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从中药气味归经理论分析刘玉洁教授治疗消渴胸痹的用药特色。方法:收集163例门诊消渴胸痹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中"统计报表系统"的"方剂统计"功能,对所录入病例中药物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刘玉洁教授的用药规律。结果:治疗消渴胸痹处方中:就四气而言,温性频次最多为918次,其次是寒性662次、平性511次、凉性382次、热性99次;就五味而言,辛味频次最多为1 053次,其次是苦味980次、甘味905次、酸味820次、咸味299次、涩味150次;就归经而言,归肝经频次最多1 117次,其次是心经1 069次、脾经1 022次、肺经823次、胃经710次、肾经599次。结论:刘教授在治疗消渴胸痹时,药物五味方面,多采用辛、苦相配,辛开苦降,一升一降,调畅脏腑气机;辛甘、酸甘相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调补阴阳。药物四气方面,用药平和,其中多温、平、寒性药物,很少用热性药物。药物归经方面,多入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胃经、肾经等,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倍增。重视中药"性-效-用"整体观,调治消渴胸痹。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6,(7):901-903
目的:探讨张学文教授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特点。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临证治疗脑病处方1123首,采用EpiData 3.02软件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录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比率占26.2%,平性药占25.4%,寒性药占17.9%,微寒药占15.0%,其他药性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比率占30.8%,苦味药占29.0%,辛味药占24.2%,其他味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归经方面,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占25.8%,归心经的药物占14.8%,归胃经的药物占11.5%,归脾经的药物占11.2%,归肺经的药物占10.7%,归肾经的药物占10.3%,归其他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均在5%以下。结论:张学文教授在治疗脑病过程中,用药平和,其性多温平稍偏寒,很少使用大热之品,其味多甘、苦、辛,多入肝、心、胃、脾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胀痛主要药物的性味归经特点。方法:收集颜老临证治疗胃痛医案118例,使用Ep iD ata 3.02软件对君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录入,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君药性味归经:四气方面,微寒药物占29.2%,微温药物占29.2%,平性药物占15%;五味方面,辛味药占36.5%,甘味药占32.6%,苦味药占27.5%;归经方面,入脾经占24.3%,入胃经占16.3%,入肺经占16.3%,入肝经占15.7%。②比较首、末诊不同君药,温性药物首诊占50%,末诊占27.2%;寒性药物首诊占18.2%,末诊占36.4%。辛味药首诊占36.1%,末诊占19.4%;酸味药首诊未使用,末诊占8.3%。结论:颜正华教授在治疗胃胀痛过程中,用药平和,其性多微寒、微温或平,其味多辛、甘,多入脾、胃、肝、肺经。比较首、末诊不同君药,发现初期多用温、热、平性之品,后期用药多平、寒;初期多用辛、甘味药,后期酌加酸味药。  相似文献   

4.
五味与五脏归经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药大辞典》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再结合五味的主要功效,认为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的主要功效,认为闹事示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五脏有所不同;所有药物总的倾向入肝经,还认为心欲甘、苦,肝欲苦、甘,脾欲甘、辛,肾欲甘,而不同于《素问》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0.1)"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方剂分析等模块,分析处方用药基本特点。结果就四气而言,温性药物频次最多(7998次),其次为凉性(7866次)、平性(6763次)、寒性(3942次)、热性(95次);就五味而言,苦味药物频次最多(15 260次),其次为甘味(10 810次)、辛味(10 453次)、酸味(2794次)、咸味(1651次)、淡味(1203次)、涩味(186次);就归经而言,肝经频次最多(14 237次),其次为肺经(10 452次)、脾经(10 061次)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以温、凉药为主,甘、辛味药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与颜正华用药平和轻灵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463-1465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挖掘观察晚期大肠癌患者用药的聚集现象,客观地探索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首先利用EXCEL统计数据库各味药的用药频次,对高频中药进行性味归经与药效频次的统计,然后将晚期大肠癌患者长期服用的基础方分别纳入扶正组与祛邪组,最后运用SPSS21导入数据,运用系统聚类法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选取用药频次在前30的高频中药,按药性统计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寒性,平性,凉性;按药味统计频次,依次为甘味,苦味,淡味,辛味,酸味,涩味;按药物归经统计频次,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肾经等;按药效统计频次,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利湿化痰药等;扶正组与祛邪组各形成三个聚类方,配伍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为主。结论:治疗晚期大肠癌多以温性、归脾胃经、补虚药为主,以扶正抗癌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3)
目的 初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一般用药规律。方法 以2010年—2019年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中药处方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 2019对规范后中药的使用频次、类别、性味与归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肺系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最多,如川贝母、半夏、杏仁、紫菀等,其余则多选用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和活血药等。其药性多为寒性、温性和平性,多具有苦味、甘味和辛味,多归于肺经、肝经、胃经、脾经、肾经、心经。结论 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常首选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再配伍诸如补气药、活血药、行气药等;寒性药、热性药和平性药均为常用药,临床需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进行选择;在药味方面,多选苦味、甘味和辛味;此外,也需要兼顾其他脏腑,如肝、胃、脾、肾、心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现代技术分析吴谦等在《御纂医宗金鉴》中治疗眼科疾病方剂的用药情况。方法整理治疗眼科疾病方剂109首,统一药物名称,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继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统计得出所有方剂中使用次数大于20次的药物有18味,大于20次的药物组合有12个,出现其中一种药物时另一种药物出现机率大于60.0%的组合15个,得出4个核心组合,得到2个潜藏新处方。从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分析,具有寒性、温性、平性的药物约占97.5%,具有苦味、甘味、辛味的药物约占91.0%,归经统计中归肝经、肺经、脾经、心经、肾经五经者总占比70.8%。结论《御纂医宗金鉴》中治疗眼科疾病使用药物多有祛风解表、清肝泄热、补益功能。  相似文献   

9.
