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偏最小二乘和相似度分析等,探讨中医临床信息的提取和证候的数学模型。以肝炎后肝硬化为研究对象,利用相似度分析方法对临床表征信息(症状)、生物学指标和证候进行相似性分析;将逐步回归与偏最小二乘法相结合,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各证侯相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识模型,通过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和预测。相似度分析方法所得证候与临床信息间的相似关系与临床实际基本相符,该技术可简化临床指标数量,为寻找中医证候特征提供简捷、可靠的方法;偏最小二乘法提高中医临床生物信息的利用度,并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在中医证候建模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偏最小二乘和相似度分析等,探讨中医临床信息的提取和证候的数学模型.以肝炎后肝硬化为研究对象,利用相似度分析方法对临床表征信息(症状)、生物学指标和证候进行相似性分析;将逐步回归与偏最小二乘法相结合,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各证侯相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识模型,通过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和预测.相似度分析方法所得证候与临床信息间的相似关系与临床实际基本相符,该技术可简化临床指标数量,为寻找中医证候特征提供简捷、可靠的方法;偏最小二乘法提高中医临床生物信息的利用度,并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在中医证候建模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损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分析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候的病理学基础,在系统聚类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处理分析所获得的中医证候判别结果,再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总结12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测资料在中医证候间的变化规律。结果:丙氨酸转移酶(ALT)、纤维结合蛋白(Fn)、载脂蛋白AI(APOAI)、促凝血活酶试验(HPT)、血浆凝血因子V(FV)、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项指标变化对临床中医类型判别有一定意义。相关实验室指标在三类证候间的变化显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邪实为主证候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显著高于正虚为主、兼有邪实的其他两类。肝肾阴虚、瘀热内蕴证候的血Fn、FV、FVⅡ、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率(PCT)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证候,凝血酶原时间(PT)比后两类显著延长。提示肝组织炎症性损伤可能是湿热内蕴病机的病理基础,肝实质功能损害可能是肝炎后肝硬化肝肾阴虚病机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SIMCA法的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IMCA(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法对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汁瘀积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综述肝硬化中医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7.
900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别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索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证候判别模式。方法运用因子分析、C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对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90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该病的中医证候因子,建立证候判别式。结果证候分类:一类是该病的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反映该病基本证候病机为气虚血瘀;5个证候分类有意义的因子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内蕴、肝郁脾虚和脾肾气虚;并构建证候判别函数式。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特征信息和证候病机分类的特征信息。前者反映疾病所具有的中医基本病机,后者反映疾病的不同综合病理状态、即证候构成的复杂性、多态性。证候判别式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判识的量化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疾病信息相似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临床症状及生物学指标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探析不同中医证型AC患者的病机特点。方法 回顾2008年至201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运用Epidata和Excel整理和管理提取数据,对提取后的数据进行证型规范和中药规范后,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有效病例数193例,平均年龄58.59 ± 10.95岁,平均每日饮酒量339.60 ± 205.05g,平均饮酒年限28.50 ± 11.75年,平均饮酒度数为45.43 ± 8.17%。193例AC患者中,不同证型间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不同证型间的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肝气郁结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者(P < 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方面则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 < 0.05),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者(P < 0.05)。瘀血阻络证AC患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 0.05)。而不同证型的AC患者肝细胞损害情况总体差异不大,但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谷草转氨酶中位数水平最高。