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老年性痴呆(A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引起的细胞骨架改变、早老素等遗传基因的突变、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失调引起的细胞外老年斑的形成、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减少等中枢神经系统递质代谢障碍、细胞内微量元素代谢紊乱、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自由基损伤学说、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中医学关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等发病机制,下面对AD的各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主要表现为以学习记忆为主的认知功能障碍。目前,引起AD发病的因素有多种假说,如胆碱能假说、早期能量代谢障碍假说、自由基代谢异常假说、β类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反应假说、神经元凋亡假说、突触功能障碍假说以及炎症假说等,虽然对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和病理机制还未达成共识,但多数研究者认为AD是受各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使用的针对改善学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AD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大脑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形成老年斑(plaque),tau蛋白过度磷酸化造成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以及神经元丢失。A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全球仍缺乏治愈AD的药物或方法。AD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目前的研发方向仍以抗Aβ和tau蛋白为主,其他多个方向并存,如抗炎、改善代谢、改善血管功能及联合疗法等。笔者对AD的致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和认知障碍潜伏性发作,精神病症状和行为障碍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在发达国家,AD现在被认为是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A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现已有一些学说,如β-淀粉样蛋白学说,Tau蛋白代谢异常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炎症反应学说、胆碱能损害学说等。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预防、停止或逆转AD,因此研发新的有效治疗药物成为全球热点。从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对治疗AD具有巨大潜能,呈现出多靶点、多途径、副作用低、持续疗效时间长等优点。本文总结了近期有关天然药物治疗AD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好地治疗AD提供文献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胞内神经纤维化缠结,其中Aβ寡聚沉积具有首发触动效应。目前A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没有彻底治疗的药物和手段,只能缓解和改善症状。藏药红景天提取物具有改善大脑记忆功能、对抗抑郁等作用,本文探讨藏药红景天对引起AD致病原因之一的β-淀粉样蛋白寡聚的抑制作用,为防止AD发生及红景天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即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1][2]。其主要病理学改变包括皮层和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P)、和大量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以及弥漫性大脑萎缩。目前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与衰老以及一些基因遗传缺陷密切相关,基因突变导致Aβ生成增多,并产生异常的折叠和聚集,进而引起微管相关蛋白tau(MAPT)过度磷酸化,突触变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认知障碍和胆碱能神经元死亡相关的神经变性疾病。Aβ构成的淀粉样蛋白斑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特征。在AD的发病机制中,Aβ神经元毒性、神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突触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调与神经元损害等一系列交叉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脑萎缩、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既往大量文献证实,神经元缺失是AD的发病过程中心,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天然药物可以调节大脑微环境保护神经元细胞并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对AD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本文将天然药物保护神经元作用及治疗AD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抑制M146L细胞分泌A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飞  罗焕敏  余锐  李晓光  高勒  章佩芬  翁文 《中药材》2005,28(6):497-499
目的:研究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对M146L细胞分泌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的影响,探讨去痴灵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可能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体外培养稳定转染人类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前体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APP)和突变型早老素1(prsenilin-1,PS1)基因的中华仓鼠卵巢上皮细胞系(M146L),使之高效产生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建立Aβ42过度表达的细胞模型.加入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2%、6%、3%)的含药血清对M146L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其对M146L细胞分泌Aβ42的影响.结果:3个浓度的含药血清对M146L存活均无影响,对细胞分泌的Aβ42有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一定剂量(12%、6%、3%)的含去痴灵水提物血清对M146L细胞分泌的Aβ4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薛小燕  章正  周晓雯  周星  罗焕敏 《中药材》2012,(11):1813-1816
目的:探讨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寻找潜在的具有抑制Aβ分泌的中药单体,以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目的。方法:体外培养稳定转染人类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β-protein precursor,APP)基因及突变型早老素1(prsenilin-1,PS1)基因的CHO(Chinese hamsterovary cells)细胞系(M146L),使之高效产生β淀粉样蛋白42(amyloidβ-protein,Aβ42),建立Aβ42过度表达的细胞模型。加入待筛选的药物原儿茶酸,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原儿茶酸(0.25、0.5、1.0、2.0 mmol/L)对M146L细胞的毒性作用,应用RT-PCR法检测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浓度0.25、0.5、1.0mmol/L的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不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一定剂量的原儿茶酸对M146L细胞APP mRN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6,(1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三七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应用范围较广。研究表明,三七皂苷作为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和治疗AD方面的良好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神经可塑性、调节β淀粉样蛋白(Aβ)代谢、抗细胞凋亡、抗氧自由基损伤、抗炎症、改善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等。本文总结近年来三七皂苷治疗AD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三七皂苷作为AD的潜在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之一是患者脑内的神经炎性斑(老年斑),主要成分为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的沉积,而Aβ又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序列水解而来。