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萨伊是南美洲地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常用草药,由卫生部批准允许在我国使用,广东及中国台湾地区已有少量引种。中医药自古就有吸纳外来医药的传统,不少外来药物已成为中医临床应用必不可少的常用品种。我国历史上对外来医药历来持"开放"态度,但是,这种吸纳和应用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与吸收,经历长期反复的实践与认识,使之"本土化",才能与我国已有的中药融为一体。该文通过总结分析阿萨伊的应用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结合阿萨伊在原产地的传统药用记载,及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临床应用等现代研究报道以及笔者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运用中医药传统哲学思维归纳总结阿萨伊的中药药性、用法用量,探讨其功能主治,以期为阿萨伊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3):558-560
目的:评价6种中药的寒热属性。方法: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黄芩、黄连、黄柏、干姜、附子、花椒对人正常肝细胞LO2以及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黄芩、黄连、黄柏、干姜、附子、花椒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观察黄芩、黄连、黄柏、干姜、附子、花椒对LO2以及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黄芩、黄连、黄柏在所选浓度范围内抑制两种细胞生长,使细胞固缩,变圆;干姜、附子、花椒在低浓度时促进两种细胞生长,使细胞密度增加、结构致密。台盼蓝染色表明6种中药对两种细胞均无细胞毒性。结论:黄芩、黄连、黄柏药性为寒凉,干姜、附子、花椒药性为温热;黄芩、黄连、黄柏、干姜、附子、花椒对LO2及A549细胞均无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3.
韩涛  章健 《光明中医》2014,(6):1127-1128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也称药性。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运用规律的理论。而中药的寒热药性在药性理论中居重要地位,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和治则。其内涵深刻,至今仍无法探究其中之奥秘。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医家的关于寒热药性的思想和现代医学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来浅析寒热药性在中医临床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阿萨伊油、醇提物和水提物等拆分组分对虚热及虚寒证小鼠的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阿萨伊各拆分组分的寒热药性特点及阿萨伊寒凉的物质基础。将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阿萨伊冻干原粉组、虚热+阿萨伊油组、虚热+阿萨伊醇提物组、虚热+阿萨伊水提物组、虚寒模型组、虚寒+肉桂组、虚寒+阿萨伊冻干原粉组、虚寒+阿萨伊油组、虚寒+阿萨伊醇提物组、虚寒+阿萨伊水提物组共12组。虚热组小鼠每天下午灌胃给予甲状腺片溶液160 mg·kg-1,虚寒组小鼠给予氢化可的松溶液25 mg·kg-1,连续14 d,各给药组灌胃相关药物,实验结束后测定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因子水平等相关指标。阿萨伊醇提物同阿萨伊原粉一致,表现出对虚热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阿萨伊油及其水提物同肉桂一致,表现出对虚寒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该研究在证明了阿萨伊药性偏凉的基础上,基于阿萨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采用同类比较、异类反证的方法证明了阿萨伊醇提物性偏凉,油及其水提物性偏温的特征,揭示了阿萨伊的药性是不同性质拆分组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明确了醇提物为阿萨伊性凉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科技方法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科学诠释,是中医药发展、发扬和标准化所亟需的重要一步,对药性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推动其进入分子水平,除对其属性表征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外,还开始探寻其内在机制.文章着重从中药物象、基因组学、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物象与其寒热药性研究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梳理近10年相关文献,分析物象-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结果已报道的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均显示物象-寒热药性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不同药性属性的中药组群存在物象共性特征及其规律性。基于物象的寒热药性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谈蔬果的寒热营养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 ,蔬菜、水果、肉类、主食、薯豆和调料等食物营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1]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在饮食营养中 ,除食物营养成分外 ,中医更强调功能性营养的作用[2 ] ,即食用谷肉瓜果的重要的一个属性。现试将常见的水果、蔬菜、调料、肉类、主食、薯豆和饮料的寒热性质探讨如下。1 蔬果寒热营养一览常见的饮食的寒热性质见表 1。几点说明 :①所谓寒热属性 ,主要是从医疗实践和生活经验中总结而来 ,是一种对机体及其个体感受热或寒的功能调节作用 ,目前还很难如…  相似文献   

8.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黄清杰  李喜香  李季文 《新中医》2019,51(9):310-312
简版: [摘要]寒热药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理论依据,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然寒热二性易受生长环境、药物剂型、使用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如汤剂煎煮、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环节均对其影响较甚。无论是传统理论文献,还是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均表明寒热药性在汤剂制备、炮制加工、制剂生产过程中随着受热条件的变化其药性会发生转化,以热制寒,使其寒凉之性逐渐减弱,甚者药性由寒转温;或以热助热,温热之性更加浑厚。因此笔者提出“久煎助温、久热助温”的理论假说,为中药汤剂煎服、加工炮制、制剂生产及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87-190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生炒决明子寒热药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冷热板示差法,研究生炒决明子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测定ATPase、T-AOC、SOD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生决明子和炒决明子各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与空白组比较,生决明子能显著提高小鼠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remaining rate,RR)(P0.05),而在低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炒决明子能提高小鼠在低温区总停留时间比例,而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有所减弱;生决明子组使小鼠肝组织的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显著性减弱(P0.05);炒决明子组使小鼠的Ca2+-Mg2+-ATPase显著增强。