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调节由正常变为受损,虽升高但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种。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消渴病的萌芽阶段,即“脾瘅”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含义。本文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对整体调节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理论、意义及前景展望进行了阐述,为中医药个体化防治糖尿病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指导思想;治肾、治肝、治脾为治本之法;祛外邪、治血为治标之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不可逆的终末期肾病。肠道微生态紊乱是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之一,早期预防和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失衡对缓解DKD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与中医“治未病”认识相契合,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通过调控饮食、情志和运动改善肠道微生态以及早期监测肠道微生态变化来实现“未病先防”。结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疾病传变认识以及DKD属于“脾病传肾”的认识,先助脾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来实现“既病防变”,使DKD病情进展得以延缓,以期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DK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的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也符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管理的要求。在糖尿病治疗中,"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具体表现在:糖尿病前期的预防;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并发症之一,也是DM的主要死因。根据我们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肝癌的中医药防治体系在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已见雏形。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分别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肝癌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肝癌未病先防即肝癌癌前病变阶段,防其癌变,以扶正补脾为重;既病防变即确诊肝癌阶段,尽早择方治疗,防其加重转移;瘥后防复即肝癌缓解阶段,补虚防其复发。深入研究《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及方药,将其应用于肝癌的三级预防,对肝癌的临床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前期是处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发病人群广泛且能对心、脑、肾等身体重要器官造成损害。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的内容。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从调节体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方面防治高血压前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未病是指不具有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的前病状态,即"无典型症状,有客观证候"。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在发现异常苗头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其未病状态是指糖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低减。古代治未病尚包括"已病防变",现代医疗对象的主体是已病人群,缺少的恰恰是开展大规模的未病医疗。糖尿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实为早期预警、早期防治,借助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手段,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将糖尿病治疗重心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一旦确诊,尚无理想的可延缓和改善病情的药物和疗法。随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相继宣告失败,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转移到预防上来对降低发病率和延缓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将"治未病"理论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发展过程相结合,即健康阶段的未病先防、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前期的欲病救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既病防变。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源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等方面总结了邓运明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邓运明教授认为“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治未病”的重点是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应加强养生保健、按摩导引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张广德教授认为肝气郁滞是引起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发生的重要内在原因,并根据亚甲炎的临床表现的阶段性特征,采取分期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对该病的早、中、晚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早期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重在和解少阳,清热解毒;中期标本兼治,重在清热疏肝而兼用益气养阴之品;晚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期)以治本为主,治以温补脾肾,且各期均兼用疏肝解郁之品。此外张广德教授还十分重视"治未病"思想,重视对急性咽部炎症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亚甲炎先兆的处理,力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5.
张彬  单海燕 《河北中医》2010,32(3):447-447
“未病”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可分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4个阶段,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传而未变及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主张养生调摄、延年益寿。后世医家越来越重视"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临床意义,广泛指导了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门独具中医特色的学科。通过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对糖尿病进行前期干预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范畴,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古今中医学者对该期病因病机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就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目的在于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q-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提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的三级预防理论,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防治思路,以助于推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探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脾瘅、消渴、消瘅三个阶段,如何积极有效的进行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足护理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玉文 《河北中医》2009,31(5):765-766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并发症糖尿病足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