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医理论对心、脑功能的认识以及心和脑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提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重点阐明脑心同治理论在双心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基础,指出炎性反应是脑心同治共同的病理基础,"气痰瘀同治"是"脑心同治"的主要治法。进一步明确了脑心同治理论的适用范围,评价了脑心同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迪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8-4296
中医"脑心同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尽管"脑心同治"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的阐释。为了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该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思想以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疾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为例,对"脑心同治"机制进行深入挖掘。该研究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以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而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脑心同治理论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发展而来,该文提出了在脑心同治理论基础上,构建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的思路,包括脑心同治网络建模、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脑心同治方药体内过程研究等。该文以脑心同治网络建模为例,采用数据库以及文献搜索收集疾病相关基因,并通过网络构建与模块分析,最终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关键生物过程包括氧化应激、代谢、炎症等,其中GSK3B,NOTCH1,CDK4等基因占据网络子簇中关键节点。运用该研究平台,获得了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调控的生物分子网络模型,从而发掘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共有靶点与作用途径。其中,GSK3B在网络中与丹红注射液成分相关性最多,且其所在的子簇涉及到的生物功能有细胞氧化应激。根据分析结果,在氧化损伤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模型上验证了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氧化损伤后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其保护机制与提高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且丹参与红花配伍具有协同效应。以上结果显示,采用网络建模等方法,可研究揭示丹红注射液等脑心同治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提出的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框架,为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洋洋  虞立  赵超  万海同 《新中医》2021,53(5):14-19
心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疾病,有高死亡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三大特征。中药复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等特殊优越性,脑心同治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通过药方组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中药复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阐明中药复方通过其药效物质基础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结合活血化瘀、养阴益气、通脉舒络等中医理论来防治心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脑心同治"理论是指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治疗和同法治疗,其秉承了"异病同治"的基础理论。中医对心与脑的关系有着心脑相通的认识,西医也认为脑和心关系非常密切,并且心脑血管疾病都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以上可为"脑心同治"提供了可性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糖尿病、肥胖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探索的热点,与中医"脑、心、脾"密切相关。文章以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为指导,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I)网络学说对糖尿病、肥胖发病机制的分析,探讨中医"脑心脾"三者相互关系,有助于阐释糖尿病、肥胖多因素多靶向的基础病变机制和发病趋势,为脑-心-脾同治以及建立"脾本质"、中医"脑-心-脾"神经内分泌轴等假说,开展相关实验机制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心胃同治"理论,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涉及"心胃同治"理论的条文的整理、分析,总结"心胃同治"理论。结果:《金匮要略》中涉及心病及胃者6条;胃病及心者7条;心胃同病7条。结论:心胃同治的理论在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治疗心病时辅以治胃,治疗胃病时辅以治心,或调心以治胃,调胃以治心,心胃同调不失为一个好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心脑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若在治疗上只是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则十分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中医学认为,人体心脑无论是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同治"也不仅仅只围绕于"心""脑"二者之间,其中"肾"(肾系统)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医"肾"理论认为肾精亏虚是导致心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在治疗上滋肾大法与"心脑同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逯莉  颜江  介磊  许刚  杨晓凤  席莉 《陕西中医》2021,(2):256-261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和整合药理学分析方法,分析经典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的研究热点,探究其“脑心同治”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查阅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瓜蒌薤白半夏汤文献,利用Ucinet 6和Net Draw 2.084可视化网络分析研究热点。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V2.0(TCMIP V2.0),预测瓜蒌薤白半夏汤化学成分靶标、心脑病证(冠心病和中风)证候靶标,富集分析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脑病证的核心靶标和作用通路,绘制多维关联网络分析作用机制。结果:瓜蒌薤白半夏汤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病因病机、处方组成等方面; 得到瓜蒌薤白半夏汤活性成分28个,主要是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甾醇类等。得到核心靶标128个,其中关键核心靶标52个。参与生物进程通路16条。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 “脑心同治”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炎症相关通路发挥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经典名方的传承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心、脑在生理、病理上存在密切联系,在治疗上应本着"心脑同治"的原则,但临床上对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不能局限在心、脑二者之间,还应重视到"肾虚"和"瘀血"两方面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从"肾虚血瘀"理论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心脑同治,体现"肾虚血瘀"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机,在治疗上应补肾活血与心脑同治并举,并重视其治未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病机特点,结合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探讨"心""脑"与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相关性。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临床针灸治疗本病取穴规律,进一步探讨调理"心""脑"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针灸取穴思路。卒中后焦虑障碍属于脑器质性焦虑障碍,神机受损是其基本病机,"心""脑"共患是发生卒中后焦虑障碍重要原因。针灸治疗从"心""脑"同治的角度出发,以五脏、气街、四海、经络等理论为依据,结合针灸配穴的方法进行选穴,穴取百会、风府以调脑,取心俞、神门以调心,心脑同调,有助于缓解卒中后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14.
