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3)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急性发作期从"湿热瘀毒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发作期ASO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灵片、辛伐他汀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四妙勇安汤内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踝肱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湿热瘀毒证"角度采用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急性发作期ASO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可明显提高踝肱指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病势缠绵,经久不愈,并且疼痛难忍,病残率高,现通过从“痰”“瘀”“热毒”的角度探析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以望为此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SO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最终可出现肢体溃疡、坏疽,具有发展缓慢、持续性下肢疼痛、高致残率等特点。现代医学治疗ASO,药物治疗具有局限性而外科及介入治疗又有严格禁忌证与不良反应,并无法根治。ASO属中医学“脱疽”范畴,其病机关键为“虚”,不仅为ASO的重要病因,也体现在ASO的各阶段,故从“虚瘀同治”的角度探讨ASO防治,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ASO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危害中老年人生活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医没有“动脉硬化闭塞症”名称,归属“脱疽”范畴。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在标为瘀血阻络。在整个病程发展过程中,本虚致实和标实致虚,主次互换。研究探讨其内在规律有利于该病的诊断、治疗,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祛痰复络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3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9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前列地尔静脉滴注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复络汤口服14 d。治疗前后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股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血管的内径和血流速度,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7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腘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血清CRP、IL-1β、TNF-α、IL-1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44/46),对照组为82.61%(38/4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痰复络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足背动脉、腘动脉血流速度,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8.
从"痰瘀蕴毒"论治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衷敬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3-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以下简称为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以下简称为CHD或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威胁人类健康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传统理论认为AMI属于“真心痛”范畴,病机主要是由于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所致,治疗上主要从气虚血瘀论治。近年来对AMI治疗由以往沿袭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法为主的治疗思路,逐渐认识到化痰法的重要性,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目前,临床上对AMI的治疗分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浊内阻、痰瘀互阻、心肾阳虚、心阳欲脱、阴阳两虚等型。笔者认为,A… 相似文献
9.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52-1554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加中药内服对尿毒症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终末期尿毒症脑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入组尿毒症脑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血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化瘀排毒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个月,连续观察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红细胞压积(HCT)、总蛋白(TP)、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水平(PTH)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1例中所测得的平均时间尿素氮浓度(TACurea)、蛋白质分解率(PCR)、β2-MG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化瘀排毒方"在治疗尿毒症脑病有一定疗效。结论:"化瘀排毒方"配合血透能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在提高透析充分性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的血透,是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基于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痰瘀毒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特点,为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辨证论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且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患者,将其分为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瘀毒互结证。结果 共纳入患者168例,其中痰阻心脉证43例、气滞血瘀证38例、痰瘀互结证42例和瘀毒互结证45例。瘀毒内蕴组斑块的斑块负荷、脂质池面积及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大(P<0.05),痰阻心脉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平均血管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最小(P<0.05),气滞血瘀组斑块纤维帽厚度最大且其脂质池占斑块面积比最小(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瘀毒内蕴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多以斑块负荷高、脂质池面积大、脂质池面积占斑块面积比多及纤维帽薄为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14.
痰浊、瘀血紧密相关,均为病理代谢产物,互为因果,相互夹杂。痰瘀同治治疗冠心病疗效已医学工证实。从痰瘀理论的形成基础、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病机、以及辨证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心肌病与血瘀、毒邪密切相关。从瘀毒论治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探讨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根据糖尿病心肌病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血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化痰祛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调脂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248例,用药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并随防6个月。[结果]中药化痰祛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方法:对肝硬化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采集,通过数据集成与汇交后,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加载,再利用数据分类、关联、聚类等数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从毒痰瘀虚的用药规律显示,根据用药频次,解毒常用茵陈蒿、黄连、连翘、白花蛇舌草、黄芩,化痰常用薏苡仁、枳实、半夏、陈皮、瓜蒌,祛瘀常用丹参、郁金、莪术、泽兰、蒲黄,补虚常用茯苓、鳖甲、白术、黄芪、党参(太子参)。针对“毒”药的选择,主要为寒性、苦味,归肝胆脾胃经,针对“痰”药的选择,主要为温性、辛味,归脾经与肺经,针对“瘀”药的选择,主要为寒性、苦味,归肝经、心经与脾经,针对“虚”药的选择,主要为平性、甘味,归脾经、肝经与肾。结论: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采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主要从毒痰瘀虚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8.
通过疏理“痰瘀互结”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古籍、现代医学等文献,从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及关系、“痰瘀互结”理论的内涵、COPD“痰瘀互结”相关病机及治则进行深度挖掘;从“痰瘀互结”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及其在COPD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等,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全方位分析,旨在提高COPD痰瘀互结证的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为“痰瘀互结”理论论治COPD提供基础及临床研究依据。通过分析COPD的核心病机是“痰瘀互结”,且贯穿于COPD的整个病程,具体病机为肺气不足,致痰饮伏于肺中,肺治节不利,不能助心行血,久则瘀血阻塞于经脉脏腑中,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化痰祛瘀是阻止本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治则,方用金龙定喘合剂联合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在"虚瘀毒"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8年9月在"虚瘀毒"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CAG的随机对照试验,依制定的筛选标准确定纳入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相关风险评估及meta分析。结果纳入29项RCT,共2475例患者,其中"虚瘀毒"治疗组1297例,对照组1178例。与对照组相比,"虚瘀毒"组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34,95%CI[1.29,1.40],P<0.05)及胃镜有效率(RR=1.34,95%CI(1.23,1.47),P<0.05);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16,95%CI[0.05,0.52],P<0.05)。结论中医"虚瘀毒"理论指导下治疗CAG,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及胃镜有效率、明显改善胃黏膜病理改变,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安全可靠。然鉴于所纳入文献的局限性,此结论尚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论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