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学生饮食、生活方式相关的"上火"诱导因素。方法:以1 032名"上火"大学生形成病例组,1 006名非"上火"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饮食摄入、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统计学模型,分析引起"上火"的诱导因素。结果:炙烤食品、辛辣食品、≥2 000m L日均饮水量、500-1 000m L饮水量和<500饮水量、剧烈锻炼、巨大心理压力、失眠和熬夜以及极度忙碌等特征在统计学模型中具有意义(P<0.05)。结论:易"上火"饮食和诸多不良生活习惯跟"上火"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上火"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身体感到不舒服时,有些人经常会用"上火"这词来形容:眼睛红肿、口角糜烂,说是"上火";尿黄、牙齿痛也说是"上火"。上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医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如何清肝火?睡眠不够或是睡眠质量不好,会造成肝火上升。要预防肝火上升或是要清肝火,中医常用夏枯草、桑叶、菊花或金银花、茵陈调治,效果不错。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思路。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寻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并通过对"治未病"概念内涵的认识理解,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的危害及防治意义。结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疾病预防的理论核心,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减轻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肾藏象相关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防治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大学生"上火"症状分布特征,探讨易"上火"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诱导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及问卷调查方法获得8 224名大学生"上火"的发生频率、症状及饮食和生活方式特征,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和统计回归模型进行易"上火"诱导因素研究。结果:"上火"症状以口干渴、口腔溃疡、眼干涩比例最多,28.9%的群体每个月平均"上火"次数1次以上。11类食物和4种不良生活习惯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上火"症状存在着差异,诸多食物和不良生活习惯在"上火"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受"上火"的困扰。上火"不仅仅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上火"的原因更加复杂多变。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种类的清火茶、祛火食品、泻火药等涌现市面,人们对如何预防和治疗自己的"上火"症状却面临的更加复杂的选择。所以如何在复杂的病因和症状中作出简单有效的应对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季节方面浅谈"上火"的表现特征,并重点论述不同体质四时上火的差异性,探讨四时上火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并为上火的防治可从季节和体质两方面入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脂质组学的方法探讨"上火"发生的机制。方法:利用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学技术(MDMS-SL)完成了93例各类"上火"患者以及37名正常人群血浆中多种脂质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其中"上火"患者中36例以口腔溃疡为主要表现,32例以干眼为主要表现,25例以牙龈炎主要表现。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上火"人群血浆中缩醛型磷酯、sn-2型溶血磷酯、神经酰胺、磷酯酰肌醇(PI)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以PI变化最为明显,具体为"上火"人群PI总体含量比正常人群上升约44%(P<0.05)。不同"上火"表型的人群在不同脂质的代谢方面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上火"人群的血浆脂质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脂质代谢的异常可能通过氧化应激以及能量代谢增强,导致"上火"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怀孕期间上火想必是众多准妈妈们最纠结的事情,担心影响宝宝的健康。那么,孕妇上火了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医药小常识吧。"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烘热、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  相似文献   

8.
50余年来,人们对气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对气基本属性的探索、对气实质的探索、对次级层次气的相关研究等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对"气"实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概念众说纷纭、研究思路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故针对中医气学研究提出3方面建议:科学评价中国古代哲学之气与中医"气"理论的关系;中医"气"理论应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并纳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序列;对"气"实质的研究宜方法多样、思路多途。  相似文献   

9.
舌苔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开展舌苔形成分子机理研究对推动中医舌诊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组学研究非常适合开展中医复杂系统研究。文章综述了舌苔形成机制的"组学"研究进展,包括基因表达谱、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身体感到燥热不适时,经常会用"上火"来形容.诸如心烦易怒、眼睛红肿、痤疮、口干舌燥、牙齿肿痛、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尿黄、便秘等,都称为上火了.作为中医医师,应当正确对待这些"上火"的病人,认真对"上火"病症加以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防治方法,为从"疫毒夹湿"角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析武汉地域气候特点,结合武汉红十字医院病例发病规律,查阅"疫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结果:传统医学认为该病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机为疫毒袭肺,肺失宣降,邪热夹湿耗伤气阴。病位主要在肺,或兼在脾胃。治疗上可分期论治,注重宣降肺气,兼顾脾胃,同时养阴益气。通过养正辟邪等措施可以达到预防目的。结论:"疫毒夹湿"理论为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方用药,但因病例和地域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上火"的症状特点,为探讨"上火"发生机制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上火"的相关症状。通过关联规则挖掘"上火"症状特点。[结果]核心的单一"上火"症状为口干渴(11.7%)、眼干涩(10.1%)、咽干(8.7%)、口腔溃疡(8.5%)、面部丘疱疹(8.3%)。核心的两症状组合为"咽干+口干渴",占26.9%。核心的三症状组合为"眼干涩+咽干+口干渴",占14.6%。[结论]大学生发生"上火"时,往往伴随着多个症状的同时发生,且存在核心症状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体检人群中的上火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上火的舌象特征.方法:医生采用舌象观察表,通过肉眼观察,对303例上火者的舌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同时设立对照组(145例非上火者).经过对舌象的比较,获取上火者的舌象特征.结果:卡方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的结果示:上火者的舌象特征为舌边红或舌红,舌尖出现点刺,舌苔干燥,舌苔增厚,苔色淡黄.结论:上火是一种轻浅的热证,是中医预防医学和"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掌握上火的舌象特征和出现的时序规律,有助于对上火进行规范的诊断和干预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体检人群中的上火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上火的舌象特征.方法:医生采用舌象观察表,通过肉眼观察,对303例上火者的舌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同时设立对照组(145例非上火者).经过对舌象的比较,获取上火者的舌象特征.结果:卡方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的结果示:上火者的舌象特征为舌边红或舌红,舌尖出现点刺,舌苔干燥,舌苔增厚,苔色淡黄.结论:上火是一种轻浅的热证,是中医预防医学和"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掌握上火的舌象特征和出现的时序规律,有助于对上火进行规范的诊断和干预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亦称"博雅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从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了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医院校的特征,系统探讨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叶小汉  王婷 《新中医》2012,(11):1-3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是发生多种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认为LVH是机械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及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病理改变主要是心肌肥大和心肌间质纤维化。LVH的中医基本病机是痰浊、血瘀、阴阳失调。结合现代医学对LVH的认识以及中医病因病机,创新性提出高血压LVH局部微观表现与中医学"积证"相类似,把高血压LVH归于积证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软坚散结法来防治高血压LVH,并由此创立了心脉康方,创新了高血压LVH的中医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思路,针对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应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预防研究;完善疗效评价体系,研制具有中医辨证特色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量表;设计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8.
"上火",属于传统中医术语,是指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致的证候群,多因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而现代研究发现"上火"主症(如:口腔溃疡、牙龈炎、干眼、面部疱疹等)皆与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慢性病的概念、病因、特点及危害性分析,认为防治慢性病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与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等,在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完善慢性病防治早期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慢性病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加强中医防治慢性病科学研究,提高临床疗效,不仅是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受古今医论启示,提出"流湿润燥"为治疗燥症的重要大法,对其治燥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独特的系统论述,并阐明宣肺、理气为具体"流湿"的方法。对开拓中医论治燥症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明确理解、推广运用"流湿润燥"法,提高中医药防治燥症的疗效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