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体质类型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对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和内火(30.8%)。体质主要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8.8%)。体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广义规则归纳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OCSP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OCSP分型,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运用广义规则归纳对发病第3天至第14天共12个时间点共计10152例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义规则归纳得出语句包含证候要素和OCSP分型的关联规则共9条,并有2条规则体现出证候、OCSP分型与发病天数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OCSP分型、发病天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体现了病证结合的理念,为临床医师通过患者的中医证候把握疾病发展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中风病证候要素与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部位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新发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资料,ASPECTS方法进行分区,并对患者证候要素积分。以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部位为行变量,以证候要素为列变量,进行简单对应分析数据处理,筛选出痰证、火证、血瘀证、热证、风证等变量,行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M1、M2、M3、M4、M5、M6分区和中医证候要素痰证、火证、血瘀证、热证、风证的轻、中、重值积分值为变量,进行多重对应分析,2个维度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779和0.737,大于0.5,并且累积解释90.70%的变量。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1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痰证轻型、火证中的中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2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痰证中的中型、火证中的轻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3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火证中的轻型相关;急性大脑中动脉M4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的血瘀证轻型和风证的中型相关;急性大脑中动脉M5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风证中的轻型、热证中的中型、血瘀证中的轻型、火证中的重型相关联。急性大脑中动脉M6分区与中医证候要素中火证中的重型、血瘀证中的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演变。方法以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30天的证候要素,应用关联分析法,构建复杂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抽取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核心关系网络,分析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的动态演变。结果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患者入院时证候要素以风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14天、发病30天均以痰证、血瘀证为主。在具体表现方面,入院时以病情数变、神情躁扰不宁、发病即达高峰、高黏滞血症、脉细或细数等表现为主;发病14天时以脉滑或濡、脉弦、舌紫黯为主;发病30天时以高黏滞血症、脉滑或濡、脉弦、舌紫暗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呈现动态演变,痰证、血瘀证贯穿了病程始终,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风病例520例发病后3、7、14、21、28、90 d的证候演变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结果:中风发病初期,内风证表现最为明显,3 d后比例降低;内火证、痰湿证与气虚证在不同时间点的比例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气虚证、痰热、痰热持续组NIHSS评分均显著较高,BI评分均显著较低(P0.01)。多因素分析,气虚证与痰热持续是中风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中风病虚实证候与患者预后相关,气虚证及痰热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准确评价证候,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的基本特征.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入院的时间分为0~24小时以内,72小时以内,7天以内3个时间段,对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证候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痰证、风证、火证、瘀证的发生比例较高,分别为71.2%、59.3%、47.5%、44.9%.风证的发生与发病时间、吸烟相关,火证与吸烟相关,气虚证与性别相关,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以实证居多,部分证侯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病程、病变程度、患者的体质及既往生活习惯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微循环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行NIHSS评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的分布及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与年龄、NIHSS积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均呈直线负相关(P 0. 05);证候要素上与气虚证存在显著直线负相关(P 0. 01),气虚组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低于非气虚组(P 0. 05)。余证候积分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 0. 05);证候表现及分布上,以痰湿证候为最多,其次为内火证和气虚证。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或气虚证候越明显,则其末梢微循环越差,且在此阶段内表现最明显的证候为痰湿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以及证候要素特点,分析经脉气血流注与证候要素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8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和发病时间,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发病的时间规律,并计算发病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证候要素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形分布统计分析,r值为0.018,经雷氏检验P0.05,故缺血性中风发病无显著的值日经聚集趋势。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的发病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04分,发病高峰期为3时02分至11时06分,r值为0.5238,经雷氏检验P0.05,即寅时至巳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痰湿、气虚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6,4.21,3.55。结论气血流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血瘀、痰湿、气虚证候要素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发病7天之内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18例,进行ACE基因(D/I)多态性检测,同时进行证候分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II型痰证比例明显升高,χ2=4.882,P=0.036;非DD型气虚证比例明显升高,χ2=4.750,P=0.03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等位基因与痰证、I等位基因与气虚证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资料166例,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予以赋分,检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研究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出现频数最高的为风91次,占55.2%;阴虚阳亢出现最少13次,占7.9%;火、痰、血瘀、气虚四种证素出现次数分别为73次、86次、83次、48次,分别占44.2%、52.1%、50.3%、29.1%。