罗明辉  刘金文 《陕西中医》2020,(9):1320-132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检索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验案,经过规范化的数据整理,利用该平台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分析等,分析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有473首方剂符合本次研究要求,涉及中草药210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位分别为黄柏、土茯苓、苍术、甘草、葛根。药物四气主要以寒性、温性为主; 五味主要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 归经主要以肝经、脾经、胃经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草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治法特征进行聚类。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多以清热利湿药为主,诸药配伍主要体现清热利湿,滑利关节的重要思想,同时重视运用调理脾胃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明清文献中治疗阳痿的虫类药物处方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整理,探讨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思路。方法:对《中华医典》进行全面检索,收集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虫类处方,对药物分别按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按功效分析,明清医家治疗阳痿以补虚药为主占34.58%,尤其以补阳药为主占补虚药的56.25%;四气以温性药物比较多见,占53.64%;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占35.86%,其次辛味药占24.39%、之后为苦味药占20%;归经用药以肾经药最多占23.71%,其次分别是肝经19.44%、脾经16.16%、心经13.2%。结论: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为:(1)认识趋于全面,用药涉及多脏腑;(2)攻补兼施,仍以温肾补阳为主;(3)虫药平肝补益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3月21日杨教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50张处方,采用频数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50张处方涉及57味中药,合计用药频次646次,使用频次>30次的分别为黄芪、贯众、金银花、苦杏仁、百合、麻黄、茯苓、瓜蒌;四气中以寒性多见;五味位居前3位的是甘、苦、辛;归经位居前3位的是肺经、胃经、脾经;功效位居前3位的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结论: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冠肺炎寒温并用、甘苦兼施,以治肺为主,注重固护脾胃,将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协同配伍,以扶正解毒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疾病特点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及分析袁少英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经袁师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且疗效良好的病历处方,统计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频次,并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处方规律,聚类形成核心治疗组合及药物新处方,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结果:共纳入350例慢性前列腺炎病历处方,经统计袁师临床上常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补虚药为主,药物大多归属肝脾肾三经,并以寒性、平性及温性药物为主,五味方面则以辛苦甘为主。在常用药对分析上以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利湿活血为主,并根据系统聚类分析提炼出12对核心治疗组合、6对药物新方组合,供临床参考。结论:袁师认为“瘀”贯穿慢性前列腺炎始终,临床上常以“清热-活血-化瘀”为主轴,着重调理肝脾肾三经,采用清热不忘祛湿,活血不忘通络为主线的治法,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予以理气通络,补益通络及温寒通络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中日友好医院黄力教授门诊处方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处方进行挖掘与整理。结果 共收集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处方91例,涉及中药178味,累计用药频次1 602次。处方中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肺、脾、心、胃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中益气、健脾宁心、润肠通便、敛阴止汗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用药核心配伍组合为“黄芪-白术-茯苓-川芎-葛根”。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4类:健脾益气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消肿类;升阳解表类。结论 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多以补中益气汤中核心药对为底方进行画裁,从调整“气、血、水”三者关系入手,灵活运用补益中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三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借助文本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归纳减重文献中的用药证治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中检索中药减重文献,从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方面对文献中所用中药进行分类并统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及构成比,运用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归纳整理减重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性味,组方药物药性偏向寒温性质,药味多属辛、甘、淡味;药物归经多归于脾、肝、胃和肺经;药物功效以补虚、解表、活血、理气、利水渗湿、清热为主;常用的药物配伍为:草决明、荷叶、山楂、丹参、虎杖、首乌;茵陈、淫羊藿、防己、川芎;陈皮、半夏、茯苓;车前子、大腹皮、夏枯草;芍药、当归、黄芩、川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枳实、厚朴;柴胡、枸杞、大枣;山药、薏苡仁;黄芪、葛根、黄精。