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用耳穴联合腰夹脊穴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的即刻效应,为临床治疗腰痛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急性腰痛患者,根据诊断及纳入标准确诊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者共90例。所选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腰部夹脊穴,观察组在对照组腰夹脊穴针刺的基础上加以磁珠贴压耳穴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 min的McGILL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的外周血液进行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McGILL、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的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2组患者的5-HT水平均得到明显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的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的β-EP水平均得到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耳穴联合腰夹脊穴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其急性发作期的即时效应显示能改善患者疼痛/整体症状和肢体功能,其起效机制可能与5-HT、β-EP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凡  蒋腾  王晓宇 《新中医》2022,54(23):172-176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针灸法联合常规物理疗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LBP) 的疗效及对疼痛介质、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血栓素2(TXB2) 的影响。方法:选取116 例NLBP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8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物理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针灸法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2 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分级指数(PRI)、现在疼痛状况(PPI)] 评分、疼痛介质[血清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 (PGE2)]、血清6-Keto-PGF1α、TXB2、TXB2/6-Keto-PGF1α 指标值、腰腹肌等长收缩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为77.59%,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VAS、PRI、PP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上述3 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β-EP、5-HT、PGE2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上述3 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6-Keto-PGFlα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TXB2、TXB2/6-Keto-PGF1α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6-Keto-PGFlα 水平高于对照组,TXB2、TXB2/6-Keto-PGF1α 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前屈、后伸、右旋、左旋腰腹肌等长收缩值均较治疗前提升(P<0.05),观察组各项腰腹肌等长收缩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6 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0.75%,对照组复发率为4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针灸法联合常规物理疗法治疗NLBP 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腰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飞扬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同时观察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按数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灸联合脊柱推拿手法,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针刺飞扬穴,1次/d,30 min/次,2组均连续治疗10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简易McGill疼痛评分、JOA评分、腰椎活动度、生命质量、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前列腺素E_2(PG E_2)、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简易McGill疼痛评分、JOA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腰椎前屈活动度及生命质量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竖脊肌及多裂肌的AEMG、MF、MPF均较对照组改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PG E_2水平有所降低,β-EP水平上调,其中观察组改善得趋势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飞扬穴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阈值,其可能通过降低外周血PGE_2、提高β-E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步六法"推拿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临床效应。方法随机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舒筋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三步六法"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约20 min,2组均治疗20 d,随访6个月。运用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效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JOA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 05),VAS评分、改良Oswestry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JOA积分、VAS评分、改良Oswestry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6. 67%,治疗组复发率为6. 6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三步六法"推拿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和改善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方法:将200例确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分别采用电针法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指地距离(FFD)、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以及腹背肌耐力四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腹背肌耐力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经疏肝化瘀通络法联合针灸治疗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2—12月在唐山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30例辨证为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益母草冲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自拟温经疏肝、化瘀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疼痛程度(痛经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β-EP水平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措施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GE_2及β-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 05),PGF_(2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 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均<0. 05)。治疗后2组患者痛经评分明显降低(P均<0. 05),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均<0. 05),且观察组患者痛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 85%(61/65),对照组为78. 46%(51/6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温经疏肝、化瘀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疗效更好,可明显减轻患者围月经期疼痛程度及缩短痛经持续时间,可能与明显调节血清前列腺素和β-E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产后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产后腰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红外线照射进行治疗,实验组加用针刀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10 d、20 d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JOA评分变化情况,随访3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10 d、20 d后,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实验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 05); 2组JOA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 05),且实验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00%,而实验组为94. 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实验组复发率为4. 00%,对照组为26. 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刀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产后腰痛疗效优于单纯红外线照射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宋海伟 《新中医》2020,52(2):85-88
目的:观察利筋健腰协定方联合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封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利筋健腰协定方治疗,2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比较2组腰椎功能优良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痛感及日常生活能力,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前列腺素E2 (PGE2)水平。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腰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0.45%、38.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SP、MCP-1、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P、MCP-1、PG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筋健腰协定方联合硬膜外封闭治疗有利于改善LDH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血清中β-EP、SP、MCP-1、PGE2等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孙氏手法加薄氏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孙氏手法加薄氏腹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电动骨盆牵引加红外线照射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JOA下腰痛评分量表(29分)及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评分量表(45分)进行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量表及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评分量表积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孙氏手法加薄氏腹针治疗LDH.相对于电动骨盆牵引加腰部红外线照射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结论:孙氏手法加薄氏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并建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处方。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治疗组)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和测定腰部背伸肌力量,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部背伸肌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ODI评分和腰部背伸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均能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增强腰椎稳定性,但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优于传统腰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某部新兵基础训练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新兵在基础训练中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由相关专业医师分别在训练的第1,2 ,3个月对 886例陆军新兵的训练伤进行会诊并登记。结果 :在训练的第 1,2 ,3个月训练伤的发生率分别为 5 .4% ( 4 8/886 ) ,5 .9% ( 5 2 /886 )和 2 .6 % ( 2 3/886 ) ,总发生率 13.9% ( 12 3/886 )。在训练三个时期由 5 km越野所致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 2 .8% ( 2 5 /886 ) ,5 .1% ( 4 5 /886 )和 2 .3% ( 2 0 /886 )。训练伤主要发生在下肢。结论 :最容易引起训练伤的科目是 5 km越野 ,损伤最常见的类型是疲劳性骨折、膝关节滑囊炎。训练初期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要领未掌握 ,而在后期则主要是技术要领未掌握和体力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应用汉密顿抑郁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F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和运动功能测定(FMA),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脑卒中伴有中重度PSD患者在临床治疗、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练3个月及6个月后,其各项测评指标均显著低于非抑郁患者和轻度抑郁患者。结论:脑卒中患者伴有PSD,对神经功能康复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增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中国政府一直不断加大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合作的力度。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介绍了10年来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培训项目的概况与经验。从援外项目培训的招生概况、实施方案制定、培训回访等方面,概述了国家传统医学援外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着重阐述了培训班的师资力量组织、专业教材编写、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历年的培训项目理念明确、目标设定准确,对国家援外工作传统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疗程满2个月后将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和FMA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I指数和FMA积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临床实训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关键步骤,作为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实训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背俞穴、躯干训练和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3种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疗效与躯干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