急性期、恢复期不同证素间血糖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风、火、痰、血瘀、气虚血糖降低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血糖水平较前升高。急性期不同证素积分与NIHSS分值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证素血糖水平与NIHSS分值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证素均可促进机体血糖升高,对血糖水平程度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医杂志》2009,50(9)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19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经络患者入选,判定中医证型,并调研其危险因素,入院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测定疾病状态,观察2周和3个月的NIHSS、BI、MRS的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中医证型脑卒中患者各危险因素的伴发率、脑卒中亚型的分布、入院时MMSE、NIHSS、BI、MR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期间NIHSS的减分值、人院后3个月期间BI的增分值和MRS≤3患者的增加例数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证为主的中医证型NIHSS、BI、MRS优于虚证为主的中医证型.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卒中中经络患者的近期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6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痰证积分与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痰证组与非痰证组相比,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证积分与C-反应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7,P0.05)。结论: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中风痰证关系密切,可作为中风病痰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609例缺血中风患者中医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研究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1999年连续缺血中风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组和非综合组的疗效。结果:609例患者,显效320例,显效率52.5%,总有效576例,总有效率96.4%;接受中医内科辩证并物理治疗的综合组总有效率96.7%,仅接受中医内科辩证治疗的非综合组总有效率88.0%,综合组疗效优于非综合组(P<0.05),且急性期疗效综合组优于非综合组(P<0.05);资料显示,609例患者中,风痰瘀务痹阻脉络证250例(急性期199例),占40.8%。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提高了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同时认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是缺血中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证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评价的角度,探讨肾虚髓亏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丰富中风病病机及证候诊断,拓宽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防治思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肾虚髓亏证患者运动功能损伤程度提供临床依据,强调肾虚髓亏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损伤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病例,根据证候分别归入肾虚髓亏组和非肾虚髓亏组,每组各45例。每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入院后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测,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记录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病例发病时的轻重程度及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组间的恢复差异。结果 研究显示,治疗前肾虚髓亏组在NIHSS评分方面高于非肾虚髓亏组(P<0.05);治疗前肾虚髓亏组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低于非肾虚髓亏组(P<0.05)。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非肾虚髓亏组要优于肾虚髓亏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健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外侧处FA值及ADC值无明显差异;肾虚髓亏组在患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外侧处FA值及ADC值均低于非肾虚髓亏组(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两组患者患侧内囊后肢FA值与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两组患者患侧内囊后肢FA值与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呈正相关;肾虚髓亏组患者患侧内囊后肢FA值与肾虚髓亏证中医证候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肾虚髓亏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病机。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损伤存在相关性,且肾虚髓亏组在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方面与其中医证候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近几年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方面阐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进展。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中西医结合能提高临床疗效。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但缺乏客观统一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给予奥扎格雷钠针剂、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气虚血瘀型加黄芪注射液;痰热风扰型加痰热清注射液;内闭外脱型,闭证加醒脑静,脱证加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CRP下降至(16.76±8.8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10.45)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制定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疗效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MBI)指数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中风病人生活质量(SS QOL)评分等.运用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疗效及经济学评价.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在FMA 严重程度、Barthel 指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卫生经济学评价: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费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 评分每减少1 分,ADL 评分每增加1 分,FMA 评分每增加1 分,MMSE 评分每增加1 分,SSQOL 评分每增加1 分,治疗组所需花费均较对照组少.结论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方案较对照组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费用使用更加合理,该方案经济、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2 d填写《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得出证候要素,运用统计分析,得出该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64频次;血瘀次之,为27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治疗后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47频次;血瘀次之,为35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其中内风证、血瘀证治疗前后出现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可能增加血瘀证、火热证,手术后的治疗应注重活血化瘀,同时适当清热、息风、化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