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静如 《医学综述》2012,18(12):1876-187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2010版的房颤治疗指南中抗栓治疗跃居其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针对不同抗栓机制的联合治疗策略是合理的,但目前很难把握好有效抗凝及出血风险的平衡点,需要根据个体化的实际情况,在术前严格评估患者术后的栓塞及出血风险,预见性地选择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持续抗栓方案。  相似文献   

2.
二十多年来,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治疗和预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抗栓及溶栓药物已成为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情况常常复杂多样,单独使用某一类抗栓或溶栓药物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常需联合用药,如临床上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既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又需要抗凝治疗,甚至需要双重抗血小板加抗凝三联强化治疗。然而抗栓溶栓治疗方案及疗程常常不能兼顾疗效与风险,使临床医生处于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3.
许晋川  高照 《海南医学》2012,23(24):125-132
冠心病、房颤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其心衰、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等并发症的高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而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在冠心病、房颤及冠脉介入治疗用药中扮演了举足轻重、不可比拟的角色。为进一步控制出血风险,提高高危缺血风险患者的强化抗栓疗效,近几年来不断研发推出了新的抗栓药物,结合近期各大临床指南的一致更新推荐,将使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真正获益。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继发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临床事件最重要的机制,因此抗拴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核心环节。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则是冠心病抗栓治疗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冠心病人群的差异性,如何在冠心病特殊人群中既达到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又可使出血风险降到最低,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ACS患者不仅病死率较高,还存在缺血事件(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复发风险。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是导致ACS的重要原因。为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推荐ACS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强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然而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下,ACS患者残余缺血风险(经抗栓治疗后仍残留的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仍旧较高。因此为进一步降低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对强化抗栓方案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总结强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双通道抑制(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等强化抗栓治疗方案可降低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为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抗栓治疗及明确最佳抗栓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总结调查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以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市8家三级综合医院心内科、老年医学科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666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情况等资料,依据CHADS2、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入选患者男416例,女250例,平均年龄(79.9±8.0)岁,其中≥80岁的高龄患者363例(54.5%).合并高血压513例(77.0%),合并冠心病266例(39.9%),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患者243例(36.5%).CHADS2评分平均为3.4±1.5,≥2分者581例(87.2%).CHA2DS2-VASc评分平均为5.5±1.9,2分及以上者647例(97.1%).HAS-BLED评分平均1.7±0.9,≥3分者113例(17.0%).CHADS2≥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1.5%(125/581)接受抗凝治疗,55.1%(320/581)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3.4%(136/581)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CHA2DS2-VASc≥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3.3%(151/647)接受抗凝治疗,54.3%(351/64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2.4%(145/647)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疾病较多,且多处于血栓栓塞高风险状态.但接受抗凝治疗比例低,仍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约1/3的心房纤颤患者同时患有冠状动脉疾病[1].临床医师常遇见的难题是对有高危卒中风险(CHADS2评分≥2)需给予口服抗凝药物而同时有冠状动脉疾病又需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甚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心房纤颤患者如何治疗的问题,因为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口服抗凝药物的抗栓治疗可明显增加出血风险.此文对如何能够在取得降低血栓栓塞和冠状动脉事件获益的同时又能将出血风险降至最低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并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较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但许多房颤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为栓塞高危伴出血高危或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tion, OAC)禁忌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预防LAAC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以及减少出血事件对于成功的LAAC术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术后抗栓策略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徐英  陈红  彭仕凤  杨明金  蒋萍 《四川医学》2018,39(5):497-501
摘要:目的调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临床特点和抗栓治疗现状,分析目前抗栓治疗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呼吸科住院的327例老年AECOPD合并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血栓栓塞风险(CHA2DS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分析抗栓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老年AECOPD合并NVAF患者平均年龄(82.29±5.899)岁,≥75岁296例(90.52%)。FEV1平均为(40.16±10.391)%,PaCO2平均为(70.87±9.477)mm Hg,合并疾病多。323例(98.8%)CHA2DS2-VASc评分≥2分,205例(62.69%)HAS-BLED评分12分。抗栓治疗96例(29.36%),其中抗血小板治疗71例(73.96%),抗凝治疗25例(26.04%),各年度抗栓治疗比例低且未随年度变化有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1例未使用抗栓治疗,原因主要有医生缺乏抗凝知识94例(40.69%)、患者担心监测麻烦46例(19.91%)、患者担心出血38例(16.45%)。5例服用阿司匹林发生大便隐血阳性。1例服用华法林皮肤出血散在瘀斑,其余病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老年AECOPD合并NVAF患者发病率高(尤其高龄老人)、致残率高、血栓风险高、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应加强呼吸科医生NVAF知识学习和向患者普及NVAF知识,从而提高老年AECOPD合并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抗凝治疗现状,为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效率提供资料。方法  调查华山医院门诊及病房1 000例房颤患者的病史、一般情况、合并疾病、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按照脑卒中史学、脑卒中风险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情况进行分层分析,了解房颤患者临床特征和抗凝现状。结果  1 000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2.1±11.1)岁,合并疾病前3位为高血压病(65%)、冠心病(32%)和糖尿病(27%)。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占6%。22%的房颤患者有脑卒中史,根据脑卒中与否分组,脑卒中组年龄更大、房颤病程更长、高血压控制更差。所有患者总体抗凝比32%,抗血小板比46%。脑卒中组抗凝比例44%,高于非脑卒中组 (P<0.001)。但78%房颤患者在经历脑卒中后才开始抗凝。NV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2~5分时,抗凝比例随分值增加而增加。2~6分时患者抗血小板比例增高,7~8分时,抗凝和抗血小板比例都减少。结论  目前房颤患者抗凝比例低,抗凝主要集中于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脑卒中后的抗凝仍可获益。但脑卒中前抗凝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钟丽球  梁河  蒙光义  任乾  黎艺毅 《西部医学》2023,35(7):1057-1062
调查分析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抗凝治疗现状,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及门诊病历系统提取2018年1—12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851例房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合并疾病、伴随用药、抗栓治疗药物等资料。将入组患者根据有无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n=161)和非脑卒中组(n=690),同时根据房颤病因分为瓣膜性房颤组(n=164)、非瓣膜房颤(NVAF)卒中组(n=130)和NVAF非卒中组(n=557)。根据房颤相关诊疗指南,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NVAF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分析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栓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价其抗凝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85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4±12.4)岁,合并疾病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心力衰竭(56.2%)、高血压(40.7%)、冠心病(32.1%)、高脂血脂(15.3%)和糖尿病(10.0%)。NVAF患者占80.7%。18.9%的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病史。所有患者总抗凝治疗率为62.3%,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率为17.9%;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中,47.7%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瓣膜性房颤组抗凝治疗率76.2%,高于NVAF组(P<0.001)。NV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分值在0~5分,抗凝比例较高,但分值≥6分时,抗凝比例逐渐下降;随着评分分值的升高,总体单纯抗血小板比例逐渐增加。50.1%的入组患者存在治疗不当、过度治疗或未治疗。结论 目前房颤患者以NVAF为主,其总抗凝治疗率仍偏低,且治疗极不规范,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合并冠心痛患者共224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4组,即华法林组、华法林+单联组、单联组及对照组,观察4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对照组总血栓事件特别是新发脑梗死风险(12.5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单联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2.78%)低于华法林组(4.29%)和单联组(5.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总体出血风险(3.13%)明显低于其他抗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联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低于其他抗栓组,而华法林+单联组患者总体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高龄患者需要进行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使用华法林特别是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并未引发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53-1656
目的:分析不同双抗血小板疗程对冠心病合并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180例,依据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80例采用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3个月后调整为单抗+抗凝9个月,观察组100例采用双抗板(方案同对照组)+抗凝6个月后改为单抗加抗凝6月;两组均连续随访12个月,观察并分析其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12个月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猝死、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延长双抗血小板疗程(6个月)可能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有增加出血风险,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疗程。  相似文献   