研究表明,Aβ可能是各种原因诱发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Aβ为靶标,对其产生、神经毒性及中药多靶点抗AD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晨曦  董承瑜  胡鑫  郑慧慧  郎尉雅 《中草药》2022,53(13):4132-414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病隐匿,发病机制复杂,发病人数逐年上升,严重危害我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疾病的早期预防与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治疗AD药物尚不能有效阻止和显著延缓病程进展,近年中药防治AD作用逐步得到验证,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阐述了AD的发病机制,从错误蛋白的沉积及级联反应、神经炎症微环境、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递质、铁死亡等层面总结了近年中药抗AD的分子机制等,有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优化,为中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所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是AD的典型病理特征,直接参与AD的发生发展。因此,AD的治疗可从调节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入手。中医学认为“痰浊”是导致AD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正气亏虚,痰浊蒙窍”是AD的核心病机。“痰浊”与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密切相关,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可归属“痰浊”的范畴。化痰开窍与减少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在AD的治疗中有不谋而合之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细胞内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与AD进程中磷酸化Tau蛋白的降解。UPS功能受损是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和AD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中医“痰”的视角认识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探讨中医“痰浊”与现代医学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的相关性,并从UPS视角提出益气化痰开窍法治疗AD的作用机制假说,推测UPS可能是远志散益气化痰开窍干预AD的主要途径,精确调控UPS可能是未来研究防治AD的新视角,为科学阐释通过调控UPS蛋白降解途径治疗AD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到目前为止,AD的病因尚不明确,使得其预防和治疗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已有研究表明AD可能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与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有关。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仅与机体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还与人体的衰老密切联系。该文拟分析代谢与AD,脾与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健脾方对AD的作用,旨在从调控代谢的角度,分析中医"从脾论治"治疗AD的可能机制,挖掘健脾中药在治疗或预防AD中的潜在价值,为探索AD的药物研制和中医疗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发现至今超过1个世纪,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在临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愈药物,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和原因的认识仍停留在假说阶段。中医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属于“痴呆”“呆病”范畴,历代医家对其发病及治疗均有论述。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用于分析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将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从“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及气、血的角度分析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指导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一种,患者早期认知功能受损,记忆力减退;晚期则智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给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且发病率只增不减。现代医学深入微观机制研究,治疗以改善胆碱系统功能药物、抗氧化剂、抗炎药物等为主。虽长期用于临床,但西药大多针对单一环节或单一靶点,覆盖面较窄,而且老年患者一般多病缠身、需联合用药,这既加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也降低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如何在用药之外探寻毒副作用小、刺激人体机能促进自我恢复的康复方案,以缓解AD症状和促进疾病良性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PSAPP mice expressing the ‘Swedish’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nd the M146L presenilin 1 mutations are a well‐characterized model for spontaneous amyloid β plaque formation. Centella asiatica has a long history of use in India as a memory enhancing drug in Ayurvedic literature. The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Centella asiatica extract (CaE) can alter the amyloid pathology in PSAPP mice by administering CaE (2.5 or 5.0 g/kg/day) starting at 2 months of age prior to the onset of detectable amyloid deposition and continued for either 2 months or 8 month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myloid β 1–40 and 1–42 was detectable by ELISA following an 8 month treatment with 2.5 mg/kg of CaE. A reduction in Congo Red stained fibrillar amyloid plaques was detected with the 5.0 mg/kg CaE dose and long‐term treatment regimen. It was also confirmed that CaE functions as an antioxidant in vitro,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reducing lipid peroxidation and protecting against DNA damag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CaE can impact the amyloid cascade altering amyloid β pathology in the brains of PSAPP mice and modulating components of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that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neurodegenerative changes that occur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一种起病隐匿的随年龄递增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给社会经济和医疗服务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其基本病机不是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中医药防治AD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逍遥散系列经典名方防治AD的综合情况从研究思路、临床应用与实验进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逍遥散系列方防治AD的全面深入研究和临床广泛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红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数据库获取红花的有效药物成分,利用数据库预测红花的成分靶点与AD的靶点,并对红花靶标基因进行标准化。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红花-成分-靶点”网络,利用红花的靶标基因与AD的靶标基因的交集基因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Ledock软件对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21种红花有效成分和391个作用靶点,AD的疾病靶点535个,其中红花与AD的共同作用靶点有94个。共得到535个GO分析,43个KEGG通路,主要涉及阿尔茨海默病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红花治疗由微循环障碍引起的AD的潜在作用机制,且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AD发病的关键是肾精虚损为本,导致痰瘀闭窍,临床上以补肾益气、活血解毒中药组成小复方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以多种动物模型观察防治老年性痴呆(AD)中药小复方的药理作用,并以药物工艺制备与药效评价相结合,确定中药小复方的组成与制备工艺。其中基础研究根据AD复杂的发病机制,应用体现AD病理生理特点的现代医学指标,以不同工艺制备的中药小复方,应用多种AD动物模型对其药效学作用进行评价,以期形成一个基于多种动物模型且能较全面反映AD特点及病理机制安全有效的中药小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