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灸疗模式对热敏灸小镇常见慢性病的干预效果。方法:以KOA、LDH、FD为研究对象,以可以高效激发艾灸得气的灸具为施灸手段,根据施灸过程中有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分为小镇自灸组和指导艾灸组,对比两种施灸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种艾灸模式对KOA、LDH、FD均有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艾灸组干预KOA、LDH、FD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施灸模式可以提高热敏灸小镇慢性病的干预效果,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灸疗的作用机理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灸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理的认识 ,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目前国际上对灸疗作用机理有四种看法 :①温热刺激效应 ;②非特异性自体蛋白疗法系统 ;③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④芳香疗法。国内的研究人员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 ,以经络系统为基础 ,结合现代实验研究 ,认为灸疗作用机理与以下 5个方面有关 ,综述如下。1 局部刺激作用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其机理首先与局部火的刺激有关。有人通过研究发现 ,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 13 0℃左右 ,…  相似文献   

3.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灸疗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结等功效,具有无创、舒适、易接受等特点,特别适宜产后病的防治,本文就灸疗在我院产科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车露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29-129
灸疗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人体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影响到脏腑,达到治疗的效果。灸疗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灸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灸疗作用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RX  Chen MR  Kang MF  Chi ZH  Zhang B 《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灸疗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灸疗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6 8例宫颈癌患者分为灸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IL - 2 ,IL - 6 ,IL - 8、肿瘤坏死因子、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灸疗组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 灸疗可以调节、提高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功能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灸疗治疗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视疲劳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0次后,评估患者症状和体征,结果:与灸疗治疗前相比,总积分、异物感、烧灼感、眼痛、充血、视力模糊、畏光,各项指标于灸疗治疗后10次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未发现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结论:灸疗能快速有效缓解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且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8.
目的:灸疗结合适当的护理方法对肩周炎的康复有显著作用。方法:采用63名患者分成两组。护理组32例,采用灸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照组31例,采取自行灸疗的方式,比较两组的临床灸疗效果。结果:护理组灸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疗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治疗肩周炎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灸赫依穴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蒙医灸疗防治抑郁症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以及灸疗组,每组8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性温和不可预见应激制造抑郁大鼠模型,每日给予一种应激刺激,共28 d。每周测体质量、敞箱试验进行行为学评价。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灸疗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提高(P<0.05),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抑郁模型大鼠体质量增长速度明显降低,敞箱试验穿越横格和直立活动也明显减少,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灸赫依穴可以明显改善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提高模型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这可能是蒙医灸疗法抗抑郁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施灸“顶会穴”、“赫依穴”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的镇静作用。方法:健康小白鼠36只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等三组,每组12只,前2组反复定时腹腔注射小剂量咖啡因致小鼠睡眠节律紊乱,治疗组施灸“顶会穴”、“赫依穴”治疗。观察各组生活状态、自发活动次数与站立数。结果:治疗组小鼠的一般生存状态得到改善,而且与空白组比较治疗组自主活动次数与站立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和治疗组自主活动次数与站立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蒙医灸疗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有明显镇静作用。其机理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法(BIA)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状况,为临床采取有效的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量56例MHD患者与60名健康志愿者的体重(WT)、体质指数(BMI)、体脂肪量(FM)、瘦体重(LBM)(即非脂肪量FFM)和体脂肪率(Fat%),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的性别、年龄及BMI的MHD患者的人体成分。结果:MHD患者人体成分的各项参数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在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男性MHD患者的FM和Fat%低于女性,≥45岁的MHD患者FM和Fat%明显高于45岁的患者。比较不同BMI的MHD患者的人体成分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应用BIA测定MHD患者的人体成分准确、无创、快捷,对有效评估MHD患者的营养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灸法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纸管贴穴灸疗器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两穴左右交替选用)及关元。比较两组透析相关低血压发生率、症状性低血压发生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期第3个疗程,治疗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该差异持续至随访期第2个月;治疗期和随访期治疗组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疗可以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起效缓慢,但作用持久,同时可以增强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耐受性,减少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持续血透(MHD)患者的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血液透析,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指标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营养相关指标改善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血透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汤联合西药治疗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血液透析,使用合成膜透析器,面积1.3m2,血流量230~25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4h/次,3次/7d,常规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控制血压等。治疗组40例益肾泄浊汤(黄芪20g,太子参、白术炒各15g,山药20g,山萸肉、枸杞子、杜仲各15g,大黄制6g,苍术、苏梗各10g,竹茹12g,当归15g,赤芍、莪术各12g),1剂/d,水煎200mL,早晚口服;西医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60d为1疗程。观测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分、生化指标、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分两组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生化指标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泄浊汤联合西药治疗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俞芳洁  李月琴  潘英 《新中医》2020,52(4):161-163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干预血液透析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2组均予常规疗法和护理措施,观察组同期加予艾灸和中药穴位贴敷,连续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评定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评分。4周后,患者评价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恶心、呕吐、腹胀、厌食、其他症状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4项症状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干预血液透析患者,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紊乱情况,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艾灸起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效应,不仅受传统因素如艾灸材质、施灸方法、施灸时间等影响,现代研究还发现艾灸的热效应、光效应、烟效应也与艾灸疗效呈相应量效关系。本研究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简述各因素在艾灸起效中的不同作用,探讨艾灸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艾灸疗效的标准化与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干预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及抽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针灸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观察组),每组6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临场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肌肉痉挛及抽搐症状明显减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医针灸干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明显减轻,同时减少常规西医针对肌肉痉挛及抽搐所用药物进而避免其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灸法在痴呆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对近5年来不同灸法治疗痴呆病的实验和临床方面文献进行分析。在痴呆病的治疗中,灸法治疗痴呆病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的优势。灸法相较于针刺及西药疗效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总结出调补气血指导理论:补气血主要在于补阳气、调气血在于调气机,进行了相应穴位总结以及相应的灸法选择。同时,发现有关艾灸治疗痴呆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相较于针刺及西药甚少,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灸感是气至病所的一种标志体现,也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描述灸感的表现形式,分析灸感的影响因素与艾灸不同作用因素、机体不同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艾灸的不同作用因素主要从艾灸方法、灸量和灸温3个方面进行阐释;机体不同状态包括年龄、邪正盛衰、施灸部位;环境因素主要指四时和地域对灸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述以上3个方面对灸感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中更加重视艾灸经络感传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生物电阻抗法(BIA)与传统指标评价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水湿内停模型的成模标准。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空白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采用饮食不节结合劳倦过度法制备大鼠脾虚水湿内停模型14 d。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烘干法检测大鼠粪便含水率,称量法检测水负荷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尿D-木糖排出量,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髓水通道蛋白1(AQP1)含量,同时运用实验动物体组成测定分析仪检测总含水率(TBW),细胞外含水率(ECF),细胞内含水率(ICF),脂肪量(FM),除脂肪量(FFM)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生物电阻抗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逐渐消瘦,偶尔稀便,肛温基本不变,体质量,D-木糖排泄量,水负荷指数,TP和Alb含量显著降低(P 0. 01),粪便含水率和肾髓AQ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 01); TBW,ECF和FFM升高,ICF,FM和BMI显著降低(P 0. 01)。结论:饮食不节结合劳倦过度的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水湿内停模型大鼠会出现体脂率降低和胃肠水液代谢功能的减退,生物电阻抗法可以更直观全面的反映成模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