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9),观察组采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及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0%vs 83.67%,P 0.05);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及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拟通窍活络汤联合田氏小针刀对颈性眩晕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5例颈性眩晕患者按掷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窍活络汤联合田氏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两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椎动脉直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05%(29/42)(P0.05)。结论:自拟通窍活络汤联合田氏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椎动脉血流速度,缓解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针刀联合复位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观察组增加小针刀,比较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立即起效构成比、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立即起效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针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眩晕见效快,疗效好,可降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电针仪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及相关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一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明显,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针刺联合放血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因子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定眩通络汤口服,同时给予小针刀治疗。统计2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评分、体格检查阳性率、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ESOV评分中各项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及总分均显著升高(P均0. 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颈部扭曲实验及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直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 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治疗后NO水平均显著提高(P均0. 05),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 05),且观察组NO升高及ET-1降低程度更大(P均0. 05)。结论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治疗疗效,机制可能与上调NO、下调ET-1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陈广升  占桂平  吴彬彬 《新中医》2022,54(21):203-206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8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对照组给予针灸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推拿治疗。评价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 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肩颈痛、眩晕、头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 较治疗前升高,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TMFV、PSV 高于对照组,PI、RI 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中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积分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丹东弘信医院的1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持续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液D-二聚体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头痛、颈肩痛、眩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手法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D-二聚体含量及症状评分。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和风池穴组、颈夹脊(C4-6)穴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变化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变化.两组治疗后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眩晕度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针刺玉枕和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且疗效优于夹脊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人员选取132名符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分组应按照科学、合理、随机的标准,两组均有6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按照研究要求,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结果: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无差异;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对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改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晕眩症状,促进疾病的好转,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健翔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3次/周针灸、局部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1次/周的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均治疗3周。依照《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含量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眩晕有效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速度、血清中NO及EDHF水平明显上升,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生命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治疗患者的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贺氏三通法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观察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评分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性眩晕及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对照组随访半年后复发率20%;观察组随访半年后复发率6.7%.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贺氏三通针灸法联合推拿治疗疗效优于仅用贺氏针灸法治疗.观察组眩晕及功能评估状况优于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该方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天麻素。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数值及ET-1与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数值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参数数值增高的程度更明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周燕飞  孔文良  杨晓媛  何飞 《陕西中医》2022,(10):1463-1466
目的:观察针刺“五输穴”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活血止痛软胶囊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比较两组颈椎功能、血流动力学、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血清因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均上升,且观察组CSR患者颈椎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M及椎-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均下降,而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则上升(Vm),且观察组血清因子及椎-基底动脉RI低于对照组,而椎-基底动脉Vs、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Mc Gill总分及其涵盖的疼痛分级评分(PRI)、目测类比(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整体Mc Gil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输穴”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CSR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安昧生 《光明中医》2020,(3):399-40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针灸法治疗,观察组行推拿疗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及上肢麻木)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比对照组高,血管搏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19.
李业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101-104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