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艾灸防疫主要是通过艾灸消毒空气和提升人体正气的作用来达到防疫的目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艾灸治未病和防疫病的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艾灸防疫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文献,提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具体施灸穴位为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肺俞、大椎;操作方法为依次悬灸,每穴灸5~10min,灸后饮用100~150ml温开水,每天1次;并总结了5条注意事项,以期为艾灸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特点与中医“疫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防疫过程中,中医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诊疗方案和抗疫期间的临床心得,认为在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应分期辨证,重视辨寒热转变,注意培育正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的探讨上,寒湿疫毒为主要外邪,“伏燥”亦为该病病邪之一.燥火与寒湿... 相似文献
4.
5.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新冠肺炎由寒湿之疫邪引起,分别属于寒湿疫,湿毒疫,浊毒疫等诸多认识,这可能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科学地分析其病因病机,对于治疗和总结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作用和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温疫”范畴,其发病具有典型的湿毒致病特点,并与运气、地理、气候和人群的易感性相关,其病位在膜原,涉及三焦、肺、脾、胃。病机为湿毒盘踞膜原,可有寒热从化,易于影响气机升降,可耗伤正气、化热、化毒、夹寒、夹瘀,危重患者发病2~3周是疾病转折点,顺证(轻型、普通型)病情多向愈,逆证(重型、危重型)病情多呈恶化加重。应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宣肺降气、清解相合为治则,寒化佐以辛温,热重于湿加强苦寒,湿重于热侧重淡渗、芳化,腑实佐以通腑泄浊,热入营血当清营凉血,内闭外脱当留人治病。在治疗中应该坚持三因制宜和群防群治相结合,首重气机宣畅,注意给邪气以出路,时刻注意护胃气、存津液,不宜早用寒凉、滋腻,扶正需要确有正虚,并提出了辨方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温病学中疫病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进行了大体解读,提出认识和防治温病中的疫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从中医疫病学的角度审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依据其流行性、传染性特点以及发病学特点,提出该病当属中医温病学中的“瘟疫病”,认为其不同的临床病症形态是新型冠状病毒这一邪毒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不同“从化”态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和治疗;依据二者认知的不同,从五脏六腑、病因病机、整体观、平衡观、辨证施治与求同观等5方面介绍中医思维;同时,从医学史的角度谈中医对疫病的认知,并对治疫病的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的本质做扼要介绍,以期令人更加了解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11.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广泛传播,给人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研究发现,“炎症风暴”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学说,将抑制炎症因子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初步的疗效。针刺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多种炎性疾病的治疗中,大量实验亦证实了针刺能从多种途径对于多种炎症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激活多种抗炎因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故将针刺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治疗干预措施中,预计能从抑制“炎症风暴”的途径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自身免疫性并发症以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2.
13.
探索针刺参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及并发脓毒症的科学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炎性反应是NCP患者最为重要的病理基础,特别是后期危重患者多并发脓毒症而死亡。系统检索、查阅古今中外针刺抗炎相关文献,发现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及循证依据显示针刺抗炎作用显著,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迷走神经胆碱能、多巴胺能等多条抗炎通路参与抗脓毒症,这些年部分研究也发现针刺可改善脓毒症后期的免疫抑制状态,联合针刺疗法干预脓毒症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证据。故我们建议NCP患者可采用针刺疗法调节炎性反应,早期干预可调节免疫,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炎性反应因子风暴"危险,后期针刺治疗,可改善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2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迅速蔓延,已成为威胁人类的健康杀手,面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基于中医瘟疫理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病因为"湿毒",具有超强传染性及隐匿性,存在无症状传染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人传人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势进展存在预测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防治方面亦体现了三因制宜、攻补兼施及辨证论治原则。探究如何运用传统中医瘟疫理论,分析新发传染病,以期完善防治方案。这对于今后有效运用中医经典瘟疫理论应对可能再次爆发的其他公共卫生传染病,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14日本院收治的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及疾病史,通过血液生化分析及胸部CT检查患者临床情况,由5名高级职称中医师对患者舌象进行诊断,并根据《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进行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为(44.00±15.17)岁,以男性居多,57.14%的患者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旅居史,42.86%的患者有确诊患者接触史;50%以上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CD3、CD4和、CD8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增加;胸部CT显示,80%以上的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其中双肺病变占60%,病变类型以斑块状阴影居多;多数患者伴有发热(85.71%)、咳嗽(80.00%)、肌肉酸痛(42.86%)、乏力(40.00%)等临床症状;患者的证型主要是湿邪郁肺(45.71%),其次为邪热壅肺(37.14%),病机特点以湿为主,其次为热;舌苔以腻苔为主,舌质以红和淡红为主。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邪郁肺为主,致病特点以"湿"为主,可针对性地采取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COVID-19)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简称2019-nCoV)引起的以发热、咳嗽、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型肺炎。我国最早的COVID-19患者被发现于武汉,患者从感染到发病通常在14天内,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截止至2020年2月23日,COVID-19患者累计77049例,导致不少于2445位患者死亡。与SARS相比,COVID-19进展快,危重患者多存在肺损伤、肝功能异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终发展至多器官衰竭、休克。危重COVID-19患者的病理变化机制目前仍未阐释清楚,有学者从COVID-19引起的炎症瀑布揭示COVID-19患者肝功能异常。COVID-19病理发展变化最终需要详实的解剖和病理研究证实。COVID-19给我国造成的危害不亚于2003年我国爆发的SARS。在当前COVID-19防治工作中,仍未形成全球公认最佳疗效的治疗指南,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救治措施的均有报道。本文将COVID-19的最新中西医防治方法和措施予以汇总,为COVID-19防治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吉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感染病例,吉林省中医药救治专家组成员深入临床一线,采集省内患者四诊信息,分析病情特征,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此次疫情属中医寒湿肺疫病范畴,是杂气为病,疫厉之气由口鼻而入,内舍于半表半里,邪伏膜原,进而成毒邪,毒损五脏六腑所致,具有"寒、湿、瘀、虚"的致病特点。临床按外感期、肺炎期、重症期、重危期、恢复期分期论治。治则上,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宜通、宜荣。临证时,须坚持中医象思维整体观念,同病异治,辨证识病、辨证求因、定病审因、辨证论治。用药以古方为基础,因人制宜,多可获效。 相似文献
18.
19.
20.
总结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广西桂中地区中医病机以"湿"为核心,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治疗效果良好,治疗阶段性结果为痊愈出院13人,好转5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