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艾条悬起灸在临床上的逐渐推广,其基本作用机制得到初步的证明。如何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成为如今灸法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古代的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悬起灸是近代产物。临床上艾条悬起灸主要分成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方式。文章通过分析艾条悬起灸的源流,分别回顾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的起源和发展,阐述此3种方式内在的联系和早期的临床适应证特点,还原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以利于临床医家科学规范使用此3种方式。同时参考当下关于艾条悬起灸施灸特点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从单次施灸时间、施灸间隔、施灸疗程等角度分析。客观解读艾条悬起灸的使用方式,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提高艾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促进艾条悬起灸的学术推广,推动艾条悬起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艾条悬起灸在临床的普遍应用,其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根据艾条悬起灸不同的操作手法特点,可将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通过分别阐述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的不同操作手法、施灸特点、温热效应及其近年来临床应用的常见病证,以求客观地阐述悬起灸在临床中的应用重点,为临床选择和应用合适灸法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最终提高临床疗效,并推动悬起灸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雀啄灸红外治疗仪与常规针刺、传统雀啄灸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雀啄灸红外治疗仪治疗,每穴照射20 min;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穴留针20 min;对照2组采用传统雀啄灸治疗,每穴灸20 min。三组均取穴翳风、耳门、听宫,每周2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通过THI分级、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及耳鸣疗效评估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在治疗前后耳鸣症状及体征均有缓解(P0.05),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60.00%、对照2组的63.33%(P0.05)。患者THI分级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雀啄灸红外治疗仪疗效佳,优于普通针刺及传统雀啄灸,缓解耳鸣严重程度及焦虑情绪可能与其治疗效果有关,使用便捷且安全系数高,值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5):656-657
目的:通过观察雀啄灸与TDP治疗疼痛患者前后的Mcgill量表和QOL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变化,以客观评价雀啄灸对疼痛病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AS系统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疼痛病症患者随机分为雀啄灸治疗组、TDP对照组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选穴均以疼痛部位的同脊髓神经节段的督脉和膀胱经为主,四肢疼痛者加局部阿是穴。治疗组采用雀啄灸,1次/d。对照组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1次/d。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两周后的Mcjill量表和QOL生活量表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评价。结果:雀啄灸在同脊髓节段水平治疗疼痛症与TDP比较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艾灸补泻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实施补虚泻实的操作手法。艾灸泻法是通过灸法以通利经络的方法。认为雀啄灸属泻法。泻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有泻毒散瘀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动灸手法下,变应性鼻炎(AR)患者热敏灸感激发效率与灸疗的差异性,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A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回旋灸组(30例)、雀啄灸组(30例)和循经往返灸组(30例)。受试者均以印堂、神庭、迎香、肺俞等穴位为高发穴区探寻部位,分别予以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为探查方式,确定热敏灸穴位后进行系统治疗,每日1次,10次一疗程,共2个疗程。评价各组患者的灸感情况(灸感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灸感类型构成),比较各组患者治AR症状体征评分、鼻结膜炎生存(RQLQ)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雀啄灸组的灸感出现时间较回旋灸组和循经往返灸组更早(P<0.05),灸感持续时间更长(P<0.05);三组灸感类型没有差异(P>0.05);雀啄灸组RQLQ评分、AR症状体征评分更低(P<0.05),回旋灸组和循经往返灸组没有差异(P>0.05);回旋灸组愈显率为86.67%,雀啄灸组愈显率为93.33%,循经往返灸组愈显率为86.67%。雀啄灸组的愈显率高于回旋灸组、循经往返灸组(P<0.05)。结论:在以热敏灸疗法...  相似文献   

7.
自1989年以来,我们对26例奔豚气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6岁;中医辨证属肝肾气逆者18例,属寒水上逆者8例。2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气海、关元。肝肾气逆者加期门、太冲、公孙、内关;寒水上道者加膻中、三阴交、气冲。 操作:气海、太冲两穴,以艾卷雀啄法灸之,薰灸时间以皮肤红润,症情缓解为度;内关平补平泻;期门、公孙均用泻法;关元隔姜灸;气冲艾卷雀啄法灸;膻中施泻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持续运针后留针…  相似文献   

8.
雀啄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智龙 《中国针灸》1998,18(8):501-503
雀啄术是指针入穴后、上下提插、如雀啄食状的一种针法,对激发经气、并分为促使气至病所有很好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现将笔者对此法的初步认识,浅述于下。1 雀啄术源流祖国医学对针刺手法的记载,皆言“针法”,而邻国日本,皆言“术”,术即汉语手法之意。日本·杉山和一在其所著《百法针术》中,首列雀啄术,曰:“雀啄针术式,押手平园从浮水所,雀啄者,针之上下细动,恰如雀之啄饵之手技也。在刺入中、刺入后或拔出之际行之”,并分为“上下均等”、“上多下少”、“下多上少”、“身持”、“针身摩”、“针柄摩”和“柄指摩”七种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治疗气虚体质疗效。[方法]将92例门诊患者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治疗。主穴足三里,配穴内关,上中脘,三阴交,艾条施灸。温和灸,距施灸部位2~3cm,以皮肤微红为度;回旋灸,距施灸部位2~3cm,左右回旋,以皮肤微红为度;雀啄灸,距施灸部位2~3cm,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以皮肤微红为度。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显效45例,有效4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50%。[结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治疗气虚体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医传统灸法温和灸和雀啄灸治疗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6名,分别予足三里穴温和灸和雀啄灸,时间为25 min,采用红外热成像仪监测足三里穴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并采用仿真测温仪监测模拟皮层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观察温和灸和雀啄灸第20 min时模拟皮层和受试者足三里穴产生的温度场分布,并选取距离施灸中心半径0.7、2.1、3.5cm的温度值,比较模拟皮层和足三里穴在不同悬起灸法下的温度场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温和灸和雀啄灸20 min时,足三里穴的温度场皆为以施灸点为中心、温度向四周方向递减的曲面图;模拟皮层的温度场与足三里穴施灸所形成的温度场特点一致;温和灸形成的温度场沿纵向的温度梯度分布均匀;雀啄灸温度场的纵向温度则相差悬殊,其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均较温和灸高,且第1次到达峰值时间比温和灸短;在足三里施灸实验的非施灸区域存在热量传递。结论:仿真测温仪和足三里穴在悬起灸法下产生的温度场存在距离特征,但雀啄灸较温和灸对施灸中心的温热刺激作用更明显,产生温热刺激的区域比温和灸更集中;悬起灸产生的辐射能量在皮肤组织中散射衰减,导致温度场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在皮肤表层中有温通效应。  相似文献   

