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李传厚  朱彦军  于绍华  蒋海强  周洪雷 《中草药》2019,50(22):5389-5394
目的对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小花鬼针草8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LH-20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花鬼针草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6-O-(4″-O-乙酰基-6″-O-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橙酮(1)、奥卡宁-4′-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2)、7,3′,4′-三羟基-6-O-(4″,6″-二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橙酮(3)、6,7,3′,4′-四羟基橙酮(4)、异奥卡宁(5)、丁香酸-4-O-α-L-鼠李吡喃糖苷(6)、奥卡宁-4′-O-β-D-(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7)、奥卡宁-4′-O-β-D-(4″-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4′-二甲醚-7-O-芸香糖苷(9)、cordifolioidyne B(10)。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鬼针草苷I,化合物6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芫花中山柰酚-3-O-β-D-(6″-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tiliroside)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ZORBAX XD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8 min A :B 26∶74,18~33 mim A:B 80∶2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10 nm,柱温25 ℃。结果:山柰酚-3-O-β-D-(6″-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在进样量0.1~5.0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n=6)。山柰酚-3-O-β-D-(6″-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的平均回收率101.50%,RSD 0.90%(n=6)。结论:该方法可准确地测定芫花中山柰酚-3-O-β-D-(6″-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方法精密度高、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3.
北葶苈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目的研究北葶苈子Lepidium apetal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硅胶C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北葶苈子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用质谱、一维及二维核磁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北葶苈子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蔗糖(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十字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金锦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友兴  杨丹  马青云  李宁  程忠泉  周俊 《中草药》2011,42(6):1061-1065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乙酸酯(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6″-二-E-(4-羟基)-肉桂酸酯(9)、4′-hydroxyflavone-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6″-E-(4-羟基-)肉桂酸酯(11)、3β-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12)、1,2-dihydroxy-9(11)-arborinen-3-one(13)、cholest-5-ene-2,3,21-triol(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结论除化合物5和1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彭冰  高增平  何薇  王宏  韩旭阳  曾祖平 《中草药》2014,45(15):2136-2138
目的研究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通过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香鳞毛蕨全草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异丙基-5,7-二羟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色原酮苷(1)、(6R,9R)-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和红豆杉苷(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香蕨色原酮B,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番石榴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慧星  李晓帆  李荣  李玲  王乃利 《中草药》2010,41(10):1593-1597
目的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雪松松针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刘东彦  石晓峰  李冲  王东东  范彬  沈薇  马趣环 《中草药》2011,42(10):1921-1924
目的研究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雪松松针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3′,4′-二甲氧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E-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E-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雪松素(8)、山柰酚(9)、莽草酸(10)、莽草酸丁酯(11)、原儿茶酸(12)。结论除化合物10、12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仙鹤草药材中山奈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OD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30∶70),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315 nm。结果:山奈酚-3-O-(6-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线性范围为1.2728.904μg·mL-1(r=0.9999);加样回收率为100.5%,RSD为1.94%。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复性好,为仙鹤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藏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藏紫菀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等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香草酸(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芦丁(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结论除化合物8以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比色法测定板栗花中总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板栗花中总黄酮醇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建立板栗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1%AlCl3甲醇溶液为显色剂,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结果: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检测浓度在0.008~0.048mg.mL-1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19.089C+0.0263(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6.54%,RSD=0.63%(n=6),用乙醇提取法提取的板栗花中总黄酮含量达6.92mg·g-1。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板栗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美英中三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炳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97-2300
目的: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经验,探索研究"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方法:应用比较教育学方法,以美、英、中三国为样本,对全科医学兴起的背景、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结论:中医学与全科医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应对"中医类别全科医学"的内涵特点作出科学的诠译;制订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标准;中医类别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要适应国情。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医之二(阴阳)、三(三焦)、五(五行)、八(八卦)的基本观念,选择以左前臂为治疗的区域,使用简单迅速有效的针刺方式来提高治疗效果,病患大多能接受此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扣子七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扣子七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GC-MS技术及计算机联用仪首次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鉴定。结果检出106个峰,共检出其中65个组分,已鉴定出36种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总含量分别占15.39%和9.22%,且以斯巴醇含量为最高;其次是2,5-十八碳二炔酸甲酯、八氢-1,4-二甲基-7-甲基乙烯奥、4(14),11-桉叶二烯、人参炔醇、4,11-十四碳二烯-环氧醚,烷烃及甾酮类。结论倍半萜烯类化合物为扣子七挥发油主要成分,斯巴醇可作为人参属植物中扣子七与其它植物的主要鉴别成分,含量较高的人参炔醇具有强的生物活性而对扣子七的进一步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丹参与白花丹参的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比较丹参与白花丹参不同采收部位种子特性。方法:分别收集丹参、白花丹参主果穗上段、中段、下段种子,测定其萌发率、含水量、单穗种子粒数、千粒重等指标。结果:白花丹参果穗位置越高,种子萌发率越高,单穗种子粒数越多;丹参果穗位置越低,萌发率越高,中段单穗种子粒数最多;白花丹参与丹参不同部位种子的含水量、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结论:丹参和白花丹参采收部位不同的种子特性不同,采收时白花丹参可优选中上段,丹参优选中下段,并通过分批集中的方法,提高种子质量均一程度。  相似文献   

16.
17.
红鱼眼的显微结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鉴别和进一步制定红鱼眼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红鱼眼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茎横切面外韧型维管束环状排列,中柱鞘纤维新月形。叶横切面主脉凸起不显著,叶肉中可见草酸钙簇晶。粉末中可见晶鞘纤维;石细胞众多,孔沟明显;棕色块易见。结论以上显微特征稳定,可作为红鱼眼的显微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One thousand plant extracts were screened for the presence of alkaloids. The number of positive tests was 185 (18.5%). There are 107 new alkaloid-containing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龙爪槐花中有效成分芦丁及其苷元槲皮素的定性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 ,以醋酸乙酯 -甲酸 -水 (8∶ 1∶ 1)为展开剂 ,展开 ;以三氯化铝和碘蒸气分别显色后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龙爪槐花中含有与槐花中相同的有效成分芦丁及其苷元槲皮素。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龙爪槐花中芦丁的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