本研究揭示AC早期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晚期转化为瘀血、阳虚证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蛋白组学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水平、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翻译后修饰等,以获得蛋白质水平上关于细胞代谢、疾病发生等过程全面整体的认识。其动态性、复杂性、整体性与中医理论高度相似,且和中医证候学都以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可利用其技术充分发扬中医理论价值和中医临床价值。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归纳分析近5年应用蛋白组学技术研究中医心系病症证候的文献,以期为中医心系病症证候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终末期的常见表现,临床治疗一直收效甚微。中医辨证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辨证及对证治疗慢性病已经有了大量的探索,但复杂的“病”、“证”关系依然制约了中医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发展。本文从乙肝后肝硬化病证机制出发,分别从基因、蛋白、代谢及表观遗传学水平阐述了乙肝后肝硬化“病”的分子机制及“证”的生物物质基础。并展望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精准医疗在乙肝后肝硬化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精确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指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在个体层面上可导致疾病易感性不同、相同疾病下的临床表现不同、药物疗效不同等。证候是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中医的辨证论治关注个体差异与机体症状的关联性,这与现代医学基于个体遗传背景下的精准医疗不谋而合。因此,本综述通过数据库检索,梳理遗传多态性和证候的研究进展,发现SNPs和多种中医证候均密切相关。但现研究也存在SNPs位点单一、无法反映遗传多态性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等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前沿的遗传多态性检测和分析方法可作为搭建SNPs与中医证候研究之间的桥梁,推进中医证候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开展广东地区的多中心的前瞻性的调查研究,探讨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方法:通过广东地区的13家分中心为期1年的病例收集,共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主要调查辨证要素及其组合的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本研究发现入选时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气虚(70.60%)、痰浊(51.40%)、血虚(31.2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血两虚痰浊证为最多;入选1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61.50%)、痰浊(52.30%)、血瘀(34.00%),所有的证素组合中气虚痰浊血瘀为最多;入选2周后辨证要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气虚(53.20%)、血瘀(38.50%)、痰浊(33.00%),气虚痰浊血瘀依然是占比例最多的证型。结论:总结了广东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证候特征演变规律,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应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单组率合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自1963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应研究信息并交叉核对,以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中医证候单组率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33篇,英文文献2篇,涉及乙肝肝硬化患者4 805例、主要证候11种,其中8种证候可进行Meta分析:肝气郁结证分布频率为0.22(95%CI为0.18~0.26,P<0.01),水湿内阻证分布频率为0.19(95%CI为0.14~0.24,P<0.01),湿热蕴结证分布频率为0.22(95%CI为0.19~0.25,P<0.01),肝肾阴虚证分布频率为0.19(95%CI为0.19~0.24,P<0.01),瘀血阻络证分布频率为0.16(95%CI为0.12~0.21,P<0.01),脾肾阳虚证分布频率为0.11(95%CI为0.09~0.14,P<0.01),肝郁脾虚证分布频率为0.32(95%CI为0.14~0.50,P<0.01),脾虚湿盛证分布频率为0.16(95%CI为0.13~0.19,P<0.01);亚组分析显示,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及水湿内阻证在南方、北方不同地域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候以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湿热蕴结证比例最高,不同地域对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肝癌)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肿瘤指标等临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方法 运用《中医肝癌与大肠癌病例汇报表(CRF表)》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客观指标等,分析肝癌与大肠癌的证型分布及各证型在临床客观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及“异病同证”的规律。结果 460例肝癌和759例大肠癌患者具有肝肾阴虚、脾虚、瘀血、湿热、实热、气虚、阴虚、隐证8种单证及各种兼证,其中脾虚证(27%)、肝肾阴虚证(12%)、隐证(11%)、湿热证(9%)、肝肾阴虚兼脾虚证(8%)为肝癌和大肠癌临床较为常见的五种中医证型。血常规HB、肝肾功能TBIL、ALB和GGT在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有显著差异(P < 0.05),AFP在肝癌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大肠癌证型间差异显著(P < 0.001)。但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在上述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兼脾虚证、隐证、湿热证是肝癌与大肠癌证候分布的前五位,其证候分布与HB、TBIL、ALB、GGT和AFP存在关联,提示这些临床实验室指标可能作为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证”辩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纤维肌痛综合征,按疼痛分风寒阻络、寒凝血瘀证;按伴发的症候分气血虚证、心肾不足证及肝郁脾虚证。认为肝郁脾虚是纤维肌痛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