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痰浊致瘀,本虚标实,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痰浊血瘀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瘀互为因果,可相互转化,在病理演变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临床治疗中,祛痰化瘀法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反正了痰瘀与高脂血症的密切联系。治疗上应注重祛痰降浊、活血化瘀,并兼顾其本,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4.
脾属土,居中焦,主运化水谷,若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布散水谷精微,多余的脂质沉积于血脉形成痰浊,导致脉道不利,而致动脉粥样硬化(AS).可见,脾虚生痰是引发AS的关键.巨噬细胞焦亡致AS,其关键为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焦亡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加剧AS进展.中医学将"炎症"归于毒邪范畴,而毒邪可转化为痰浊,并阻滞血脉,导致脉道...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脉道不利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脾病"脉道不利"包涵"脾虚"和"脾实"两层含义,体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线粒体稳态失衡在AS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脾-线粒体"相关性理论的指导下,"从脾论治"AS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以线粒体稳态失衡为切入点,以脾病"脉道不利"为理论基础,概述并试图阐明AS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从脾论治"AS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是指空腹时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份的含量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时的情况.据报道在45岁以上的中年人群中,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方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且中医辨证分型为痰浊血瘀型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抗血小板、调脂、扩冠治疗;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瘀祛痰之中药汤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8导联心电图ST段下移总和(ΣST)、血脂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ΣST及三酰甘油水平较对照组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化瘀祛痰方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脂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microRNA参与调节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活动,与冠心病的发病紧密相关。从脾论治冠心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确切。从脾论治冠心病痰浊血瘀证候可能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而对microRNA的调节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多数学者将线粒体作为靶点来研究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机制与治疗。而线粒体作为人体细胞的"能量加工厂"与中医中"脾"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基础,并且脾失健运所产生的痰浊血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从"脾-线粒体"之间的关联来探究脾虚痰瘀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11.
回顾中医对血脂和高脂血症的认识,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运、脾化功能失常是痰浊型高脂血症形成的病机关键,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痰浊、血瘀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捷频  王四旺  王剑波  李阳 《陕西中医》2009,30(9):1271-1271
高脂血症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与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的发病率、病死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我国传统医学中无“血脂异常”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眩晕”、“痰浊”、“血瘀”、“胸痹”、“中风”等范畴。其中,“痰浊”和“血瘀”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病证,发病率在逐年攀升。  相似文献   

13.
中医对PCI术后的病机和辨证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影响PCI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预防PCI术后RS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并结合临床,提出PCI术后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并以心气虚为本,以血瘀痰浊为基本病理状态,以心肾两虚为主要病理表现,其临床辨证分型为:气阳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痰瘀互结、心肾阴虚8个证型。  相似文献   

14.
哮喘共病涉及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哮喘合并肥胖、哮喘合并焦虑抑郁等。哮喘共病的病位涉及五脏,病机特点可归纳为痰浊、瘀血及气郁,病性为虚实夹杂,中医治法以化痰泄浊、活血化瘀、行气解郁为主,兼顾健脾、疏肝。哮喘共病患者的调摄情志可采用五行音乐疗法结合中医传统功法,身心双修,怡情养志;饮食调理宜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原则,并结合“三因制宜”“以平为期”的观点指导施食;其预防可依据“治未病”理论及中医体质学说,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同时,哮喘共病的中医防治全程均需健脾、疏肝。  相似文献   

15.
陈韦  侯平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117-120
目的探究化瘀祛痰颗粒对心力衰竭易损期痰浊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心力衰竭易损期痰浊血瘀证的患者均来源于该院,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祛痰颗粒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6 min行走距离(6MWT)、中医证候积分、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增高程度及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降低的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均下降,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6MWT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少,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64%(2...  相似文献   

16.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膏脂转输的重要保障,血脂亦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并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输布周身。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在疾病状态之下发生翻译后修饰成为“失功能”HDL (dysfunctional HDL,dys-HDL),影响其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导致血脂异常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并产生与其相关的标志物。本文在“脾主运化”的理论指导下,探讨“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与HDL蛋白修饰的关系,将有助于从HDL及其亚类蛋白修饰层面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从脾论治”AS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肥胖等病症发病率逐渐增高,增加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而此病症多见于中医痰湿体质类型[1].冠心病作为临床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及生命的第一杀手.冠心病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痰浊为其主要证候要素之一,现代研究发现冠...  相似文献   

18.
贺金  陈桂敏 《河北中医》2007,29(10):932-933
高脂血症是临床上多种病证的病理基础和诱因,尤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关系重大,广泛见于中医多种病证,如心悸、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痰浊、痰瘀、肥胖等病症.吴同启[1]认为,正常水平的血脂为血液中的膏脂,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若超出正常水平,则为痰浊、瘀血,变为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脂血症属“痰”属“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现已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课题,医者多从痰浊立论治疗高脂血症,而取得一定效果。然笔者以为,高脂血症与痰浊类而不同,不可简单与将高脂血症与痰浊划等号。笔者参考2000年以来53篇有关中医药降脂治疗的报道,拟辨别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