11.
范毓(香奇)和"太乙神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立公  顾杰 《中国针灸》2007,27(7):543-544
目的:探讨“太乙神针”的操作方法、主治范围以及取穴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对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再用人工进行归纳分析。结论:“太乙神针”法是以灸代针,主治范围十分广泛,以胸腹内脏病为最多,其次为头部病症,再次为四肢与腰背部病症;就适应证而言,以虚证为最多,其次为寒证、风证、热证、痰证等。所取穴位以躯干部穴位最多,其次为四肢穴,再次为头部穴。该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芪茸颗粒联合太乙神针灸法对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脾肾阳虚型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30例脾肾亏虚型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均给予芪茸颗粒口服,联合太乙神针灸法治疗。结果和治疗前基线水平相比,治疗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评分、ALSFRS-R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芪茸颗粒联合太乙神针疗法通过补肾固脾、调和阴阳、通经活络,可以明显改善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脾肾阳虚型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刘梅  王立公 《中国针灸》2012,32(7):665-667
介绍多功能艾灸治疗床的基本构造及施灸方法。本床设计合理,构造简单;操作容易,施灸方便,创新实现了由下向上的熏灸疗法,可聚热、聚药,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颈肩腰腿痛、胃肠疾病和妇科杂病,亦可用于预防保健。  相似文献   

14.
罗荣  金荣疆  韩哲林  黄迪君 《中国针灸》2005,25(12):865-866
从艾绒制备、麦粒灸的操作、操作注意事项、麦粒灸适应证及临床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迪君教授麦粒灸的操作技法及其临床应用,为临床推广应用麦粒灸疗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琳  陈岩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12,32(7):657-66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探讨古代灸法操作技术.古人根据艾炷大小、施灸壮数的多少、灸时病者的感觉及灸后出现的反应来判断用灸剂量.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是凭医者自身经验而定,而以患者的反应(疼痛、灸疮、汗出、花斑等)来判断灸量,更加客观、更加适合患者机体需要.重视患者自身的这些反应和现象,结合把握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施灸时间,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灸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放化疗所致不良反应3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法:应用艾条灸和艾炷灸配合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治疗放化疗后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免疫抑制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结论:本法可以明显减轻放,化疗所致的副反应,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造血机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放,化疗的作用,治疗中发现及早采取免疫治疗是协助抗癌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松紧度、不同存储时间、不同叶绒比艾条施灸时的红外光谱特性,为艾绒生产、存储及临床应用中的参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灵敏红外光谱检测系统,检测4种不同松紧度、5种不同存储年份(1年、2年、3年、5年、7年)、4种不同叶绒比(5:1、10:1、15:1和30:1)艾条红外光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松紧度、不同存储年份、不同叶绒比艾条燃烧时特征红外光谱均为3.75mm;不同松紧度的艾条燃烧时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强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陈和5年陈艾条温和灸的红外辐射强度显著大于1年陈和7年陈艾条(P<0.05),但3年陈和5年陈艾条、1年陈和7年陈艾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叶绒比(5:1、10:1、15:1和30:1)艾条温和灸红外光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红外物理角度看,艾绒存储年限以3~5年为佳,5:1叶绒比艾绒已可满足临床需要,无需过分追求太高的叶绒比。  相似文献   

18.
灸百会治疗诸虚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艾控直接灸和艾条悬灸否会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如眩晕。头痛等,取得较满意的疗效。66例患者临床均有中医辨证中虚证的表现和特点,虚证标准按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治疗方法:(1)艾炷直接灸百会:固定按压好百会穴的毛发,万花油涂擦穴位后将艾炷(苍耳大小)直接放于百会穴上点燃,至病人觉热感不可容时用摄于把尚未燃尽之艾灰取开,放第二壮,如前操作,类推至第5壮,最后一壮点燃后,待稍有热感时,用十二层纱布垫垂直按压于艾炷上使其与穴位紧贴,此时患者有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艾炷隔姜重灸脐及脐四边穴治疗腹泻的疗效。方法:大艾炷隔姜重灸脐及脐四边穴30min治疗腹泻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22例,有效5例。结论:大艾炷隔姜重灸脐及脐四边穴治疗腹泻疗效满意,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