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重度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以来,我们采取快速补液加综合疗法治疗重度烧伤休克延迟复苏18例,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烧伤延迟复苏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旨在进一步降低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 72例延迟复苏的严重烧伤患者分二个阶段 ,即 1990年 4月— 1994年 12月 (第一阶段 ,n =2 6)及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第二阶段 ,n =46)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第二阶段烧伤治愈率升高 ,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主要内脏器官并发症发生率及脓毒症发病率明显下降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下降 (P <0 .0 1~ 0 .0 5 )。结论 早期、快速、有效的液体复苏 ,早期削 (切 )痂 ,早期肠内喂养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和进行免疫调理 ,合理应用抗生素 ,输注经紫外线照射的异体全血 ,重视防治内源性感染和减少有创性诊疗操作等均可降低烧伤延迟复苏患者脓毒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提出的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下称"107复苏方案")对25例延迟入院的大而积烧伤患者进行复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3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患者分别于伤后第6天和第34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107复苏方案能够预估累积丢失量和输液速度,可用于延迟入院治疗的烧伤休克期患者。  相似文献   

5.
烧伤休克液体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现代抗休克液体复苏方法和复苏终极目标实现手段。方法:依据对休克病理生理变化新的研究成果和休克概念的转变为本研究的切入点。结果:现行的液休复苏方法和监测手段对于稳定休克最初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有效的,但不能纠正深在的休克病理状态。结论:按照休克复苏终极目标的观点,在现行液休复苏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对最初复苏后依然存在的内脏缺血、代偿性休克和全身组织氧合不足等病理状态的再复苏。  相似文献   

6.
尹尧  刘涛  都大伟 《人民军医》2012,(5):386-386
1病例报告患者女,50岁。上班途中遭遇车祸,现场诊断左下肢高位离断,右下肢损伤,紧急送我院手术室抢救。入室时患者昏迷,脸色苍白,上肢冰凉,无创血压测不到,心率150/min。入室后立即开放外周静脉,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2mg,依托咪酯脂肪乳0.1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mg/k,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检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 ,评价其临床价值 ,探索防治心肌损伤的方法。方法 :5 7例严重烧伤患者 ,其中延迟复苏者 33例 ,即时复苏 2 4例 ,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心肌酶谱。结果 :本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均有异常改变。同等面积与深度延迟复苏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酶值明显高于即时复苏的患者 ,且持续时间长 (P <0 .0 5 )。结论 :测定血清心肌酶及其同工酶的活性 ,对诊断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心肌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 ,尽早消灭创面 ,有益于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方法。方法 156例以体重指数(BMI)分为三组,1组BMI<24、2组BMI24-27和3组BMI>27。全部病例假以60%TBSA,分别用中国复苏公式和体表面积复苏公式计算补液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体表面积补液公式估算量为6620.79ml,稍多于中国烧伤复苏公式估算量6287.02ml(p<0.01)。进一步分析,体重指数24-27,两公式计算量无差异;BMI<24中国烧伤液体复苏公式估算量偏少;BMI>27估算量偏多。结论 传统公式估算补液量受体重影响,新公式去除体重参数避免了对估算量的影响,并引入体表面积参数矫正烧伤面积,扩大了公式的适用范围,可用于各类人群烧伤补液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损伤的特点。方法:将240只雄性Wistax大鼠建立高原(海拔3800m)与兰州地区(海拔1517m)严重烧伤动物模型(TBSA30%,Ⅲ度),并随机分为延迟、即时复苏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应用HE染色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高原严重烧伤后早期脑水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伤后24h达峰值。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显示:延迟复苏组脑损伤后24h达高峰,7d尚未恢复。结论: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脑组织损伤改变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功救治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指烧伤后6h开始的液体复苏治疗)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的患者按不同时期治疗措施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及综合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综合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BLA)、肌酐(C 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下降,碱缺失(BD)上升。与常规组比较综合组治愈率高,心、肺、胃肠等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及脓毒症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和0.05)。结论快速有效的综合复苏、早期削(切)痂植皮术及早期保护主要内脏器官功能、扶持机体免疫功能和防治脓毒症等构成的综合救治方案有利于改善心肌酶谱、肝功、肾功,进而降低MODS的发生率,降低MOD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犬烧伤休克早期延迟输液对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烧伤休克后立即和延迟输液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3只犬被随机分为四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立即输液组,③延迟输液组,④不输液组。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犬都造成50%Ⅲ度体表烧伤。血气分析、CO、FAP等在伤后0.5、2、6、12、18、24、36、48小时观测。所有犬除不输液组外,伤后按Parkland公式静脉补液。结果:正常对照组和立即输液组伤后PaO2、PaCO2、CO、FAP等无明显变化。不输液组所有犬伤后12小时内死于烧伤休克,但PaO2、PaCO2无明显变化。延迟输液组所有犬显示严重休克,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血SOD明显降低,肺MDA和肺水量明显增加,同正常对照组和立即输液组比较,其中86.7%的犬死于烧伤休克。结论:延迟输液组肺功能不全,除了烧伤休克和烧伤本身影响外,与延迟输液引起再灌注损害,产生氧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肺水肿,从而影响肺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儿童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方法。方法计算170例烧伤患儿的体表面积中间值,以烧伤面积均为60%TBSA作为伤情指标,分别采用传统儿童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公式与体表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公式计算患儿第1个24 h的液体输入量,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以患儿体重18.14 kg(170例患儿体重中位数)、体表面积0.71 m~2(170例烧伤患儿平均体表面积)为基数,传统儿童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公式计算出的第1个24 h液体输入量为2177.29 mL,比体表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公式计算量(2582.42 mL)少405.13 mL。结论体表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公式第1个24 h计算量略多于传统儿童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公式计算量,克服了以体重和烧伤面积作为参数估算补液量所存在的某些偏差,强调计量总量在24 h内均匀输入,简化了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后心肌局部血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 30 %TBSA(Ⅲ°)烧伤模型 ,分为快速补液组 (RI组 )和均匀补液组 (AI组 ) ,采用氢廓清法测定伤前、伤后 1、3、6、1 2、2 4、48h的心肌局部血流量 ,同时行心肌组织光镜和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 :伤后 1h ,心肌局部血流量降低 ,6h达最低点。补液后 ,心肌局部血流量显著升高 ,RI组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AI组。形态学观察表明 ,RI组的心肌损害较AI组轻。结论 :快速补液能够改善心肌局部血流量 ,从而可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4.
