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16例(湿热蕴结证80例,湿热夹瘀证56例,痰瘀阻滞证57例,肝肾亏虚证23例),正常对照组40例,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的IL-1β、IL-6及TNF-α水平。结果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中医证型间患者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湿热夹瘀证患者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其他两证,其中以湿热蕴结证为最高(均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与其中医证型存在一定关联,可作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凉血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8周,并于第1周采用生理盐水结肠灌洗及大黄乌梅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开始后0、4、8、12、24周时观察2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变化,并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治疗开始后4周,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基线水平明显改善,试验组TBil、IL-4、IL-6低于对照组(P0.05,P0.01)。8周时,试验组AST、TBil、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试验组TBil、PTA、IL-5、IL-6、IFN-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周时,试验组ALT、NH3+、CD4+、CD8+、NK、IL-2、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和提高PTA,对部分炎症细胞因子降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斌  王宪波 《中医杂志》2023,(23):2388-2392
总结王宪波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证经验。认为HBV-ACLF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为本,湿热毒瘀互结为标,提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中焦”的治疗观点。临证分型辨治HBV-ACLF,瘀热毒结证治以解毒凉血为法,常用解毒凉血方;湿热毒蕴证治以解毒凉血、健脾化湿为法,常用解毒凉血利湿方;脾虚湿热证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为法,常用解毒凉血健脾方(又称重肝2号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方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 L)、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1.4%,优于对照组(24.1%,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62.0%,对照组58.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T、TBi L、PT均降低,Alb、PTA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相关ACLF湿热瘀黄证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疗效及对血清Ig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西替利嗪和凉血解毒利湿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体征、症状、舌象、脉象积分,血清Ig E、TNF-α和IL-4炎性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治疗后两组体征、症状、舌象、脉象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E、TNF-α、IL-4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出现大便稀、胃痛、口干、嗜睡、乏力等轻微不良反应,差别不大(P0.05)。结论凉血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126-128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及其君药——大黄单体(大黄酸、大黄素)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外周血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全血,培养加药,放射性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核因子-κB(NF-κB)、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凉血通瘀方(1g/ml)及大黄酸(25μmol/L)、大黄素(50μmol/L)可降低大鼠IL-1β、IL-6、TNF-α、NF-κB的表达,升高IL-10、iNOS的表达。结论:凉血通瘀方及大黄酸、大黄素降低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凉血消疮饮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TNF-α和IL-6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湿热蕴结型痤疮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凉血消疮饮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刺联合凉血消疮饮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激素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激素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_2)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睾酮(T)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刺联合凉血消疮饮可显著提升湿热蕴结型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激素水平并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医》2021,39(5):171-174
目的:观察凉血石膏汤结合祛湿解毒针刺疗法治疗湿热毒蕴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85例湿热毒蕴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均由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2例)停用激素药物,采取氯雷他定片、阿奇霉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凉血石膏汤及祛湿解毒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瘙痒、潮红、肿胀、不适感、疼痛、皮肤萎缩)积分变化、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0.9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瘙痒、潮红、肿胀、不适感、疼痛、皮肤萎缩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瘙痒、潮红、肿胀、不适感、疼痛、皮肤萎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瘙痒、潮红、肿胀、不适感、疼痛、皮肤萎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CRP、TNF-α、IL-6、IL-8水平均下降,观察组各项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2.33%)与对照组(4.76%)均较低,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复发率(0.00%)与观察组(4.76%)相当,P0.05,治疗后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9.52%),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97.67%)高于对照组(80.95%),P0.05。结论:凉血石膏汤结合祛湿解毒针刺疗法治疗湿热毒蕴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效果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生肌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湿热毒盛证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糖尿病足溃疡湿热毒盛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5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解毒生肌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溃疡长径和短径及血清TNF-α、IL-6、AGEs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复发率。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NF-α、IL-6及AGEs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溃疡长径和短径水平均显著缩短(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解毒生肌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湿热毒盛证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加快创面愈合,下调TNF-α、IL-6及AGEs水平,降低随访复发风险,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大鼠血脂、血粘度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葛根素组三组进行喂养与给药,30天后测定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含量明显增加(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与高脂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葛根素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葛根素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降低血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瘀窍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文献和临床研究,并分析了脑血管意外性昏迷和颅脑损伤性昏迷的病理变化,提出了血瘀窍闭是脑血管意外性昏迷和颅脑损伤性昏迷的关键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周宝宽  张明雪 《中医药学刊》2010,(11):2399-2402
目的:观察滋阴平肝潜阳汤调治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血压、血脂、血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收集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者200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人)与对照组(100人),分别用滋阴平肝潜阳汤和杞菊地黄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证候疗效、血脂、血糖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合并在一起,用药前,收缩压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总胆固醇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增加0.313个单位;高密度脂蛋白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降低0.134各单位;用药前,舒张压与总胆固醇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总胆固醇增加一个单位,舒张压增加0.181个单位。治疗组用药前,收缩压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总胆固醇每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增加0.301个单位;高密度脂蛋白每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降低0.212个单位。治疗组用药前,舒张压与总胆固醇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总胆固醇每增加一个单位,舒张压增加0.228个单位。治疗组用药后,收缩压与血糖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血糖每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增加0.241个单位。治疗组用药后,舒张压与总胆固醇、血糖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总胆固醇每增加一个单位,舒张压降低0.237个单位,血糖每增加一个单位,舒张压上升0.225个单位。对照组用药前,收缩压与总胆固醇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总胆固醇增加一个单位,收缩压增加0.303个单位。对照组用药前,舒张压与血脂、血压没有明显的关系。对照组用药后,收缩压与血脂、血压没有明显的关系。对照组用药后,舒张压与血糖有关系,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血糖每增加一个单位,舒张压增加0.262个单位。结论:滋阴平肝潜阳汤是治疗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的有效方药,不但能降低血压、改善症状,还有降血脂作用。血压与血脂、血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静脉阻塞为常见眼底血管病,属中医的血瘀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近年来,采用中药为主治疗7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脾肾不足为主,故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并结合西医治疗成为了当今治疗再障的主要方法。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中医治以活血化瘀与补益脾肾并重,并结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治疗过程中重视活血化瘀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姜浩  梁君昭  王宇龙  刘月 《河南中医》2016,(10):1733-173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是血瘀形成,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血瘀的病机形成大致可以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血瘀、热结血瘀等证型。其治法可以分为益气活血、行气活血、养血活血、滋阴活血、温阳活血、化痰活血、利水活血、解毒活血等。  相似文献   

18.
血脉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初步探讨了血脉病病机演变规律:血脉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脾、肝、肾三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其发病根本;脂质运化失常为病理基础;痰浊、血瘀是血脉病的关键病理因素;浊脂积留,生痰化瘀,胶结血脉,最终闭阻血脉是血脉病病机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凉血止血剂是为治疗热证出血而设的方剂,但出血的同时瘀血也会随即产生。本文论述了瘀血形成的原因及凉血止血剂中运用活血化瘀法的方例,为临床合理运用凉血止血剂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晨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4,(10):1531-1532
观察近年来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文献,分析SLE的病因病机,并结合SLE血瘀证临床表现,认为SLE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时重,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贯穿于SLE的始终。所以,活血化瘀法治疗SL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