结论:临床治疗肥胖组方用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肝、脾、胃、肺经入手,多选用甘、苦、辛味的中药,寒温兼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整理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用计算机以关键词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ALI”“ARDS”,全文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进行检索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ALI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后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对核心药物及其归经、性味、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等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文献87篇,使用方剂90次,中药107味;(2)经分析宣白承气汤使用频次最多;(3)使用频次前三的单味中药分别是大黄、甘草、葶苈子;(4)中药四气以寒温常见,五味以苦辛甘居多,多归属于肺经、脾经和胃经;(5)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治疗ALI/ARDS新处方2个。结论客观呈现了目前中药治疗ALI/ARDS以治肺为关键,兼顾脾胃;以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泻下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复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7年北京301医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药复方,建立现代中药复方治疗NSCLC方剂数据库,并采用SPSS 22.0及SPSS Modeler14.2软件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因子分析、关联分析等,进而对中药复方用药规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相关机制。结果:中药复方治疗肺癌复方231首,中药389种,高频中药135味,其中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川贝母、炒黄芩、生龙骨、茯神、半枝莲;在涉及的39类药物中清热解毒药、补气药居于前列;归经以肺经、脾经、胃经为主;四气以寒、温、平、微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因子分析最后提取了1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5.595%,其中以补益气血、养阴清热散结、健脾理气化痰为主;通过聚类分析,提取了40常用得药对或药组;关联分析共得到63条关联规则,药对以茯苓→陈皮、炒白术→陈皮为常用,3味药组以生黄芪→炒白术、茯苓,生神曲→炒白术、茯苓,陈皮→炒白术、茯苓为常用。结论:肺癌主因癌毒阻滞,痰热互结,临床诊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以祛邪宜清热解毒、为主,并兼顾正气,补益气血以培元扶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张仲景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脾系统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前十五味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成、酸;归经用药依次为脾经、肺经、心经、肝经、肾经;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生姜、半夏、大枣、干姜、芍药、人参、桂枝、附子、大黄、白术、茯苓、黄芩、枳实、厚朴、黄连。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其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回复纳运,调理升降,多用甘药,注重整体,寒温并用,以温为主,虚则太阴,实则阳明,兼顾虚实,苦辛通降”40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2012年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检索出其中含虫类药的复方354首,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354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含虫类药复方中,涉及中药211味,累计使用4767次;其中虫类药33味,累计使用844次,使用最多的虫类药为全蝎、乌梢蛇、蜈蚣、地龙等;祛风湿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等6类药物累计使用90.59%;所用中药四气为温、平者占68.98%,五味为辛、甘、苦者占87.67%,归肝、脾、肾经者占57.94%。结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运用虫类药搜风剔邪、化瘀通络,扶正祛邪兼顾,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居多,归经多归肝脾肾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宗气不足证现代医案的处方配伍用药与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文献中的宗气不足证医案,建立宗气不足证医案诊疗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及复杂网络分析现代宗气不足证医案常用药物、药物功效、性味归经、药对与组方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医案131例,其使用中药共191味,中药使用频次总计1555次。其中治疗宗气不足证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黄芪(93.1%)、升麻(72.5%)、柴胡(72.5%)与桔梗(63.4%);其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肺脾胃经为主。关联频度较高的药对为黄芪+柴胡、黄芪+升麻、升麻+柴胡、黄芪+桔梗等(关联频度分别为95、95、90与83)。核心处方为升陷汤合四君子汤。结论:现代医家治疗宗气不足证以升补宗气为根本大法,其中黄芪为补益宗气之首选药,升麻、柴胡为升提宗气的要药。药物配伍规律体现为升补相济、敛散相得等,治疗处方以升陷汤为基础方,并合用四君子汤共奏升补宗气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谷晓红教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组方可能存在的药物靶标及相互作用,探索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谷晓红教授医案数据库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药物间的关联规则,挖掘核心药物及新方组合;运用SPSS软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运用TCMSP、String及KEGG数据库分析新方组合各药物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通路。结果:在筛选出的164首处方中,挖掘出2个核心药物组合和2首新方组合,总结出性味归经相近的6个高频药群,得到新方组合活性成分195个,相关药物靶标1 406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靶标31 312个,药物-疾病交集靶标1 385个,其中核心靶标300个。这些靶标构成的网络中共存在相互作用4 430项、相关通路25条(P<0.001),其中与呼吸系统关系最密切的是细胞凋亡、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新方组合核心靶标52个。结论:谷晓红教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辛凉透表、和胃化湿法为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调控炎性反应及免疫应答等多靶标复杂通路的共同干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