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该文简单介绍了针灸疗法研究进展,阐述了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分析了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理,针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可以通过针灸治疗方式,提高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有效性,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韩诚正  朱垚  沈洪 《光明中医》2008,23(6):875-877
从中医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论治、方药加减、针灸治疗、针药结合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肯定中医药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明确疗效,同时也提出了其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包泽霞  岳妍 《光明中医》2016,(6):789-790
介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阐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概况,通过验案讲述及分析,阐明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运用及临床疗效。同时,指出临床研究的某些不足,希望能够更好的发挥针灸的优势,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逐渐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分别从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治疗及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方面综述了近三年来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常见胃肠道功能异常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调节脑-肠轴、调节免疫、调节胃肠道、调节脑功能区域等。未来研究应注重寻找针灸调控各种物质之间的联系,从联系性寻找主线以及主要方向,在实验过程中应结合中医经典进行思考,发掘新的研究方向。因动物结构与人体自身相去甚远,未来研究应以临床实验为主,寻找更加合理、优化的实验设计方案,以进一步探索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也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疏肝健脾法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及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对近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从中药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医护理等以及疏肝健脾法的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分型,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逐渐展现其优势,众多医家从脏腑、毒邪、津液等出发提出独特见解,采用中医独特治疗方法如辨证论治、经方专方、针灸、中西医结合等,取得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关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中青年患者中发病率最高,消化道并未出现真正器质性病变坏死,通过治疗患者的肠道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目的在于在有效的时间窗内,缓解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保障。如果无法给予患者针对性有效的治疗方法,就会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加重患者承受的痛苦,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方案对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意义重大,我国不断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进行针灸治疗方法的研究。随着经济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患肠易激综合征的人数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在临床上引起了极大的重视。近几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的研究中,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本研究中首先叙述了肠易激综合征,其次研究介绍了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最后阐述了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相应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遵循随机原则将59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本研究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的改善来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治疗后,温针灸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及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温针灸治疗组改善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温针灸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1%,其中痊愈率为20.7%;而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2.1%,痊愈率为14.3%。结论:温针灸能有效的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各项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大便异常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学小肠腑在临床上也多见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小肠动力异常等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文章拟以中医小肠腑功能异常在肠道方面的体现,结合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小肠病理,以及中医药调理小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来探讨小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中医临床治疗(腹泻型、便秘型、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在症状的改善、缩短疗程及远期疗效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基础研究少,疗效评价方法不统一。  相似文献   

1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脾胃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西药疗效欠佳。中医外治法在IBS-D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多种外治法如针刺、灸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灌肠、耳穴贴压等单法及联合外治法等均取得较好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文章旨在论述IBS-D的多种中医外治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穴位埋线中药内服并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泄泻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中药并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天枢、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再加中药内服。[结果]临床治愈42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结论]穴位埋线中药并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之泄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彭老根据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后天八卦理论建立起自己新的观点—将眼周划分为八区十三穴,分属脏腑,以此查视白睛血脉丝络的状况,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将围绕着眼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理论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目前亦没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的治疗各种类型的IBS。中医通过中药、针灸等多种途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药在治疗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治疗方式多样、临床疗效好、症状不易反复、费用低等,但在对IBS-D的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设计不严谨,样本量小;临床研究中采用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发展,以使中医药能在治疗IBS-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IBS-D治疗进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文献的整理评价,提炼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以便于临床医师做出科学的决策。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按照循证医学5级标准从高到低选出能够回答对应临床问题的证据,并采用RevMan5.0统计结局指标。结果:有1项A级证据证明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效;4项B级证据显示针灸与常规西药(得舒特、培菲康等)相比可能有治疗优势;1项B级证据(得舒特)、1项C级证据(美常安)显示针灸结合西药可能有增效之功;1项C级证据显示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如心理疗法等)可能有效,1项C级证据证明不同刺灸法之间疗效可能有差异。结论: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可能优于西药,若配合其他西药治疗可达增效之功,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或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明。  相似文献   

17.
施晓萍  顾勤 《环球中医药》2013,(12):948-95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发病率高,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有确切疗效,而中医在IBS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检索了近5年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发现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医药不仅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在作用机制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药治疗及作用机制等作一概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中医中药的进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性是IB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且与脑-肠轴关系密切。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IBS疗效较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动力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探讨中西医病理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搜索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通过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论思想将其辨证分型;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基础归纳总结出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结果:总结出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西医病因病机分型主要为胃肠动力异常、脑-肠轴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等多重因素。结论:IBS病位虽在胃肠,但多有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为以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为主导,伴有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异常的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