结论:从动物行为学角度验证了生炒决明子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存在,结果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赋性一致,肝组织ATP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中药的寒热药性既是治疗疾病的要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本文通过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药所具有的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指出控制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从中药寒热药性角度阐述了其对方剂组成的原则、药物配伍的形式、方证结合的用药原则及治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中药药性理论与方剂学的缘由以及对方剂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概况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俊  高成林  贾晓斌  陈彦  蔡宝昌  吴皓 《中草药》2009,40(9):1492-1495
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研究的方法 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 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阿萨伊油、醇提物和水提物等拆分组分对虚热及虚寒证小鼠的温度趋向性动物行为学表征,环核苷酸及代谢水平等内在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阿萨伊各拆分组分的寒热药性特点以及寒凉的物质基础。将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虚热模型组、虚热+阿萨伊冻干原粉组、虚热+阿萨伊油组、虚热+阿萨伊醇提物组、虚热+阿萨伊水提物组、虚寒模型组、虚寒+肉桂组、虚寒+阿萨伊冻干原粉组、虚寒+阿萨伊油组、虚寒+阿萨伊醇提物组、虚寒+阿萨伊水提物组共12个组。虚热组小鼠每天下午灌胃给予甲状腺片溶液160 mg·kg-1,虚寒组小鼠给予氢化可的松溶液25 mg·kg-1,连续14 d,各给药组灌胃相关药物,实验结束后测定动物温度趋向性、环核苷酸及代谢水平等相关指标。阿萨伊醇提物同阿萨伊原粉一致,表现出对虚热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阿萨伊油及其水提物同肉桂一致,表现出对虚寒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该研究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理论,采用同类比较异类反证的方法证明了阿萨伊醇提物性偏凉,油及其水提物性偏温的特征,并明确了醇提物为阿萨伊性凉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对本院采用中药治疗的253例CHB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构建CHB肝功能指标的因子结构模型,探索影响CHB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寒热方药对以上关键因素指标的改善情况,阐明寒热药性对CHB疗效的影响差异。结果:就肝功能指标而言,影响CHB疾病进展情况的3个方面是:胆汁排泄障碍及胆汁淤积情况、肝脏损害程度、肝脏合成储备功能。寒、热方药均能显著降低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各指标值(P0.05,P0.01),热性方药还能显著升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P0.05)。结论:寒、热方药均能通过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损害、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汁淤积、促进肝脏代谢而表现出对CHB的治疗作用;不同的是热性方药还有升高血清蛋白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氨基酸含量与寒热药性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18种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柱前衍生化反应和HPLC法测定17种氨基酸含量,并采用UV法测定色氨酸含量;利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对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佳的统计识别模型,并进一步识别氨基酸的寒热表征。结果:建立基于18种氨基酸含量的寒热药性数学Fisher判别函数,60种中药的寒热药性判别正确率达到82%。以SVM为最佳模型得出氨基酸HPLC分析的寒性标记为:Glu、Gly、Arg、Thr、Ala、Tyr、Val、Ile和lys;热性标记为:Asp、Ser、His、Pro、Met、Cys、Leu、Phe和Trp。结论: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含量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的研究与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18种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建立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函数。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30味中药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以18种氨基酸含量为指标,利用Fisher方法建立判别函数,研究中药药性与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热性中药的18种氨基酸平均含量是寒性中药的1.32倍,建立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函数,组内回代一致率为90%。结论:Fisher判别函数对30种中药的寒热药性实现了较为准确的判别。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评价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考察寒凉药与温热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来建立评价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方法。方法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4种寒凉药和5种温热药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寒凉药、温热药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所选寒凉药和温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寒凉药(50~800μg/mL黄连、虎杖、竹叶、夏枯草)抑制MCF-7生长增殖,随质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温热药干姜和白胡椒(50~800μg/mL)促进MCF-7生长增殖,干姜的促进作用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白胡椒的促进作用先增大后减小。其余温热药低质量浓度(肉桂与花椒50~200μg/mL、仙茅50~400μg/mL)促进MCF-7生长增殖,促进作用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高质量浓度(肉桂与花椒400~800μg/mL、仙茅600~800μg/mL)抑制MCF-7生长增殖,抑制作用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形态学观察表明寒凉药(黄连、虎杖、竹叶、夏枯草)在所选质量浓度范围内使MCF-7密度减小,细胞固缩变圆;温热药(干姜、白胡椒、肉桂、仙茅、花椒)在各自起促进作用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使MCF-7密度增大,生长旺盛。台盼蓝染色表明各寒凉药与温热药对MCF-7没有细胞毒性作用。结论本方法有可能用于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正>对小建中汤的方义,传统观点认为针对阴阳两虚而偏阳虚的病机。如高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5版中虽言病机在于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但按语却谓其症状偏阳虚为主,故而脾胃虚寒者,多用此方治疗。6版、7版教材认为小建中汤甘温补脾为主,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