“肝脑同治”抑郁症理论源于本课题组临床经验总结,为阐明其机理,从中医理论、现代医学、临床应用和方药研究角度进行初步探究,认为“肝脑同治”中医理论本质为“肝心同治”,即调节心脏功能以治疗抑郁症脑部病变,协调心肝二脏相互作用以干预病程进展。现代研究证实抑郁症存在肝脑共病的病理基础,且肝脑相互影响,疏肝可健脑,醒脑可畅肝。肝、脑可以肾精作为联络中介,填精益髓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肝轴和神经内分泌网络,关键脑区的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和Ca2+信号通路是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重要脑中枢机制,肝-脑炎症轴对肝脑之间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沟通调节作用。加味丹栀逍遥散为丹栀逍遥散加味入归心经的石菖蒲、远志所组成,以加强宁心安神、醒脑开窍之功,协同疏肝理气、和血养脾药物以增肝脑同治之效;逍遥散类方抗抑郁症机制研究为该方“肝脑同治”抑郁症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探究“肝脑同治”抑郁症机理,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支撑,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心胃相关理论在中医古籍中论述颇丰,从理论到病案均可见其相关性。本文首先讨论心与胃的范畴,并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从经络相连、五行相生、气血相生、病理上母子相及等方面阐述其相关性。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逐渐完善,其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应用广泛,更加需要现代研究作为支撑。本文结合近几年文献,研究心与胃在生理病理方面联系,以及当今临床使用情况,主要通过"心胃同治""心病治胃""胃病治心"三方面加以说明,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疾病的重点靶器官(脑、心脏)特有的功能不同,临床治疗学发展成为以专科(心病科、’脑病科)为主,而一个专科很难联系到心、脑同防同治。为此,根据心脑血管疾病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并充分领悟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赵步长教授提出“脑心同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创制了脑心通胶囊等“脑心同治”中药新药。“脑心同治”概念的提出,为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疗效,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心脑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心脑同治"已逐渐成为中医和西医学术界的共识。心脑同治的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心和脑二者之间,在二者之间有"肾脏"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肾脏来解读"心脑同治"理论,论述心脑肾的病理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心脑肾通过督脉维系着密切关系、肾虚是心脑病变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心脑同治与养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介绍张金生教授运用"肝脑同治"理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分析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对"肝脑同治"理论及其经验方—小柴胡汤及其用药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组方规律,为异病同治的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药智网数据库收集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处方,运用Excel 2010、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3.0等统计软件进行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7首中成药处方,涉及中药133味,累计频数335次,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6味中药分别是丹参、川芎、当归、黄芪、地龙、红花;药性主要为温性、平性、寒性;药味主要集中在甘味、苦味、辛味;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最为常见;分类多以活血化瘀类药、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4对,如丹参-川芎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益气活血类与行气活血类两类,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和通瘀煎。此外,37首中成药主治中医证候共12种,如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等。结论: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核心,辅以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等,为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17日,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大会暨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中西医两大系统将更深入地临床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