证"最为常见,这与海南地区气候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证候复杂多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要素,这些证候要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运用.但由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证候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差异,而此类调查却未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缺血性卒中证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100例缺血引起中风三个不同阶段的患者,从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证明与解释。结果: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急性期以两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体质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互关系,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从体质、证候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进行分析。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61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风痰瘀阻证患者出现频率最高,共30例;痰湿质是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易发体质,共20例;体质与证候对应关系分析显示:气虚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风痰瘀阻证;证候与MMP-9,IL-6关系: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IL-6分布经Z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证患者;风痰瘀阻证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患者;证候、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6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杂合突变34例;纯和突变15例;无突变12例,该基因位点突变率是未突变患者的4.08倍;痰湿质患者发病后其MTHFR C677T基因型倾向于表现为CT基因型;风痰瘀阻证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TT基因型;阴虚动风证患者发病后易发生杂和突变,表现为CT基因型。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体质关系分析显示,痰湿质、平和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提示发病前如对于偏颇体质进行调理,或许对预防缺血性中风病有一定效果;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MP-9,IL-6关系分析显示,风痰瘀阻证与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气虚血瘀证与MMP-9水平具有相关性。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T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C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阴虚动风证;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CT基因型患者易表现为痰湿质。为更深入地认识缺血性中风病病机提供依据,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取49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建立诊断阈值,通过阈值辨证结果,分析本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浊、阴虚、火热等证候要素,可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证候要素、3个证候要素、4个证侯要素及4个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气虚、气滞、痰浊在本病证候要素总体分布及组合分布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病机特点为气虚为本,气滞、痰浊为标,临床应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广东地区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的调查研究,探讨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方法:通过广东地区的13家分中心为期1年的病例收集,共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主要调查辨证要素及其组合的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本研究发现入选时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气虚(70.60%)、痰浊(51.40%)、血虚(31.2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血两虚痰浊证为最多;入选1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61.50%)、痰浊(52.30%)、血瘀(34.0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虚痰浊血瘀为最多;入选2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53.20%)、血瘀(38.50%)、痰浊(33.00%),气虚痰浊血瘀依然是占比例最多的证型。结论:总结了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演变规律,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对1 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方法:在五家医院多中心、大样本收集1 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结果:运用聚类的方法把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聚成6类,经中医专家辨证第1类心肾阴阳俱虚、第2类气虚血瘀、第3类肝气郁结、第4类脾气虚弱、第5类痰瘀互阻、第6类气虚。应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得出血瘀和痰浊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依次为气虚和血瘀,气虚和痰浊,气虚和肝虚,气虚和阴虚等关系较紧密。从图表可知气虚、血瘀和痰浊位于所有症状和证候的中心,初步推断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结论: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此外再兼加阴虚、肝虚可以覆盖85%以上的病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研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合并病及中医证候要素。结果调研73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脑卒中的患者94例,占12.77%。稳定性冠心病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07%)、痰浊(363例,49.32%)、气虚(344例,46.74%)。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65例,69.14%)、气虚(47例,50.00%)、痰浊(44例,46.81%);亚组分析显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无论男女均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糖尿病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较不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结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基本症候是血瘀、气虚、痰浊,气滞是其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对缺血性中风病进行辨证分型。方法:检索1999-2009年核心期刊中关于缺血性中风病中医文献,收集缺血性中风病症状、体征,确定缺血性中风病症状术语条目表。运用频数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进行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结果: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结合频数分析得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瘀阻络、风痰上扰、肝阳暴亢、痰热腑实为缺血性中风病现代文献证。结论: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缺血性中风病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