建国70年以来,中国烧伤休克液体复苏从最初的引用美国补液公式逐步发展到创立国内通用烧伤液体复苏公式、现代烧伤液体复苏公式与烧伤延迟复苏补液公式等液体复苏公式,并经历了"机械遵循补液公式""个性化补液"与"目标复苏"三个阶段,显著提高了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成功率。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研究学者发现了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发展规律不明确、复苏监测指标不完善等新的问题,遂笔者于本研究中对建国70年来国内烧伤休克液体复苏公式与治疗方案的发展、晶胶体液与水分的应用以及烧伤休克复苏监测指标的变迁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新问题、新方法与新指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帮助,从而有效提高烧伤休克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方法与输液技术。方法本研究基于6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统计伤后第1个24h每小时1%TBSA输液量(Aq)和体表面积(BSA),以Aq、BSA和烧伤面积指数(BAI)为参数,产生补液公式Q=∑△q(0.55BSA×BAI)。然后,用新公式和中国液体复苏公式分别计算补液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伤后3h~8hAq分别为10ml·h^-1·1%TBSA^-1、9ml·h·1%TBSA^-1、8ml.h^-1·1%TBSA^-1、7ml·h^-1-1%TBSA^-1、6ml·h^-1·1%TBSA、5ml-h^-1.1%TBSA^-1;9h~12h各为4ml·h^-1·1%TBSA~;后12h各为3ml·h^-1·1%TBSA;伤后第1h、2h分别取6ml·h^-1·1%TBSA^-1、7ml·h^-1·1%TBSA^-1。新公式计算全天总量为8074ml,即1.53ml·kg^-1·1%TBSA^-1:各时段补给量占全天总量的比率与63例患者的实际补液量比率基本相符。伤后第2d,△q值为2.5ml·h^-1·1%TBSA^-1~3nil·h^-1·1%TBSA^-1。结论新公式较好地解决了体重和烧伤面积相对性对估算补液量的影响、输液速度控制及累积丢失量补给等问题,证实了液体复苏新公式优于传统复苏公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供理想的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使烧伤患者减轻水肿,平稳度过休克期。 方法 根据经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和蛋白质平衡的数学模型,利用系统控制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实验组的31例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并与采用传统经验补液公式复苏的对照组29例患者复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新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补液总量比传统方案治疗者减少约15%~20%,患者尿量满意,水肿(净体重增加)较轻,更易平稳度过休克期,且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感染并发症也较少(P<0.05)。 结论计算机模拟设计的湿性医疗技术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能更好地满足采用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患者休克期复苏需要,比传统经验公式更科学、 合理, 既能使烧伤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又可减轻水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晶体液含量的变化与血清pH值、碱缺失(BD)、阴离子间隙(AG)及钠离子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2年10月间住院的121例重度以上烧伤病人休克期不同时间段的补液情况和306次同步血气分析与电解质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休克复苏液中晶体液的百分含量在0h~8h最高,以后明显降低,8h以后各组与0h~8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血清pH在0h~8h、8h~16h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16h~24h、24h~48h无显著性差异,在48h~72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血清BD在0h~8h、8h~16h及16h~24h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h~48h、48h~72h 无显著性差异.(4)血清AG在0h~8h、8h~16h及16h~24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h~48h、48h~72h 无显著性差异.(5)血清钠离子在0h~8h、8h~16h及16h~24h均无显著性差异.在24h~48h、48h~72h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晶体液含量的变化与血液酸碱度、血清钠离子的变化密切相关.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体内酸碱度有变化,早期呈酸性,48h后呈碱性,血清pH值与血清BD的变化呈正相关,与血清AG的变化呈负相关.烧伤休克期不同时间段晶体液含量的变化与血清钠离子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烧伤外科切痂植皮疗法新复苏方案在儿童严重烧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新复苏方案对39例严重烧伤儿童进行液体复苏,并对比分析其与中国烧伤儿童复苏公式的复苏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中除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余38例均平稳度过休克期,其平均补液量为1 953 mL,治愈率为97.44%。结论基于控制每小时补液量进行复苏的烧伤外科切痂植皮疗法新复苏方案,能够有效避免补液过程中水负荷对机体内环境和渗透压造成的不利影响,对提高复苏质量和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