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起效机制是针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关于艾灸效应的始动环节及艾灸热、光、烟作用机制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艾灸热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温通”和“温补”效应两方面,艾灸光辐射作用与艾灸时产生的红外辐射波长、辐射能量范围、波峰等密切相关,艾烟安全性主要围绕艾烟成分和临床安全性展开。本文就艾灸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整理,以期为深入探索艾灸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应用广泛,通过热效应、光效应、艾烟及药物作用4种起效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集中在调节内分泌激素、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相关因素、改善子宫微循环等方面,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仍存在问题和不足,应当加强艾灸起效机制研究,重视灸法光效应之中的光谱范围及波峰治疗痛经的机制探索,完善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 E~(-/-))小鼠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38只8周龄Apo E~(-/-)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n=6)、假艾灸组(n=6)、香烟组(n=8)、艾烟组(n=9)、艾灸组(n=9),13只同龄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正常组与模型组小鼠暴露于玻璃缸中,艾灸与假艾灸组均对小鼠关元穴进行艾灸,假艾灸组艾条不点燃,艾烟组小鼠暴露于10~15 mg/m3的艾烟环境,香烟组小鼠暴露于10~15 mg/m3的香烟环境,各组小鼠每天干预20 min,连续干预12周,每周干预6 d,于12周末检测小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表达水平。结果:艾灸组及艾烟组血清MD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且艾灸组显著低于假艾灸组(P0.05),艾烟组显著低于香烟组(P0.05)。艾灸组及艾烟组血清SOD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艾灸组显著高于假艾灸组(P0.05),艾烟组显著高于香烟组(P0.05)。结论:艾灸和艾烟是通过调节机体MDA、SOD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AS。  相似文献   

4.
艾灸作为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作用多样,应用广泛,疗效显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灸法的认识逐渐深入,其中艾烟的相关研究也硕果累累,其安全性广受关注。通过对艾烟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艾灸临床安全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艾灸产生的烟雾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质量,但目前我国尚无控制艾灸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相关标准。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艾烟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从相关标准制定、通风排风、控制灸材质量、加强艾烟安全性研究等方面探讨控制艾灸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可能策略,为建立艾灸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开展艾灸活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艾烟主要有燥湿杀虫止痒、消肿止痛、止咳平喘、祛风通络等作用,除此之外,艾烟还可以用于小儿脱肛的治疗以及熏艾防治疫病。艾烟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镇痛抗炎、止痒、抗过敏、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外伤创口感染、褥疮、甲沟炎、指(趾)头炎、肛周脓肿术后恢复、阴道瘙痒、毛囊炎、足癣、带状疱疹、足跟痛、局部硬结、子宫脱垂、空气消毒等。艾烟在古代临床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耳痛流脓、咳嗽、喘证、中风掣痛、偏头风等。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虽然艾烟治病种类与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相似,但是其多用于外科浅表性疮疡类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膝骨关节炎(KOA)发病与肝肾亏虚及感受外邪有关。西医认为,KOA发病主要与炎症因子、生物力学改变及软骨细胞偶联失衡有关。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不同的艾灸方法均能缓解KOA患者的膝关节症状,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如热敏灸注重循经感传和腧穴热敏效应;雷火灸药力峻猛、渗透力强、面积大,热辐射力高于其他灸治法;温针灸可深入关节腔,起到针刺和艾灸的双重刺激作用;麦粒灸对外周镇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艾灸干预血管内皮功能的启动机制尚未明确.搜集整理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艾灸干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涉及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调节Hcy浓度、调节ox-LDL含量、调节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等方面,为临床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艾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艾灸直接或间接对体表的穴位进行烧灼 ,温熨 ,借助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起到温通气血 ,扶病祛邪的治病和保健作用。临床上应用灸法治疗针药所不能愈的很多痼疾沉疴屡见奇效。近年灸法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对灸法的治疗作用和机理的研究逐渐深入 ,使灸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 治疗作用研究  现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 :艾灸具有镇痛 ,改善血循环 ,调整代谢紊乱 ,调节免疫功能 ,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1.2 镇痛  近年来 ,人们认识到灸法与针法同样具有很好的镇痛效应 ,研…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国内外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热度攀升,科技部2次立项的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阐明了多项灸法关键科学问题,实现了灸法研究重大创新,推动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实践,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简述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概况,并总结出灸法治疗胃肠疾病的效应机制研究主要围绕慢性萎缩...  相似文献   

12.
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免疫作用的机理 ,我们建立免疫性炎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等 ,从神经 内分泌 免疫调控入手 ,在整体、器官、细胞水平开展灸治RA的实验研究。结果艾灸“肾俞”、“足三里”穴具有抗炎免疫作用 ,其机理与灸疗抑制TNF、IL 1等炎症因子的释放 ,增强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保护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 ,纠正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 ,调整NO、NE、5 HT神经递质的失衡 ,促进内环境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实验证实 ,外周交感神经参与艾灸对免疫的调节 ;灸疗的部分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的 ;海马可能是灸疗信息中枢整合的重要环节 ;HPA轴是灸疗作用中一条重要的神经体液性途径 ;松果体 (MT)可能是艾灸抗炎免疫的一个高位调节点。提示灸疗抗炎免疫作用是其治疗RA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68,自引:8,他引:68  
王磊  李学武  张莉 《中国针灸》2001,21(9):19-27
目前,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总结了近10年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归纳和整理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发现艾灸可以减轻慢性肾脏病机体炎症反应、延缓肾纤维化、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干预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艾灸可以温通经络且艾灸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目前运用艾灸可以改善肾功能,缓解消化道不适及纠正营养不良,体现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良好优势。本研究为艾灸干预慢性肾脏病的靶点及机制研究开拓思路,以期更好地扩大艾灸疗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灸疗法对黄水病性(风湿类病性)高血沉的影响,探索灸疗法作用机理。方法:比较疗法前后血沉变化;灸疗法组与针刺疗法组相比较;血沉、症状和体征综合疗效的组间比较;观察作用时间与血沉下降关系。结果:观察中发现灸疗法和针刺疗法对黄水病性(风湿类病性)高血沉均有显著的下降作用(P值均小于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沉、症状和体征综合疗效的组间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X2=9.10P<0.05),灸疗法组优于针刺组。观察发现针刺组起始作用时间较短,约5分钟开始起作用,降血沉速度也较快,约15分钟左右接近正常值,到25分钟时基本停止起作用。灸疗法组起始作用时间较长,约10分钟左右开始起作用,降血沉时间速度较慢,约20分钟左右接近正常值,到35分钟左右基本停止起作用。结论:观察证明,灸疗法对黄水病性(风湿类病性)高血沉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该研究对肯定灸疗法、温针疗法、火针疗法热刺激作用以及研究其作用机理提供初步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整理古代文献的记载来浅析"灸治痈疽"之说,达到借鉴前人经验来指导现代临床应用的目的。以"灸"或"灸法"、"痈疽"等作为查询词,翻阅《内经》、《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精要》、《外科正宗》、《采艾编》等十几部古籍,从中整理出用灸法治疗痈疽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逆灸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一种重要疗法,目前主要应用在心血管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肿瘤化疗后的治疗及并发症预防上。现代研究发现逆灸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及免疫物质,该文收集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逆灸调节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探究逆灸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影响,归纳逆灸对某些疾病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状况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吴蕾  万文蓉 《世界中医药》2013,8(2):207-209
《金匮要略》前22篇中共有条文398条,涉及针灸疗法仅有14条,但其关于针灸的理论却体现在疾病预防、治疗、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中,对临床针灸治疗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