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附加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选自 2010 年 3 月-2013 年 3 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 55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行跨伤椎的 4 钉固定术(4 钉组),观察组采用附加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 6 钉固定术(6 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矢状位 Cobb 角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伤椎前、后缘高度、矢状位 Cobb 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 0.05 或 P < 0. 01),且 6 钉组的伤椎前缘、后缘术后高度及随访期间均优于 4 钉组(P < 0. 05)。结论 附加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2例(对照组)和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的28例(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 (1)在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的对照中,术前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8.8±10.5)%大于对照组(85.1±10.1)%、矢状面Cobb角(5.7±3.2)°小于对照组(6.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对照中,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86.0±10.4)%大于对照组(80.6±10.4)%、矢状面Cobb角(6.8±3.6)°小于对照组(12.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时间、出血量实验组分别为(125±20.5)min和(252.6±48.4)m L,均大于对照组(100±26.4)min和(146.4±50.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在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后凸畸形矫正、骨折椎体高度重建、术后恢复上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长,出血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探讨脊柱骨折患者行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前瞻性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角度、Frankel功能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后凸角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Frankel功能分级正常率较手术前明显增多(P0.05),且高于术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促使患者脊柱椎体高度、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7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1 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72 例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 PKP 组 (36 例) 与切开复位组 (36 例), PKP 组患者采用 PKP 治疗, 切开复位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Barthel 指数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1、6 个月, PKP 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 (t = 2.120、3.579, P = 0.038、P < 0.001), Cobb 角均明显小于切开复位组 ( t = 6.772、9.937, P 均 <0.001), ODI 评分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 (t = 8.348、9.883, P 均 < 0.001), Barthel 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 (t = 17.958、29.613, P 均 < 0.001)。PKP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8.3% , 与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5.0% 无明显差异 (χ2= 3.600, P = 0.058)。结论 PKP 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 可明显改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 促进脊柱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驻马店魏道德骨科医院收治的 96 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45 例) 与常规组 (51 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 常规组患者单纯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椎体解剖结构及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再骨折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常规组 (t = 39.581, P<0.001),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常规组 ( t = 36.312、19.972, P均<0.001); 术后 12个月, 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 t = 4.914, P< 0.001), 椎体压缩率、Cobb 角、受压面积均明显小于常规组 (t = 8.922、16.056、8.483, P 均<0.001),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 t = 10.633、12.680, P 均<0.001); 术后随访 12 个月,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22%, 与常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9.80%无明显差异 (χ2 = 2.345, P =0.126), 而再骨折率为 0%, 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的再骨折率 11.76% (χ2 = 5.647, P = 0.017)。 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虽可延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但能有效恢复伤椎椎体解剖结构, 提高椎体功能, 减轻患者疼痛, 降低再骨折率,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方法及其治疗效果,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有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 在Cobb角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法相对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而且治疗后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L2 16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8例,D级17例,E级24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5.8个月.跨伤椎固定组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跨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对78例明确诊断为爆裂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钉棒经伤椎固定手术和跨伤椎固定手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经伤椎固定组手术效果更好,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大于跨伤椎组(P0.05)。椎管占位恢复平均为16.8mm,与跨伤椎组相比有意义(P0.05);经伤椎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问题,而跨伤椎组出现此问题。因此,经伤椎内固定效果更好,螺钉不易损坏,可进一步随访观察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伤椎翘拨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5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行经伤椎翘拨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和观察患者围术期基本情况及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l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神经功能情况(ASIA分级),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和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min,出血量120~28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末次随访X线片及CT示椎体骨折均愈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迹象.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翘拨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有效地恢复伤椎的高度和减轻椎管内压迫,有利于后凸畸形的矫正和脊髓功能的恢复.该方法可以很好地维持伤椎高度,显著降低了远期椎体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患者Oswestry(O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3±14.7)min、术中出血量(155.7±38.2)m L、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10.3±2.6)m L、手术后引流量(106.6±21.7)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67±0.21)mm、Cobb角丢失(1.45±0.81)°,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研究组的VA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ODI评价为优的比例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OD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患者恢复更加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同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 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大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固定术(minimal invasive subcutaneous internal fixator,INFIX)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前环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东莞市企石医院收治的48例不稳定性骨盆前环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INFIX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效果、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早期切口感染、血管损伤、股神经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638,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4.239,P=0.000),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Z=-0.606、-0.141,P=0.545、0.888);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64,P=0.037),切口感染及血管损伤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χ~2均=2.087,P均=0.149)。结论INFIX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前环损伤能够达到与钢板内固定同等的固定及复位效果,且操作更简便,对骨折部位血运破坏更小,但应熟练掌握解剖结构、手术操作技巧以减少股外侧皮神经及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数目不同对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II度及以上)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伤椎高度比值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位复位的比例和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I度及以上的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与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固定相比,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固定在脊柱整体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和脱位复位效果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种术式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胸腰椎骨折8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内固定)经骨折相邻的上下位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B组在A组基础上行伤椎椎弓根短钉内固定;C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内固定取出后,比较椎体前后缘比值及Cobb角,B、C两组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P〈0.05);比较内固定失效率,B、C两组优于A组(P〈0.01)。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在取出内固定后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成角,防止椎体塌陷,减少内固定失败、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较脊柱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42例)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8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评价指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7.3±38.7)min、术中出血量(607.5±162.3)m L、手术切口长度(10.3±1.8)cm、术后住院时间(10.6±2.0)d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P0.05)。术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量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后路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55±0.17)mm、Cobb角丢失(1.26±0.72)°,均显著低于前路组(7.18±1.51)mm、(7.43±1.85)°。术前、术后后路组和前路组ASIA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ASIA神经功能恢复分布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优级率(77.08%)高于前路组(52.38%),良和差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后路组的ODI功能分布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较前路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Cobb角度丢失小,临床疗效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胸腰椎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效果,并探讨前路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收集12具新鲜猪T10~L4节段胸腰椎脊柱标本,分为两组,将L1椎体行两种不同范围的“V”形预损伤,然后前屈压缩至“V”形区破坏,造成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对骨折标本依次进行以下处理:安放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AF内固定加前路植骨重建。每种状态依次在CMT4104多功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和前屈压缩测试,分别计算每组的完整标本、骨折内固定标本和植骨内固定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结果标本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轴向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较完整标本明显下降(P〈0.01),椎体前中柱较大范围累及的骨折与较小范围累及者相比,刚度下降更明显(P〈0.01),而前路植骨重建者刚度恢复至完整标本水平(P〉0.05);同一状态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大于前屈压缩刚度(P〈0.01)。结论胸腰椎前中柱骨折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不能使其恢复至原来的力学性能,椎体骨折累及范围越大,固定后力学性能越差;前中柱重建是减少后路内固定器械承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