16.
李文静 《医学综述》2014,20(18):3324-3326
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脑卒中及血栓栓塞事件较非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率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形成与纤溶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多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但抗栓治疗需评估其出血风险,尤其是对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新型抗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为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量研究评估。  相似文献   

17.
临床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在75岁以上接受抗栓治疗的房颤患者中,严重出血发生率较75岁以下患者升高2~6倍。出血并发症最常出现于初始抗栓治疗3个月内,部分患者应用华法令出血风险较高。应用华法令出血高危因素:(1)高龄(≥75岁);(2)未控制的高血压;(3)心肌梗死病史或缺血性心脏病;(4)脑血管病史;(5)贫血或出血史;(6)合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上述因素的3项以上即属高危出血患者,严重出血率达5.4%~9.0%。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76-1377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的关联基础疾病、卒中及出血危险因素及抗凝、抗栓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103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CHADS2评分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及血栓风险分析,HAS-BLED进行出血风险评估。结果:103例患者4例低危,1例中危,98例(95.1%)高危。出血风险低危6例,中危15例,高危82例。103例患者中,华法令抗凝6例,91例使用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d。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危险高,出血风险亦高,但临床抗凝、抗栓治疗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行PCI术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与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的效果。方法:掷币法将8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并接受常规抗凝和抗血小板标准双联等治疗,试验组43例加用达比加群,对照组42例予华法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半年末凝血功能水平、出血和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半年末PT水平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TT、APTT、FIB水平及体循环动脉栓塞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房颤患者行PCI术后使用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进行治疗,抗凝效果较联合华法林良好,且出血风险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4月住院的因双联抗血小板合并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29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血以老年人多见,多表现为排棕色或柏油样便,症状不典型.经停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加用PPI治疗,结合输血等治疗,治愈27例,死亡2例.结论 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应充分评估消化道出血风险,并合理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