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脑血康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肿容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脑血康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肿容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的75%(P〈0.05)。两组血肿容积在治疗后1周变化不明显;2周时血肿容积有明显变化(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康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5)
目的观察消瘀康胶囊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8-表氧前列腺素(8-iso-PGF2α)及血清铁蛋白(SF)的影响。方法将109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消瘀康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的颅内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BI评分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血清h-FABP、8-iso-PGF2α、SF水平。结果 2组治疗第7,14天颅内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第7、14天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7,14天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第7,14天血清h-FABP、8-iso-PGF2α、SF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消瘀康胶囊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周围血肿量,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h-FABP、8-iso-PGF2α、S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5.
血肿消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6年以来 ,采用血肿消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15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病例均为住院病人。治疗组 150例 ,男性 77例 ,女性 73例 ;年龄 35~ 70岁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出血 84例 ,丘脑出血 2 2例 ,脑室出血 19例 ,小脑出血 2 5例 ;出血量 <10 ml者 3例 ,11~ 2 0 ml者54例 ,2 1~ 4 0 ml者 88例 ,>4 1ml者 5例 ;病情程度参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 ,轻型 4 2例 ,中型 79例 ,重型 2 9例。另设对照组 6 0例。两组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后应用中药治疗对患者愈后的影响。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加服中药消瘀方治疗,对照组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常规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及3个月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进步14.9分,优于对照组之10.4分。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可靠,加用中药消瘀方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吸收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吸收过程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入院确诊的127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入院7 d时予丹红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d,共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变化及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血肿吸收率及C-反应蛋白减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加快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肿吸收,缩短了脑出血患者的病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加味三黄汤对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脱水、降血压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味三黄汤中药口服,治疗3周后分别评估治疗前后患者颅内血肿体积变化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肿体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三黄汤可有效促进血肿吸收,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功能评分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临床上常见的颅内血肿多由出血性卒中、急性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及颅脑手术、外伤造成。 相似文献
11.
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选取我院1998年7月—2006年7月就诊的42名患者为对象,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探讨适宜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文霞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1):45-45,7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好转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出血量为30~60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与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早期的手术者在早期意识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晚期的手术者。结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量30-60ml的患者,特别是对于局限性的血肿,锥颅血肿引流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死亡组和存活则患者的发病时的意识状态和出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GSC评分≤3的比率明显增高,而≥8的比率明显降低,死亡组出血量〈30的比率明显降低,而〉60的比率明显提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术前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对降低死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全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6):143-14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3 种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 收集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1 年4 月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及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3 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3 例,按照血肿量分为3 个讨论组,并对3 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和适应症作一分析.结果 对高血压脑出血GCS 评分较高(11~14 分)、血肿量较小(20~50ml )的病人选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可降低致残率.血肿量较小(20~50ml )及中等量血肿(51~80ml )的病人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能明显减少死亡率.巨大血肿(>80mL )的病人采用骨瓣开颅能明显降低死亡率.结论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3 种术式各有其优势及缺点.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并能及时有效地解除脑受压的特点,但有较大再出血风险.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的损伤大,患者康复时间长,但止血确切,可明显减少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更为全面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患护理效果、出院时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程度以及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O.05。且观察组出院时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程度以及再出血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有利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改善神经缺损情况,减少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9 年7 月至 2021 年 2 月期间在阳春市人民医院诊断为 HICH 的 60 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对照组 30 例,应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 30 例,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评价指标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 3 个月和 6 个月 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 % vs 33.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0.00 % vs 5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提高老年 HICH 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出血量为30~60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与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早期的手术者在早期意识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晚期的手术者。结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量30~60ml的患者,特别是对于局限性的血肿,锥颅血肿引流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手术前后心电图改变及临床预后。 方法:选取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
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 186 例行手术治疗 HICH 患者,分析手术前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不同术式手术前后
心电图异常率、血肿清除量及死亡率。 结果:入选患者术前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速 174 例,ST 段下降伴 T 波低
平 / 倒置 112 例,左心室肥厚 78 例,房性期前收缩 22 例,室性期前收缩 30 例,窦性心动过缓 24 例,QT 间期延长 24 例,
左前分支阻滞 22 例,室上性心动过速 16 例,心房颤动 14 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2 例;术后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
心动过速 102 例,ST 段下降伴 T 波低平 / 倒置 84 例,左心室肥厚 76 例,左前分支阻滞 22 例,室性期前收缩 16 例,房性
期前收缩 12 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2 例,窦性心动过缓 8 例,QT 间期延长 6 例,心房颤动 4 例,室上性心动过速 4 例。
不同术式术后心电图异常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行大骨瓣开颅术患者术后 24 h 血肿清除量
显著高于小骨窗开颅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组的死亡比较,小骨窗开颅组为
5.12 %(4/78),微创穿刺血肿清除组为 3.85 %(2/52),大骨瓣开颅术组为 23.53 %(8/34),脑室穿刺引流组为 18.18 %
(4/22);行大骨瓣开颅术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小骨窗开颅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及脑室穿刺引流术,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 0.05)。 结论:HICH 患者术后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且血肿有效清除后心电图异常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安宫牛黄丸辅助治疗急性高血压性出血性脑卒中(HICH)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H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 评分、血清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72.00%(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高于治疗前,脂多糖结合蛋白(LBP)、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S1P水平高于对照组,LBP、8-OHd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应用于HICH中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